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空气球的自白
出发前,我们先要进行例行体检,我们身体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我们旅游行程的远近。人们把我从仓库里拿出来,打开外面包装着的塑料袋,仔细查看我的周身,再带我到储氢室,充灌一些氢气。看我能够直立起来了,就要检查我身体的各个部位是否漏气,如果这时我已经开始“泄气”,那完了,旅行的事情就完全泡汤了。
如果我表现很好,完全通过了体检,那我在旅行前就可以饱餐一顿了。当然,我只吃氢气。这是我临行之前的最后一顿饭,我要吃得饱饱的。人们用一根密实的管子把氢气瓶的出口阀与一个平衡器连接起来,然后把我的嘴巴紧紧地套在平衡器上。可别小看这个叫“平衡器”的东西,它决定着我最多可以吃多少饭。因为在我出发之前,人们已经根据我的体重、旅行时所有随身装备的质量以及保障我在旅行时达到每分钟上升大约400米的高度计算好了我的饭量。我的肚子渐渐鼓起来了,越变越大,越变越大。噢,我感觉我的力气也在逐渐增大,我都可以把平衡器提起来了,这就表明我现在的体重符合人们的要求了。这时,人们迅即关闭了氢气瓶的阀门,将我的嘴巴从平衡器上取下来,并用绳子很牢靠地扎系紧。
现在,我就要出发了。不过,我还要邀请我的好朋友——探空仪,和我一起去旅行,没有它,我的旅行将毫无意义。它的外形是长方体的,里面有许多电子元件。别看我的朋友长得不怎么显眼,本事可大着呢。我们在旅行途中,温度是高还是低、风是大还是小、水汽是多还是少,全靠它的身体来感知,人们正是通过探空仪的这项本领来了解高空的气象状况。所以说,我们旅行的重要使命可都是由它来完成的呢。但是,没有我,它也无法飞上天。我俩可是高空探测的“最佳搭档”。
当然,它在出发前也要进行体检。因为它的身体构造比我复杂,体检过程当然要麻烦一些。人们在我们出发前大约半小时就把它放在一个叫做“基测箱”的地方,检测它显示基测箱内温度、湿度、气压等各项指标是否在正常的差值范围内,如果在这个范围内,那就说明它体检合格,我们可以相伴去天空遨游了!
在探空值班室外的放球场地上,检验合格的探空仪和我被拴在同一根绳子上,一并暂时挂在放球器的铁栓上,随时准备起飞。当然,如果我们所处的探空站离飞机场比较近的话,我们在出发之前可一定得跟人家打个招呼,以免人家把我们当做“UFO”。虽然和探空仪相距30米,但我很高兴马上就可以带它去自由飞翔了。放球时间到!只要值班室的工作人员一按办公桌上的“放球”按钮,我们便离开放球器,一同飞上蓝天。
越过树木,越过高楼,我们在空中自由地飞!绿地红花在我们的脚下,高山河流在我们的脚下,我们在空中自由地舞蹈。
但我们的使命却远远不是飞行这么简单。从离开放球器的那一瞬间起,就有一个“管家婆”死死地盯着我们,那就是雷达。虽然我们可以自由飞行,但却时时处处被人监视。我不断地向上飞,探空仪测得的所处位置的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等也在不断地变化。而雷达就把这些秘密全告诉给了在探空值班室里的工作人员。值班室内的电脑屏幕上,显示着我们此次旅行所经过的任何一点的轨迹。
我们穿越云层,感受水滴、冰晶的爱抚;我们穿越风区,让风考验我们的毅力与智慧。我们时而扶摇直上,时而水平飘移,我们在旅行中感受着超越极限的快感。向上,再向上!我们飞越了1万米、2万米,甚至3万米,我们每隔1.2秒就把高空测得的气象要素数据反馈回去。我们采集到的数据越多,人们了解到的高空气象状况也就越详细。人们将我们采集到的高空气象要素数据一一添加在天气预报图上,根据这些要素就能判断出未来的天气状况或者重大天气过程,如台风、寒潮、降雨等天气过程的生成和发展趋势。有了这些预报,就可以提前告诉大家,早做准备,以防发生灾害。这就是我们工作的重大意义所在。
以前,我的兄弟们很调皮,经常带着探空仪跟人们玩“躲猫猫”的游戏。因为早些年,人们在施放探空气球时还是人工操作,尤其是遇到大风或大雾天气时,由于人工跟踪时间长,感觉上产生失误,很容易错误地将雷达接收到的旁瓣信号作为主波瓣信号,这样,我的兄弟和探空仪就很轻易地溜掉了。由于跟踪时间缩短,当然就会丢失一部分气象探测资料。现在,聪明的人们不断地对气象观测仪器进行更新换代,整个探空观测过程都实现了自动化,我们想溜,就没那么容易了。
我的生命很短暂。随着高度的不断上升,周围空气越来越稀薄,气压不断减小,温度持续降低,我感到越来越闷、越来越闷。我终于支撑不住了,“啪”的一声,破裂了!我似乎看到雷达透过长空含着惋惜与祝福的眼眸,但我已经尽力了。我的残骸将与探空仪一起顺着气流方向自由下落、下落。我感谢我的朋友探空仪和我同生共死,我们一起创造了这一伟大壮举,无怨无悔!
噢,请你不用担心我们会在下落过程中不幸砸到你的头上,因为我们落地地点大多在人烟稀少的郊区野外,而且探空仪的体重还不到400克,即使与你亲密接触,我想,你的恐惧感也会被好奇心所代替,把我们捧在手上好好研究半天吧。虽然我已支离破碎,但我可不是一只普通的气球,我曾飞越3万米高空,带着我的朋友长途旅行过!
一年365天,不论寒冬酷暑、刮风下雨,全国各地的探空站都会有我的兄弟们定点、定时起飞,带着我们的朋友——探空仪一起去获取不同高度的气象资料。它们大多会飞行70~100分钟,有的甚至会飞行更长时间,将收集到的不同高度的气象资料用于服务人们的天气预报。有位预报员说,如果没有高空气象资料,就像人缺少了一只眼睛,预报员做出的天气预报将是片面的,准确率将大打折扣。由此可见,我们旅行的意义非同一般,我们可是功不可没的大功臣呢!(来源:《气象知识》2011年第五期 撰文/范秀平 雷国文 李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