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知识网站

首页>作者文集>王元红>文章

揭开布达拉宫防御雷电灾害之谜

雄伟壮观的布达拉宫与山体融合在一起,高高耸立,巍峨壮观,屹立在拉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宫墙红白相间,宫顶金碧辉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是拉萨城的标志,也是西藏人民巨大创造力的象征,是西藏建筑艺术的珍贵财富,也是独一无二的雪城高原上的世界文化遗产。

  雄伟壮观的布达拉宫与山体融合在一起,高高耸立,巍峨壮观,屹立在拉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宫墙红白相间,宫顶金碧辉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是拉萨城的标志,也是西藏人民巨大创造力的象征,是西藏建筑艺术的珍贵财富,也是独一无二的雪城高原上的世界文化遗产。

  布达拉宫的相对高度117米,东西绵延360米,南北宽约300米,殿宇楼阁近1000间,面积达12万平方米,如此高的高度,如此大的建筑,在拉萨这个雷电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它在防御雷电灾害方面到底有什么奇技妙招?带着这种疑问,笔者与西藏自治区气象局的防雷专家一起,在布达拉宫管理处处长强巴格桑的陪同下,共同寻求这个谜团的答案。

  1200年前布达拉宫遭受雷电袭击

  据史料记载:“布达拉宫始建于6世纪末,8世纪曾遭受雷击……”

  这段记述非常简单,但却传递出来一个信息,在1200多年前,这个雄伟的建筑曾遭受过来自自然灾害——雷电的袭击,而且,毁坏程度不轻,如此高的建筑,往往会受到雷电的特别青睐,自然就成为了它下手的首选目标。这同样也说明了在1200年前,人们对于雷电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人们对于防御雷电灾害还束手无策,遭受这样的劫难就很容易理解了。

  据西藏自治区防雷办主任、高级工程师桑旦分析,当时发生的雷电应该为直击雷,那时的条件还没有太多的现代化设备“入住”布达拉宫,不可能产生感应雷的危害。

  近300年时间没有发生雷电灾害

  史料记载:“1645年,五世达赖执掌西藏政教权柄后不久,开始重新修建布达拉宫。五世达赖圆寂后,摄政第司·索郎绕旦续建布达拉宫,于1693年完工。”

  非常奇怪的是,自此次重新修建之后的近300年时间里,布达拉宫没有遭受过大的雷电灾害的侵袭,这就让我们感到了十分的疑惑。难道五世达赖在重新修建布达拉宫的时候已经考虑了对于雷电灾害的防御?难道在300年前,西藏防御雷电灾害的技术已经成熟,并及时运用到了具体的生产实践之中?他们采用的是什么样的防雷技术,在没有现代防雷理论的指导和防雷仪器的检测下,能让布达拉宫近300年时间不遭受雷电的袭击,这在重建时使用了大量的铜、金等金属建筑材料的情况下,真是一个奇迹,传统的防雷技术的奥秘到底在哪里呢?

  20世纪80年代至今白宫经受过两次雷击

  据强巴格桑处长介绍,1984年,布达拉宫白宫遭受雷击,墙体和消防管道部分受损。2001年,布达拉宫白宫再次遭受雷击,消防管道受损,用于排水的铜管遭雷击,电话线、电线被烧断,3个监控显示器烧坏。两次雷击都发生在白宫,而比白宫高出10多米、金顶林立的红宫却安然无恙,这是什么原因呢?

布达拉宫上的消防管道

  据西藏气象局桑旦主任分析,这两次雷击均属于侧击雷,同时,由于电线、电话线、监控装置的安装,也不排除部分感应雷的可能性。

  布达拉宫管理处处长强巴格桑说,“文革”期间,位于白宫顶部的金幢遭受破坏,在每个金幢的里面都有一尊消雷铜佛,在重新修建时,铜佛得到了安置,但没有按照原来的设计严格操作,从而导致了雷电灾害的发生。而在布达拉宫的墙体里面还有可能有很多金属的导线埋藏其间,将雷电直接引入地下。

  据西藏防雷工程师贡嘎分析,在重新安置消雷铜佛的时候,未能将佛身与金属导线连接在一起,没有起到防御雷电灾害的目的。金幢、消雷佛像、铜线,这三者应该是连接在一起不能分开的,从而将雷电顺利地引入地下。

红宫上起到防雷作用的金顶

  金顶,现代意义上的避雷针

  带着诸多对于西藏古建筑物防雷的很多好奇和疑问,笔者走进了桑旦主任的办公室。桑旦主任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倾注了很大的心血,谈起来如数家珍。

  在西藏,将直击雷叫做“陀给”,他是从谚语中流传下来的,而“陀给(直击雷)”和“陀嘎(屋顶)”的语音非常接近,意思就是用屋顶来承受直击雷的危害,这在现代被称为绝缘防雷。将侧击雷叫做“琼”,这是西藏劳动人民对于雷电的最初的感性认识。他们对于产生雷电的正负电荷也有一定的认识,有谚语说:“父在天上接正电,母在地下接负电。”这说明在很早以前,人们对于雷电灾害就形成了很多感性的认识,并通过谚语这种方式进行传播。在西藏比较大的寺庙前都树立有两根非常高的旗杆,最初是用来防雷的,而且有比较规范的接地线和地线网,相当于两根高耸入云的避雷针,直接将雷电阻击在寺庙之外,但是到了后来,这两根旗杆才被演变为纯粹的佛教象征,很多接地设施也被破坏,或因为不重视而未能得到很好的维护,其避雷效果就无法得以发挥。

内有消雷铜佛的金幢

  桑旦继续介绍说,五世达赖在布达拉宫重建时,实际上是采取了很多防雷措施的。位于红宫的主要灵塔的金顶就相当于现代的避雷针,高高在上,而且是用铜、金等导电性能良好的金属制成。在金顶下面,我们会看到在金顶的四周有很多金属吊饰相互连接,在视觉上给人很多感官上的视觉享受,实质上它充当了避雷线的作用。屋檐底下,有很多用铜制成的铜管,它有两个作用,一是将屋顶的积水排到地下;二是与金顶相连接,将雷电引入地下,由于在下雨时,雨水流到地面,水本身有导电的功能,雷电就会从金顶传输到铜管,再传输到地面,避免了雷电对建筑物的损坏。除此之外,布达拉宫的女儿墙是用白马草植物和阿贡土混合制成,非常坚固,由于失去水分后,它能够起到绝缘的作用。在女儿墙上,有连排的彩幡金属,能起到了装饰的作用,而且这些金属制品相互连接,就相当于现代防雷中的避雷带。在女儿墙的墙身上,装饰有很多吉祥铜,这些吉祥铜对防御侧击雷有很好的作用。据研究,西藏的侧击雷比内地更多,但只要有承受的载体,其通流量往往比较小,这些措施有效地避免了侧击雷的危害。女儿墙的厚度一般达到90厘米,有些地方甚至达到1米,如此厚度的墙,一方面能够抵御寒冷,在很大程度上也能抵御侧击雷。这样,在布达拉宫就形成了点、线、带相结合的防御雷电灾害体系,而这在300多年前就精心设计并付诸实施,说明了西藏劳动人民对于雷电灾害的清晰判断和科学认识,很多做法对现代防雷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充分体现了西藏人民的聪明才智。

直通地面的金属下水管道

  接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在谈到布达拉宫今后的防雷如何进行时,桑旦主任说,这项工作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目前我国所制定的防雷规范在平原地区比较适用,但是在西藏,这套规范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让我们防雷工作缺少了理论指导。对于古建筑物的防雷,这是全世界面临的难题,要起到很好的防雷效果,又不能破坏这些珍贵遗产原来的面貌,甚至不能对这些建筑上的任何东西产生损坏,否则,我们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就是对人类的不负责任。首先,我们要做好研究工作,对于西藏传统的防雷技术要了解清楚,对先进的技术吸呐、学习和借鉴,让这些古老的防雷技术继续发挥作用。对于有缺陷的地方,我们要加以改进,比如以前对于地网建设的意识不强,在整改时,要对地网进行合理科学的设计。同时,我们还要借鉴国外和内地很多先进的技术和做法,将其引用到布达拉宫的防雷工程中来。其次,尽最大可能保持布达拉宫原有的外貌形态,并使其艺术化,而不能出现与原建筑物不协调的任何细节差错。再次,与古代防雷不同,现在引入了监控系统、电话、电线、消防管道等,因此,我们在今后的防雷工作中,除了直击雷和侧击雷,还要充分考虑感应雷的出现。最后,在防雷改造的施工过程中,严把质量关,既要达到经久耐用的效果,又要考虑便于维护。

(作者:王元红)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