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年闰月趣话
翻开日历,你会发现今年马年有两个九月。那么,农历九月出生的孩子,今年可否过两次生日?不仅如此,今年还有两个重阳节(九月初九),老人们是否也可以过两次节?其实,这头一个九月才是“正经八百”的九月,后一个九月叫做“闰九月”。闰九月属于比较罕见的闰月,上一次出现在1832年,下一次将出现在2109年。由于出现了闰月,马年就被称为“闰年”。要想了解农历闰月的设置规律,要从历法和二十四节气说起。
我国现行两种历法:公历和农历。公历也叫阳历,公历的年叫“回归年”。回归年规定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份28或29天),1年12个月共365天或366天。农历是在阴历的基础上加上闰月的一种历法,又称为“阴阳历”和“夏历”(从夏朝开始的)。农历年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1年12个月共354天或355天。这样,一个农历年比一个回归年的天数少11天左右,3年下来就少了1个多月。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时序和天时错乱的现象,例如,农历年某年春节为寒冷的冬天,第二年的春节就会在季节上提前11天,……第16个春节就会出现在赤日炎炎的夏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便采用增加“闰月”的办法,使农历年不断得到调节,使农历各个月份与天象物候保持对应的关系,与回归年基本保持同步,避免了寒暑与月份对应关系颠倒怪现象的出现。
现行农历置闰方法是“19年7闰”, 即3年闰1个月,5年闰2个月,19年闰7个月,每逢闰年所加的月便称为“闰月”。那么,闰月究竟应该放在哪个月才合适呢?这在我国古代曾有过不同的规定。例如,秦代曾规定把闰月放在一年的年终:秦代和西汉初期使用的《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把九月作为年终,闰月就放在九月之后,称为“后九月”。到了西汉初制定《太初历》时,不再沿用“后九月”,而是根据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出现的情况,把闰月放在某个月,月序仍用上个月的月序,称其为“闰某月”。这一规则一直沿用至今。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么,怎样根据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出现的情况来设置闰月呢?严格地说,二十四节气是由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组成的。其中,奇数为“节气”,偶数为“中气”,例如,立春是“节气”,雨水是“中气”,惊蛰是“节气”,春分是“中气”,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为15天。二十四节气本来是根据地球与太阳的运行轨迹制定的,是属于“阳历行为”,所以,它在阳历中出现的日期比较固定,每月固定有1个“节气”和1个“中气”,各15天。而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就很不固定了,节气在农历中的日期是逐月推迟的,于是有的农历月份,“中气”落后在本月月末,到下个月就没有“中气”了。一般每过两三年就有一个没有“中气”的月,这正好与需要加闰月的年头相符。所以农历就规定把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的月份设为闰月。今年马年的闰九月正是如此:当月只有立冬“节气”,而“中气”小雪没有出现在当月,却出现在下一个月即十月的初一了。因为马年有了一个闰九月,所以农历马年长达384天。由于地球位于近日点及其运动速度的不同等原因,农历冬半年月份设置闰月的可能性相对夏半年月份要小。据统计,闰五月是所有闰月月份中最常见的闰月;闰四月和闰六月也常见;闰二月、闰三月、闰七月、闰八月出现的频率仅次于闰四月、闰五月和闰六月。闰九月出现的频率次于闰二月、闰三月、闰七月、闰八月,而且出现的年份比较少,所以闰九月可称为比较罕见的闰月;闰十月、闰十一月出现的频率次于闰九月;闰正月、闰腊月不仅出现的频率低,而且闰正月初一可称为“闰春节”,闰腊月最后一天可称为“闰除夕”,所以这两个闰月可称为特殊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