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长治
莜面栲栳栳:抗寒耐饥壮汉吃
以莜面栲栳栳为代表,沁源人的一日两餐里,离不开莜面菜窝窝、猫耳朵和面鱼鱼,为什么不是一日三餐,后面有说法。沁源莜面的原粮叫“莜麦”,也称“玉麦”,已有2500多年的种植历史,适宜在高寒山区种植。沁源县居太岳山腹地,平均海拔2000多米,莜麦成了主要的粗粮品种。关于莜面的营养价值,现代营养科学已证明,它不仅有耐饥抗寒、保肝、保肾的作用,也能提高造血能力及增强免疫力,而且还有强体、健脑、清目、美容之功能,常食可提高智力、降低胆固醇,且治糖尿病也有良好的效果,它既是营养丰富的食物,也是降血防癌的药物。其实,这都是迎合现代人的重视养生,作为特色农业产业而研究的结果。事实上,这里就产这个,老百姓也只能吃这个。问题是,怎样做着吃,这吃法儿才是重要的。莜麦蛋白质含量高,但凡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大都性偏寒,吃多了不容易消化,所以,当地人常常要配点辣椒或生姜。讲究吃法,讲究营养,是现代人生活条件好了生发出来的。在过去,看重的是抗寒耐饥性质,村民下地干活不吃点结实的东西怎么行呢?干活的人多吃,不下地的少吃,谁都不会暴殄天物。
沁源这种与环境不争的饮食文化性格还体现在另一方面,就是部分地区保留着一日两餐习俗。在沁源北部高寒山区,从秋后到来春,一日只用两餐,只有在长夏里,改为三餐。明万历《沁源县志》记载:“县境密迩平阳,在唐尧封内,民多质朴,俗尚勤俭,有蟋蟀瞿瞿之遗风。”可见,沁源的饮食文化除了受到自然地理和气候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对饮食文化有反作用力。
如果说到怎样做才好吃,每个人都会说我妈做的最地道。不过一般来说,莜面栲栳栳的做法是这样:和面必须滚开的沸水,稍晾揉成光滑面团,趁热搓成条、揪成块,放在干净的石板上,用手掌推出又薄又匀的长片儿,接着用手指往起一挑,搭即成圆筒形,一个挨一个排立在蒸笼上,像蜂窝一样,蒸10分钟左右即熟,注意火候不到不熟,过火则软瘫,食之无筋道。吃时如果配以羊肉或蘑菇汤调和,味道有别。
武乡枣糕:悠着点吃
著名气象科普作家林之光先生说,气候主要决定了当地食物种类。一点也不假,在长治的武乡县,气候温和,日照适中,年降水量约550毫米左右, 与地理自然相结合,长期的选择,形成了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主要杂粮是黍米,主要干果是大枣。玉米和大枣大家都熟悉,黍米的子实呈淡黄色,去皮后称黄米,比小米稍大,煮熟后有黏性。玉米单吃再怎么细做,也口感差,黍米口感好但产量低,单吃有点奢侈。聪明的武乡人,把三者结合起来吃,创造了一种名吃“武乡枣糕”。玉米温水泡过,与凉水泡过的黍米混合,用石碾子碾成粉,用筛子去掉皮,一种细腻的玉米黍米粉初步加工出来了。将玉米黍米粉用温水和成面团,把大枣用凉水泡过洗净,然后上笼,一层面一层枣铺好,大火蒸熟即可。把蒸熟的糕,倒在案板上,用凉水洒在表面,拍成一定的形状,可方可圆,吃的时候用刀切成片状。
按中医讲,黍米性平味甘,有“治筋骨挛急,杀疮疥毒热沁”的功能。而大红枣有“味甘平、无毒、润心肺、止咳、解五脏、治虚损、除肠胃癖气”的作用。所以,常吃武乡枣糕不仅能解热消毒、祛邪安中,对高血压病也有一定疗效,这种美食载入了《美食大典》。
一般情况下,武乡枣糕是美食。但不一定每个人吃了都舒服,做法的比例搭配,吃的方法都有讲究。我们说了,黍米性略寒,如果比例过高,胃寒的人吃了就不好消化,所以,要注意别贪口感,玉米则性甘平,适当多放点可避免寒凉。黏性的东西放凉了不可吃,一是硬了就不黏,二是寒上加凉,所以要趁热吃,还要慢慢吃,心急吃不得热糕,最好配上热汤面,有吃有喝,那才叫享受。
三合面:和为贵的典范
全国各地有不同的“三合面”,比如泉州一带的“三合面”是用精面粉、熟猪油、白芝麻、干葱头精制而成。 严格地说,这算不得三合面,面粉不够三样嘛。而山西上党地区的“三合面”是很有特色的一种古老的面食。它用白面粉、黄豆面粉、小粉按比例拌和而制成。这种面条柔韧光滑,久煮不烂,浇卤滴醋食之,口味鲜美,豆香气浓。
这是一种粗粮细做的美食。白面和黄豆粉,都是普通的面粉,不用介绍。其中的一味食材小粉最能体现当地的饮食文化特色,即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小粉是玉米淀粉的一种,但不是完全的玉米原料。在长期的发展中,当地人形成了一种生产生活模式:将玉米磨粉,将残渣养猪,猪粪养地,地肥增产,无一样是废物。小粉的加工过程是这样的:将玉米搭配一定比例的高粱,在温缸里浸泡至发胖,然后由毛驴拉石磨,加水磨成糜状,在一个大大的细筛子里过滤,在一个四角吊起的布袋里控水。待沉淀的粉浆稳定后,撇去上层的水,再撇掉黄色的釉,这也是一种食材,摊成煎饼,卷上蔬菜,很好吃。剩下的就是淀粉了,用焙笼架火烘干,即成小粉。所以叫小粉是因为添加了高粱,如果添加土豆,即是土豆粉,更劲道,如果添加绿豆,则是绿豆粉,可做凉粉。
回过头来说三合面的做法。三种面粉因搭配比例不同而口感有差别。八份白面,一份小粉,一份豆粉,白面比例大口感好。但上党地区的小麦产量低,白面是稀缺食材,所以也有“三样停”的吃法,即三种面粉等份,由于豆粉的高蛋白作用,吃起来口感硬。在那个白面一年只能吃一回的艰苦年代,还有一种做法叫“二各挺”,就是没有白面的豆粉与小粉对等制作,口感就更差了。
上党地区的三合面也不都是这三种食材构成,在北部山区,玉米也是稀罕物,舍不得粗粮细作,也就没有磨粉养猪的习惯,玉米直接加工成细粉,这种由玉米面、黄豆面和白面组成的三合面,口感粗粝,但营养要比细加工的更高一些。
和子饭:和五脏,通六腑
上党地区还有一种体现当地食材特点的饭食:和子饭。主料有小米或少量的玉米圪糁。配料按季节选用豆类,有大白豆、大绿豆、黄豆,蔬菜类有红薯、土豆、南瓜、北瓜、鲜豆角、红萝卜、白萝卜、干豆角、南瓜条,野菜类有苦苦菜、玉谷菜等。品种可多可少,数量根据喜爱,各取所需,适量为宜。
明白人都说,这整个儿一个大杂烩。不错,是大杂烩,但也是很有讲究的。上党地区过去的主要农作物是适应当地干旱、寒凉气候的谷子,谷子脱皮后的小米,要留有一定的米糠,现代研究表明,米糠含有B族维生素和谷维素。锅里清水烧开后,先放入不用淘洗的小米、豆类,待熬至半熟后,再加入易煮的蔬菜类三两种,熬熟后,将擀好的细面条,纯白面也行,三合面也行,放入锅里煮三两分钟,端锅下火,烹入调料,无非是葱花、蒜片、油盐醋。
和子饭晚上吃,山里人晚上睡觉早,吃干饭不易消化,和子饭不一样,营养全面,容易消化,和五脏,通六腑,身轻安。林语堂先生曾总结过,蔬食动物的脾性平和。好像真是这样,上党地区的百姓天性爱和平,不善与人争斗,自然得福不少。
长子炒饼:偶尔的奢侈
上党地区饮食以粗粮细作为主要特征,但也不排除细粮精做,毕竟也是山西面食文化的一部分,比如以白面做成的就有拉面、刀削面、剔尖等,但最有代表性的当属“长子炒饼”。
“长子炒饼”在选料上精致,制作细腻,操作流程据说要经过48道工序,主食材有两种,一是烙饼,二是粉条,辅材有蒜苔,荤炒饼可放猪肉,翻炒时加鸡汤,素炒饼可放鸡蛋,翻炒时加高汤,调料用大蒜和生姜。首先用温水将白面揉均匀,揪成面剂,制成饼状,加油烙熟,油不可加多,油多会将饼皮煎脆,加汤翻炒时易与饼丝脱落,影响色泽。将熟面饼顶刀切成 1.5寸左右长的细条备用,将粉条提前用凉水泡软备用,将各种辅料备好。然后,炒锅上火放油,七成热时加花椒、生姜等调味,放入粉条翻炒,放些酱油上色,放入食盐加味,再放入饼丝翻炒,适时加入肉丝、鸡汤或高汤翻炒,待饼丝软和,即可下锅,撒入蒜末。成功的炒饼具有色泽金黄,爽口不腻,质地柔软的特点。
说到底,长子炒饼还是利用了当地的粗粮细作的食材──粉条。前边介绍过小粉的制作,粉条则是小粉的再加工,当地人叫粮食粉条,以区别河南、山东等地的红薯粉条。长子炒饼不用红薯粉条,不是排外,也不是价钱问题,主要是因为红薯粉条加热后结团,不易与饼丝均匀混合。长子炒饼的起源传说也说明早期的食材全是粗粮细作的待客饭。相传长子籍清代著名书法家冯士翘一次到一老乡家打尖。老乡端上待客饭,冯士翘吃了个干净,问:“这么好吃的饭叫什么?”答:“用小粉面、粉条、白萝卜条做成的,叫‘炉卜’,是咱们这儿的待客饭。”冯先生听了高兴地留下墨宝赠老乡:“云游行至石哲村,饥饿难挨找老乡。主人端出待客饭,粗粮细做炉卜香。” “炉卜”后经历代饭店厨师们的改革,进化成现在的“炒饼”,但因“炉卜”是长子、屯留民间百姓的祖传,至今百姓叫炒饼还是炉卜。
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生活发生了很大转变,饮食方面最显著的变化是改成了主食以白面、大米为主,副食有鸡、鸭、鱼、猪、牛、驴,甚至扶植起了万头驴养殖,蔬菜有大棚菜,粗粮细作倒成了改善口味的点缀而已。但随之而来的还有健康问题。文明的曙光曾诞生在这里,六千年的传统文明浓缩进山山水水。人的饮食是生物、自然、气候与历史文化的选择,一味放纵口福欲,可能结果不妙。好在人们开始反思,小杂粮生产成为各县的发展目标,以小杂粮为主的生活会回来的,那时,每天吃一种,一个月也尝不遍的小吃,才是真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