气象知识网站

首页>精彩文章>气象与生活

蒙古族服饰背后的气候密码

据《黑鞑事略》中记载,蒙古族服式具有以下特点:其服右衽,道服领,少数为方领,以毡、皮、革、帛制作,衣肥大,长拖地,冬服二裘,一裘毛向内,一裘毛向外,男女样式相似。但到元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经济萧条,蒙古族的服饰也由此开始简化。清朝时期,实行盟旗制限制部落、旗县之间进行自由往来,蒙古族服饰随着部落居住地的不同,生活方式的改变,逐渐分化出多种风格。这种差异化现象也让蒙古族服饰更加多样多彩。

蒙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服饰是蒙古族的一大特色,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蒙古族的服饰以袍服为主,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非常喜欢穿长袍。2014年11月,“蒙古族服饰”经国家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那么蒙古族服饰是怎么发展而来,又与气候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先让我们顺着历史脉络来回顾一下蒙古族绚丽多彩的服饰演变过程。上古时期,人类的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北方的草原气候恶劣,时长伴有大风、寒潮等天气,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靠游牧为生。他们对于服装特别注重防风保暖和是否适合骑猎,服饰材质多以动物皮毛为主,并不注重款式和美观度。先秦时代,游牧民族在北方草原上形成了5个大的民族部落,蒙古族来自于其中的东胡,其服饰设计被认为有利于作战。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为增加部队的行动力,下令推行“胡服骑射”。据《汉官仪》记载,当时的胡服“上褶下袴,有貂、蝉为饰的武冠,金钩为饰的具带,足上穿靴”。自汉代至唐宋,随着北方与中原日益频繁的贸易往来,棉麻丝绸等让胡服(或可称为早期的蒙古族服饰)的颜色和材质也变得丰富起来,款式虽大同小异,但材质则更加精细,配饰也更多样化。元朝建立之后,统治阶级对服饰和妆容做了规定。据《黑鞑事略》中记载,蒙古族服式具有以下特点:“其服右衽,道服领,少数为方领,以毡、皮、革、帛制作,衣肥大,长拖地,冬服二裘,一裘毛向内,一裘毛向外,男女样式相似。”可见,这时的蒙古族服饰已自成一派,并较为繁复。但到元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经济萧条,蒙古族的服饰也由此开始简化。清朝时期,实行盟旗制限制部落、旗县之间进行自由往来,蒙古族服饰随着部落居住地的不同,生活方式的改变,逐渐分化出多种风格。这种差异化现象也让蒙古族服饰更加多样多彩。但不论如何发展变化,这些蒙古族服饰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因适应高原气候环境而产生。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亚洲中部蒙古高原的东南部及其周边地带,地域广袤,以高原为主,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上,统称为“内蒙古高原”。由于地处中纬度内陆,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只有大兴安岭北段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终年为西风环流控制,以中纬度天气系统影响为主,而季风环流影响则视季节变化而定,冬季风影响时间长,夏季风不易到达,且影响时间短。内蒙古自治区的主要气候特点是:冬季漫长寒冷,春季风大雨少,夏季温热短促,秋季气温剧降;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充足,降水变率大,无霜期短。气温分布由大兴安岭向东南、西南递增。年降水量的分布则与气温恰好相反,因而形成在热量最多的地区降水最少、热量最少的地区降水最多的水热分布不平衡格局。受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影响,内蒙古高原白灾、寒潮、大风等气象灾害较为频繁。长期以来,蒙古族游猎放牧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为了适应气候条件,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惯和服饰文化。

功能多样大长袍  蒙古族人民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殊不知袍子其实是一种功能性服装,是蒙古族的“铠甲”。蒙古族人民为了适应环境选择游牧而生,在马背上活动时间长,所以服饰的设计上必须具有较强的防寒作用,同时又便于骑乘。这种长袍的典型特点是身端肥大、袖子长、色彩艳丽。袍子斜襟、右衽或左衽的设计,增加衣服美观度的同时也能够有效防止冷空气从领口进入长袍内,进而达到保暖护体的作用。袍子长长的袖子既可以护住双手,又可以举起手臂护住面部,遮挡风沙的侵袭。袍子的长度一般可长及脚背,骑在马上能够护住膝盖乃至小腿。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冬季膝盖和脚踝因受寒而引发疾病,同时能够减少骑马遭遇风时所带来的阻力和负担。长袍下摆多为开叉,一般在两侧或者中间,这种设计非常便于鞍马前行。蒙古袍腰身肥大而耐磨,白天可以当衣服穿,寒冷的夜里安歇时,即成了“被褥”可抵御严寒。蒙古袍的颜色以红、蓝、绿、粉、青、紫等较为鲜艳的色彩为主:辽阔的草原一望无际,放牧时人与人之间相隔距离很远,当冬季草原上出现暴风雪、白灾等自然灾害时,鲜艳的颜色可能成为生死攸关的视觉信息。

防风保暖宽腰带  腰带是蒙古族服饰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以绸缎或棉布为材质,长三四米不等,色彩多与袍子的颜色相协调。它起源于古老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长期骑马奔驰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身上的蒙古袍腰身肥大,上下马不方便,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固定衣物并起到保护作用的装备。草原上的风大,吹起来就像刀子似地割在脸上,还往衣服里钻,冷空气上下对流起来,会让浑身冷得打颤。一条腰带在腰间缠绕几圈,在寒冷的天气里就可以挡风保暖,提高人体对环境的承受力。腰暖一根带,这跟汉族农民朋友在秋凉时分下地干活时,棉袄上束一条带子或者麻绳,便觉得肚子很暖和一个道理。蒙古族服饰的腰带设计更加长而宽,更能起到保暖的作用。策马奔腾给人一种洒脱、豪爽、无拘无束的感觉,但是如果长时间颠簸,浑身也比较难受,仿佛人要散架了。宽腰带围在腰间可以防止骑马时的颠簸对内脏造成损伤,达到稳固和保护身体的效果。腰带的作用远不止这些,春秋间草原上天气凉爽,牧民剪羊毛、擀毡子时觉得热了,脱了袍子又怕着凉,就把袖子退出来耷拉在腰间,下摆也撩起来掖在腰带上,这样干起活来既凉快又方便。

御寒保温高靿靴  蒙古靴是蒙古族服饰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造型特征、工艺手法以及文化内涵中均有北方草原民族的独有特点。靴子的起源与北方寒冷的气候有极大的关系:游牧民族生活的环境多为荒漠和草地,地势凹凸不平,为达到保暖功能以及满足骑马、涉草等需求,高靿靴应运而生。靴头尖而上翘,靴体宽大,以便在靴内套裹腿毡、棉袜、毡袜等,裹腿毡露出靴筒外约两寸(1寸≈3.3厘米),靴面不同部位装饰有各种花纹和图案。蒙古靴通常采用厚实的皮革材质制成,可以阻挡寒冷空气的侵入,保持脚部的温暖。此外,蒙古靴还具有防水的特性。蒙古族的居住地区经常会有降雪和雨水,厚实的皮革能够防止水分渗透,以保持脚部的干燥。高靿设计不仅可以在靴筒插入毛毡等用以防寒取暖,同时起到防风防沙、减少阻力等作用。鞋头弯曲来源于古代传统,骑兵穿着这样的鞋子上下马,即便动作较快较急,也不会对马造成伤害,增强了骑马、打仗及运动时的灵活度与便捷性,同时外观上也具有一定的美感。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勤劳智慧的蒙古族人民在这样一片苍茫壮阔的环境中世代繁衍生息,代代相传。气候条件孕育创造了蒙古族独特的服饰文化,同时也为中华民族传统服饰增加了一抹别样的风采。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