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知识网站

首页>作者文集>袁长焕>文章

黑龙江2013年特大洪水探因

2013年进入主汛期以来,黑龙江境内洪水肆虐,洪魔张狂。黑龙江干流发生1984年以来最大洪水,其中黑龙江嘉荫至萝北江段发生1951年以来的最大洪水,萝北江段发生1952年有水文资料以来最大洪水,同江至抚远江段发生超百年一遇特大洪水。松花江干流、嫩江干流发生1998年以来最大洪水。乌苏里江下游发生了1971年以来最大洪水。

  2013年进入主汛期以来,黑龙江境内洪水肆虐,洪魔张狂。黑龙江干流发生1984年以来最大洪水,其中黑龙江嘉荫至萝北江段发生1951年以来的最大洪水,萝北江段发生1952年有水文资料以来最大洪水,同江至抚远江段发生超百年一遇特大洪水。松花江干流、嫩江干流发生1998年以来最大洪水。乌苏里江下游发生了1971年以来最大洪水。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与1998年特大洪水“惊人相似”

  从7月15日(汛情发生前)与8月21日(汛情发生后)的卫星遥感图像上可以看到,黑龙江流域8月21日水体面积比7月15日汛前的水体面积增加明显,普遍扩大3~5倍。其中逊克县水体面积从243.7平方千米增加到1058.0平方千米,扩大了4.4倍,面积变化最大的同江由原来的397.0平方千米增加到2386.3平方千米,扩大了5.9倍。松花江流域水体面积增加略逊于黑龙江流域,最大处达汛前面积的2.6倍。经估算,嫩江下游河段水体最宽处达8千米。

  各地土壤饱和,江河水位偏高,水库蓄水偏多,与1998年大洪水发生时惊人相似。通过对1998年8月与2013年8月松花江流域和黑龙江流域卫星遥感水体面积(包括黑龙江、结雅河、布列亚河、松花江下游及乌苏里江)对比估算来看,2013年与1998年相比,黑龙江流域水体增大明显,增大的水体面积约13800多平方千米,松花江流域扩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松花江肇源段、绥滨段、呼兰段、巴彦段和木兰段的部分江段,总体来说嫩江流域2013年没有1998年的水体面积大。

  另外,1998年和2013年的降水成因不同,这两年在降水时间上也存在着差异。虽然2013年黑龙江省防汛形势严峻,但是暴雨强度比不上1998年。

  五大原因导致黑龙江境内特大洪水

  造成这次洪灾的原因较为复杂。分析表明,造成如此严重汛情,主要是由于2012年冬天降雪多,2013年水位一直偏高,加上汛期上游来水增加,导致水位猛涨以及本地降水偏多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第一,黑龙江冬春两季雨雪较多,“囤积”在江中,没有及时向外排放,造成江河水位较高。土壤持续处于偏涝状态,极易形成径流。据统计,黑龙江省2012年秋季以来降水持续偏多,秋季降水量多为历史第二位,冬季降雪量为历史第一位,春季降水偏多13%。因此,夏季以前黑龙江省各江河水库水位普遍偏高,特别是黑龙江基础水位与1984年前期相当。

  第二,我国东三省的“邻居”俄罗斯远东地区也遭遇了洪水的侵袭,黑龙江支流来水量大,沿线大型水库大量泄洪到下游,殃及原本不堪重负的三江平原,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洪涝灾害。

  第三,冷涡与副高“相逢”,导致主汛期出现多次较强降水。一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西偏北,黑龙江省正处在副热带高压外围的西北部,全省大部都处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另外,副高外围的西南急流强盛,水汽非常充沛;二是贝加尔湖地区冷空气活跃,始终有冷涡存在,冷涡底部不断有冷空气向南向西渗透,伴随冷空气与副热带高压外围水汽相结合,造成黑龙江省强降水天气频繁出现。简单地说,冷空气活动频繁,东北冷涡与副热带高压相互作用使得黑龙江省2013年夏天呈现强降雨频发、持续强度大、降雨落区集中态势。

  汛前降水的累积效应十分显著。据黑龙江省气象台数据显示,5月1日─8月24日,全省降水偏多。全省平均降水量为478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多31%,居1961年以来第二位。尤其是6月19日以来,全省降水过程频繁,降雨集中,强度大,范围广,暴雨频发,强降雨区叠加,洪涝灾害重。期间,全省出现12次明显降水过程,其中区域性暴雨(相邻3站以上出现暴雨)6次、区域性大雨6次。其中6月28日─7月4日,南部地区持续7天降雨,北部降雨持续6天,致使松嫩平原南部降水异常偏多,发生洪涝灾害。

  进入汛期以后,这种多雨的天气没有得到缓解,反而呈现愈演愈烈态势。7月全省降水量212毫米,比历年同期多57%。降水偏多地区主要集中在黑龙江上游、嫩江流域和松花江干流上游;全省共计出现4县次大暴雨、63县次暴雨,其中海伦7月30日降水量153毫米,饶河7月14日降水量127毫米;全省共计有35个乡镇次出现大暴雨、607个乡镇次出现暴雨。

  统计显示,入汛以后,黑龙江境内暴雨频发。7月1日─8月24日松花江、黑龙江流域及俄罗斯远东地区共出现8次明显的降水过程。各流域降雨普遍超过200毫米,部分流域300~400毫米,局地460~550毫米;俄罗斯远东大部300~450毫米,结雅河中游500~550毫米。

  第四,从黑龙江省历史降水的年代际变化规律看,降水存在“多降水期”与“少降水期”交替出现25年左右的周期性变化。目前已进入多降水期,多降水年频率加大,暴雨洪涝增加。相对于“少降水期”,“多降水期”更容易发生重大气象灾害。

  第五,8月下旬,松花江、嫩江流域肇源段出现罕见高水位、高量级的“胖洪峰”。胖洪峰是一种特大洪水。“胖洪峰”具有持续时间长,破坏力强的特点。此次“胖洪峰”不是天然洪峰,主要是由于尼尔基水库和丰满水库调节流量和错峰,以及河道调蓄和控制作用产生的。“胖洪峰”持续时间长,给抗洪抢险工作带来更大压力。当时,嫩江洪峰正在通过肇源段,肇源段一些脆弱的沙坝已经渗点处处,险情不断。据不完全统计,肇源堤段当时发现渗透、管涌、脱坡等险情200余次,危害巨大,防御困难。

  应对“多降水期”气象灾害的启示

  2013年黑龙江特大洪水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求我们善待自然,高度重视重大气象灾害的防御和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

  要把重大气象灾害防御纳入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规划。转入“多降水期”后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增大,对农田水利和防洪工程、城乡基础设施、防灾减灾体系以及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等都将带来严峻挑战。要针对“多降水期”易出现的重大气象灾害组织进一步分析研究,加强顶层设计,有计划地实施重大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

  要切实加强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充分发挥气象科技在防灾减灾中的支撑作用,建设省、市、县三级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确保突发预警信息及时有效发布,充分发挥流域中心的辐射和综合预报预警作用。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