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知识网站

首页>作者文集>林之光>文章

古人绝世妙句咏夏季苦热

我国由于气候大陆性强而夏热。例如我国最北的黑龙江漠河,纬度已近54 度,但盛夏午后,居民有时仍可穿单衣衬衫;北纬近46 度的哈尔滨还曾多次进行群众性的横渡松花江游泳活动。我国北方夏季之高温,使我国一年生喜热粮棉作物分布纬度之高,世界上数一数二,例如新疆一个省区的棉花产量就占了全国的一半。

  我国由于气候大陆性强而夏热。例如我国最北的黑龙江漠河,纬度已近54 度,但盛夏午后,居民有时仍可穿单衣衬衫;北纬近46 度的哈尔滨还曾多次进行群众性的横渡松花江游泳活动。我国北方夏季之高温,使我国一年生喜热粮棉作物分布纬度之高,世界上数一数二,例如新疆一个省区的棉花产量就占了全国的一半。

  而且,在淮河秦岭以南的南方地区,夏季由于高空副热带高压的控制,晴天烈日,加上地面江河纵横、水田密布,天气之闷热,世所罕有。闷热使人整日汗流浃背,苦热难眠又加上胃口不好,过个夏天要瘦掉好几斤肉,人称“疰夏”。大诗人遇上大热天,便会写出许多咏苦热的妙句来。

  “如坐深甑遭炊蒸”

  ——古诗形容苦热的绝世妙句

  我国古诗词中咏苦热的内容十分丰富,大体可分为,闷热流汗、高温环境以及物象比喻等几个方面。

  闷热必多汗。例如,唐范登《六月》:“六月季夏天,身热汗如泉” ;晋程季明《拒客诗》:“摇扇手都酸,流汗正滂沱”;宋戴复古《大热五首? 其一》:“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唐司空曙《苦热》中则是“啸风兼炽烟,挥汗讶成流”。此外,还有“挥扇只有汗如浆”(宋杨万里),“欲动身先汗如雨”( 唐张来),“黄尘行客汗如浆”(宋范成大),等等。

  汗流得如“浆”,如“泼”,如“流”,如“雨”,如“泉”,如“滂沱”,那当然是很热的了。

  古人又是如何形容他们这种挥汗如雨的高温环境的呢?

  宋代戴复古《大热五首? 其一》中说,“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农历)。万物此陶熔,人何怨炎热。”他是说,夏季的太阳把整个世界都变成了一个高温大窑,万物都要熔化,人也不必独埋怨炎热了。再如唐代王毂在《苦热行》中则把炎夏世界比作大洪炉:“祝融(火神)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唐代韩愈更把闷热天气比喻为自己是在蒸笼中被蒸:“自从五月(阴历,下同)困暑湿,如坐深甑(甑,古代蒸食物的炊具,底下有许多孔可进蒸汽)遭蒸炊。”杨万里的《午热,登多稼亭五首》中也有“不是城中是甑中”的类似句子。他们把这种又闷又热天气,比作如在蒸笼之中,真是再形象不过了。

  宋代梅尧臣的《和蔡仲谋苦热》,则是通过周围事物在大热天气中的状态来描写苦热的一个典型:“大热燥万物,万物不可逃。燥者欲出火,液者欲流膏。飞鸟厌其羽,走兽厌其毛……”天气热到干柴生烈火,液体熬成膏;热到飞鸟嫌生羽,走兽嫌长毛。如此之热,还有什么能比它们更热的天气呢?

  李白有一首描写大热天气下拖船拉纤的纤夫们的辛苦劳动,是用牛来做比喻。他《丁督护歌》里说:“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吴牛指吴地(主要是今江苏南部及其附近)的水牛。按理说吴牛应该早就适应当地夏季的炎热气候了,但却还是常常热得受不了,以至看见月亮也以为是太阳,害怕得喘起气来。成语“吴牛喘月”指的就是这个事。此外,古诗中还有些用“鸟开口”来形容天热的,但杜甫《夏日叹》中竟是“飞鸟苦热死”。杜甫本人大概也是不太耐热,在陕西华州(今华县)任上热天中每会“束带发狂欲大叫”,“安得赤脚踏层冰(《早秋苦热堆案相仍》)。”

  “阳侯海底愁波竭”

  ——古诗形容苦热的丰富想象

  古诗中形容天热最怪的要数人称“鬼才”的唐代李贺,他的《罗浮山人与葛篇》中的“蛇毒浓凝洞堂湿,江鱼不食衔沙立”就十分怪异。该诗用天热反衬罗浮山人织的葛布的特别凉爽。下面援引一位文学家的解释说,“蛇洞由于溽暑熏蒸,毒气不散,以致越来越浓,凝结成水滴似的东西,黏糊糊的,整个洞堂都布满了。洞里的蛇该是怎样的窒闷难受!江里的鱼热得无法容身,不吃东西,嘴里衔着沙粒(河底沙粒应较凉),直立起来,仿佛要逃离那滚热的江水。洞堂和江水本是最不容易受暑热侵扰的地方,如今热成这个样子,其他地方就可想而知了。诗人奇特的想象力和惊人的艺术表现力,有鬼斧神工之妙。”

  古人咏苦热的角度千奇百怪,唐代柳宗元被贬永州(今湖南邵阳)当司马,那里是夏季伏旱季节中十分苦热之地,他《夏昼偶作》中说苦热时他的难受感觉就像喝醉了酒一样:“南州溽暑醉如酒。”有学者说:“‘醉如酒’形象地状写出了人们的难熬溽暑之态。由于湿度大,温度高,自然憋闷难禁,体力不支,心烦意懒,疲惫欲睡。”

  但古诗中咏苦热最叫绝的可能要数宋代范成大和唐代的王维了。范成大在《秋前风雨顿凉》中说:“但得暑光如寇退,不辞老境似潮来。”他怕热怕得竟连加速衰老都不顾,但求苦热天快快过去!王维在《苦热》一诗中讲了种种苦热难熬景象之后,竟然异想天开地“思出宇宙外,旷然在寥廓。”他热得甚至连命都不要了,想到宇宙真空中去“凉快凉快”!

  我们的古人最善发挥丰富想象,对苦热自也不例外。下面举两个例子。

  唐代王毂在《苦热行》中异想天开地形容说,“五岳翠干云彩灭,阳侯海底愁波竭”。意思是,大热天把五岳诸山翠绿的树木都烤干了,把天上的云彩也烤蒸发掉了。阳侯是波涛神,它躲在海底发愁大热会把大海波涛都给蒸发干了呢!这种想象已可谓厉害,可是宋代王令还要高出一头。他在《暑旱苦热》中接着说:“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也就是说,如果再继续大热下去,天上云彩蒸发后,若干万光年外的银河(系)也要“烤干”了。这是何等的“宇宙大热”!

  “大热去酷吏,清风来故人”

  ——苦热形容社会人事

  夏热肆虐,诗人们自然是“恨之入骨”,因此常把它比作坏人坏事。下面举出三例。

  宋末元初,宋人遭亡国之痛。许多诗人对元朝统治者持不合作态度。真山民是其中一位。他改名“山民”,即山野之民,就是表示他绝意仕进,隐居一生。他曾写下一首《山亭避暑》,前四句是:“怕碍清风入,叮咛莫下帘。地皆宜避暑,人自要趋炎。”一看就是一首讽刺诗。他实际上把可恶的炎暑比作了残酷的元朝高压统治。他不让挂帘,就是为了让清风入室驱炎暑(元统治)。诗中“人自要趋炎”,则是讽刺那些入(元)朝为官的人趋炎附势。

  唐代诗人杜牧,曾有《早秋》一诗,其中两句“大热去酷吏,清风来故人”。我理解意思是,大热如酷吏之去,清风如故人之来。他把大热比作了酷吏。

  前面已经讲过,宋代范成大把酷暑比作“寇”,“但得暑光如寇退,不辞老境似潮来”。这种比喻也很新鲜。因为“寇”会杀人、放火、抢劫,人们深恶痛绝。这也表示了范成大去炎暑态度之坚决。此外,宋王令在《暑旱苦热》中对付暑热用了“屠”字(“清风无力屠得热”),也是说明了他对苦热的极端憎恶之情。

  那么,古人是如何避暑纳凉度苦热的呢?

  ……

  本文节选自《气象知识》2013年第3期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