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知识网站

首页>精彩文章>谈天说地

【赏读】诗人笔下的江南春雨

  春天的江南,令人神往。那细如绢丝、轻若烟雾的春雨,更是迷人。

  唐宋时期吟咏春雨的诗词,如同珠玑。其中,最为熟悉的恐怕莫过于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中描述的正是江南春雨的气候特征。清明时节,桃红柳绿,时停时下的细雨,使行人措手不及,不得不去客店饮酒避雨的情态如在眼前。如果说这是一幅乡野风俗画的话,诗人的《江南春》则是用浪漫的笔墨绘出了一幅气势宏大的春雨图:“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品味此诗,仿佛整个江南的美色春声,尽收眼底,尽入耳中。绿树红花,千里莺啼,水村山郭,旗亭酒肆,楼台殿寺——全都藏露掩映在一片纷纷扬扬、迷迷蒙蒙的春雨之中。啊,一幅多么淡雅缥缈、令人心醉的山水画卷!

  春天脸,孩儿面,一天三变。春三月,江南雨,来去无常。宋代诗人苏东坡的“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半濠春水一城花,烟雨暗万家,且将新火试新茶”,以及辛弃疾的“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等诗词,正是对江南春雨连绵,雨日之多,雨量之丰,往往形成春雨“桃花汛”的气候规律的生动描述。

  有人说,诗人最敏于捕捉大自然的怡人之处,此话确不虚传。请看宋代诗人汪藻笔下的《春日》景色多么幽雅:“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野田春水碧如镜,人影渡旁鸥不惊。”远山近岱,秀色可餐,野田湖塘,微波不兴,野鸥孤鹤,悠闲自得;抬头望天,浮云聚散,变幻无穷,刚才还是阳光铺大地,转眼却春雨满山川。晴时暖阳高照,雨来云低阴冷,使人有“天晴疑是夏,一雨便成冬”之感。

  春雨是大自然对江南的格外恩赐。宋代诗人黄庭坚写下了“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的名句,细腻地描绘了春雨滋润大地、万物萌发的勃勃景观。而唐代诗人韩愈的《初春小雨》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春雨给春季恢复生长的作物提供了必要的水分,也给春耕春种创造了条件,起到了“一畦春雨足,翠发剪还生”的作用。宋人范成大对冒雨辛勤耕作的农人寄予深切的同情:“绿满山原白满川,子归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唐代诗人杜甫面对这滋润万物的喜雨,满怀喜悦地写下了《春夜喜雨》的名篇:“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无限的爱怜之情跃然纸上。同样是描写春雨,诗人各有其手法,陆游讲“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而孟浩然则以《春晓》记之:“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对于诗人来说,天气是博大精深的文字,其中的雨疏风骤、寒来暑往有着最自然、最和谐的诗的韵律。不同的天气也被约定俗成地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抑郁的诗人写淫雨霏霏,豪爽的诗人写云消雨霁,或物喜,或己悲,诸多忧愁,诸多关切, 诸多无奈——诸多的心事和情怀都被诗人留在了雨中,镶嵌在后人永远磨灭不了的记忆里。(作者:张金平 图片来源百度搜索)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