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预警说风球
在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中国台风博物馆的门口,竖着7 根木杆,杆上分别挂着7 个沙漏形、尖顶草帽形、圆球形、T 字形、筐子形、正方体形、十字架形的竹制器物;在香港弥墩道通向天文台的山丘小路两旁也分别悬挂着7 个相同形状的铁制器物。这就是在近代气象史上服务了100 多年的暴风警报风球。风球是热带气旋警告的信号,也是一表示风力级别的信号物。它最早出现在渔船的桅杆上,每当大风来临之前,渔民们就在自己的桅杆上升起风球,把大风即将来临的信息传递给一起在大海上作业的渔友们,让大家尽快地收网归港避风,同时也告诉在大海上来往的船只,大风即将来临。渔民们使用风球避灾的举措提醒了港口和沿海城市的人们,他们在商渔船舶集散密度较高的港口或沿海城市的高处也竖起了高杆,根据即将出现的风力等级,悬挂出不同类型的风球,及时向船员或渔民提供不同强度的大风信息,极大程度地保障了过往商渔船舶人员与财产的安全。在交通和通讯手段极其古老与原始的时代,通过目视所及的方式传播灾害信息,也应该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吧!
风球信号最初的用意主要是专门为航海人群所创设的,但经过多年使用之后,也渐渐被其他公众接受采用,特别是被气象部门采用,悬挂风球警示风情的方式便成了一种抗灾减灾的有效措施,风球也成了气象科学服务人民大众的设备。据《上海气象志·海洋气象》记载:清光绪五年六月十三日(1879 年7 月31 日),徐家汇观象台首次准确地作出台风袭击上海港的警报;清光绪十年(1884 年),设置外滩信号台,成为徐家汇观象台进行海洋天气预报服务的窗口。1879 年,上海遭强台风袭击,在黄浦江上航行的船只受到很大的损失。外国在沪的洋行和轮船公司等机构提出,必须要有天气预报。1884 年,徐家汇天文台在外滩择址,建造了一座气象信号台(也称外滩天文台),采用悬挂暴风警报风球的方式,向集散港口的商渔船舶和市民公众发布大风信息。初建时的外滩信号台比较简陋,在一间小屋旁竖立一根木桅杆,根据徐家汇天文台预报的大风信息,悬挂出各种不同的暴风警报风球。这是我国第一个气象信号台,也是亚洲太平洋地区最早建立的气象信号台之一。
外滩信号台的木桅杆曾于1901 年8 月3 日和1906 年7月5 日两次被台风和雷雨大风折断。1907 年,有关方面在原信号台旁重建了一座永久性的气象信号塔,底座宽11.3 米、高4 米,塔高36.8 米,用钢筋水泥建造,塔顶建竖9 米高的悬球桅杆,塔楼总高49.8 米。这座坚固的阿塔努布式气象信号塔使用了72 年,在警示风情、抗防风灾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1956 年,在无线电、电话通讯等得到普及应用后,上海外滩气象信号台才完成使命,淡出了历史舞台。虽然外滩气象信号台不再发挥作用,但它的身姿和建筑风格却成为黄浦江畔一道靓丽的风景,它的贡献也载入了历史并镌刻在人们的记忆里。
据上海市气象学会透露,中断使命半个多世纪之后的上海外滩气象信号台,将在新时期黄浦江沿岸与外滩建设中重新规划,恢复其初建时的功能——发布气象信息。但塔上悬挂的不再是古老原始的风球,而是与现代科技接轨的“电子风球”。市民通过“电子风球”不仅能够看到台风警报,还可以了解到暴雨、高温、低温和大雾等灾害性天气来临的消息。
据香港天文台所撰的《风云可测》一书介绍,自1884年起,香港天文台也开始在海港内悬挂暴风警报风球。初时的风球主要用帆布制作,后来很快被藤器所取代。1884—1891 年间,暴风警报风球主要有鼓形、倒三角形、圆形和三角形4 种,分别显示来自东、南、西、北的烈风方向。1891 年起,风力的强弱可根据风球的颜色辨别,红色风球表示台风在海港300 英里(1 英里=1609.344 米)以外,黑色风球表示台风在海港300 英里以内,并在港岛内建立40 多个信号站。
1917 年,香港天文台首次采用1 ~ 7 号信号风球代表风暴情况。其中2 ~ 5 号分别表示烈风将会由西北、西南、东北或东南4 个方向吹袭香港。1931 年变更为1,5,6,7,8,9,10 号,其中5 ~ 8 号分别代表来自上述4 个方向的烈风。1956 年开始在1 号戒备信号及5 号烈风信号之间加上3 号强风信号。为避免引起公众混淆,自1973 年1 月1 日起,香港天文台对信号风球又进行了精简,为8 号风球分别取名为8 号西北、8 号西南、8 号东北及8 号东南。香港天文台的暴风警报风球一直沿用至今,不但在警示风灾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还形成了神奇、巧妙、合理的“风球制度”。也就是说,暴风警报风球悬挂的同时,所有新闻媒体也会发出风情警报,一场全港性抗减风灾的安置疏散大行动也自动拉开了帷幕。
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特别是东南沿海的渔村、港口与城市,一年中遭受风灾的侵扰不计其数。我们无法察考在遥远的古代,先民们是如何预警和科学应对风灾的,然而在暴风警报风球出现并使用以后,我国近代先民知气象、用气象的先进思想和技术,以及科学应对气象灾害的睿智和功绩,已经在中国气象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本文获2012年优秀文章二等奖 作者 任咏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