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牙泉的前世今生
月牙泉:沙漠中的美丽眼睛
“我的心里藏着忧郁无限,月牙泉是否依然;如今每个地方都在改变,她是否也换了容颜。”歌手田震在《月牙泉》中这样唱道。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实是:近几十年以来,月牙泉水位大幅度下降,水域面积不断缩小,直接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
地处甘肃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敦煌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如果说莫高窟、西千佛洞、阳关等名胜彰显了这座城市人文遗迹的厚重,那么形状酷似一弯新月的月牙泉则堪称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月牙泉在甘肃敦煌市区以南约5千米,它与周围的鸣沙山相映成趣,构成举世闻名的沙漠奇观,可谓“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
关于月牙泉,有很多神话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有两个版本。一种说法是:敦煌附近有一座香火旺盛的雷音寺,一次寺里举行浴佛节,当进行到“洒圣水”这一环节时,方丈端出一碗圣水,放在寺庙门前。忽然,一个邪恶的术士挥剑作法,刹那间天昏地暗,黄沙铺天盖地席卷而来,顿时把雷音寺掩埋了起来。可是,那碗圣水却未进一颗沙粒。术士又施法朝碗内填沙,直至碗的周围形成了一座沙山,但圣水碗还是安然如故。据说,这碗圣水是佛祖释迦牟尼赐予雷音寺的宝物。很快,圣水喷涌而出,形成月牙泉。
另一种说法是:汉武帝时期,大将军李广利东征西域,大队人马行至鸣沙山下,天气燥热,兵马非常饥渴,但李广利忠君征战的决心坚不可摧。也许是他精诚所至,感动了观音菩萨,观音将手中的瓷瓶向下抖动了几下,于是银豆似的水珠顷刻而下,汇在一起,从此便形成了月牙泉。
有关月牙泉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东汉时期的辛氏《三秦记》:“河西有沙角山……又山之阳有一泉,云是沙井,绵历千古,沙不填之。”沙角山对应着如今的鸣沙山,沙井则是月牙泉的古名。敦煌春、夏、冬三季多风,小风扬尘起土,大风则飞沙走石。月牙泉四面被鸣沙山环抱,流沙与泉之间仅有数十米。但鸣沙山和月牙泉“山泉共处,沙水共生”,千百年来的流沙并没有将泉水掩埋。清朝时,月牙泉波光粼粼,鱼翔浅底,湖边菖蒲丛生,经商的驼队路过此地,传来悦耳的驼铃声。20世纪50年代,月牙泉水面东西长218米,最宽处54米,平均水深5米,水量充沛。然而近些年来,月牙泉水域面积逐年缩小,水位急剧下降,大有枯竭之势。
据可以考证的资料,月牙泉距今已有1.2万年的历史了。说到月牙泉,不能不提及鸣沙山。鸣沙山东起莫高窟,西至党河水库,延绵20多千米,最高海拔1700余米。远望而去,鸣沙山峰峦高低起伏,如刀削斧劈,蔚为壮观,一道道沙峰,如同金子一样灿烂、绸缎一样柔软。而沙山下的月牙泉,水质甘洌,澄清如镜,这一泓清泉,仿佛文静的妙龄女子,和鸣沙山长相厮守。
月牙泉不是佛祖的圣水,也绝非圣泉。有调查资料显示:1987—1997年的10年间,月牙泉水域面积由9000平方米减少到5667平方米,最大水深由4.2米下降到2米。10年内泉水面积每年平均缩小0.5亩,周长每年平均减少10.5米,水深每年平均下降0.22米。2001年初,月牙泉解冻后水位急剧下降,泉中间出现几十平方米的沙底,形成一块“小岛”,使月牙泉的声誉大打折扣。
而月牙泉南岸的鸣沙山,多年来由于上部土层缺水,这里的一些沙枣树已经死亡,残存的树枝在风中愈显荒凉。月牙泉处在敦煌绿洲的南部边缘地带,周围自然植被稀少,基本上呈现出半荒漠和荒漠化景观。有专家担心,月牙泉水位的下降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还会加速风沙的发育进而造成周边生态环境的变化。
为了不让月牙泉干涸,为了月牙泉再现传说中的美丽,当地曾经进行两次掏沙清淤,以确保月牙泉水域开阔,但是效果甚微。为了拯救月牙泉,5年前启动了回灌补水应急工程。经过不断地“输液”补水,水域面积稳定在6000平方米左右。也就是说,现在月牙泉里的泉水,是通过地下管道定期把其他水源灌进来的,月牙泉里的自然泉水,其实早就干涸,这是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
科学揭秘:月牙泉是这样“炼成”的
那么,月牙泉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水位迅速下降?这一连串的疑问,不仅困惑着人们,也引发了水文地质专家的思考。经过科学考察与研究,月牙泉之前世今生,慢慢地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月牙泉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其所处的地质结构、低洼的地形条件、区域性地下水位较高三个方面的因素。300万年以来,地形构造的上升和沉降运动,使党河和西水沟不断形成和发育,并使南部山区大量的碎屑物质源源不断地被搬运到盆地中沉积下来。
低洼的地形条件是月牙泉形成的又一个重要因素。第四纪以来,敦煌盆地松散的堆积物基本是以沙枣园和西水沟为中心,由南向北呈现出辐射状扩散,并形成了以沙枣园和西水沟两地为轴心的沉积区域,随着沉积物的堆积,最后形成了党河和西水沟两个一大一小的扇形地形。
这两大冲洪积扇的扇顶及轴部地形较高,向边缘地面逐渐降低并趋于平缓。党河冲洪积扇和西水沟冲洪积扇分别位于月牙泉的东西两侧,随着两个冲洪积扇沉积物的不断扩展和堆积,两扇体相邻的两个边角逐渐靠拢并形成对接。由于沉积物的堆积主要分布在水流流线辐射范围之内,而辐射区外围,特别是扇间洼地一般很难接受到大量的沉积物,这种物质在地域上堆积的不平衡性,又直接控制着地形的高低和起伏。
在两扇对接的内边和月牙泉南部断层为边界的三角形区域内,属于党河水流和西水沟水流流线辐射区域之外,基本上为沉积物难以进入的死角区。在外部不断接受沉积和地形逐渐增高的同时,该三角形区域内则成为相对的低洼地形,洼地为月牙泉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大约1万年前,区内气候逐渐趋于干旱,风积、风蚀作用加强。风积作用使月牙泉南部及其周边堆积了大量松散的风积沙层,地貌上形成了一个向南部弯曲的弧形沙丘。风蚀作用使沙丘内湾部分的洼地不断加深,经过风积、风蚀等综合作用的改造,便形成了鸣沙山和月牙泉这一美丽奇特的现代地貌景观。
月牙泉底部的地质结构和洼地的形成,构成了泉域地下水贮存的空间和低洼的地形条件,而区域性地下水位较高才是月牙泉形成的重要因素。从水文地质条件来看,月牙泉周边除东部有一开口外,其他三方均被沙山所包围,尽管风沙的堆积使西部和北部构成了泉域与外围冲洪积平原的地表分水岭,但由于现代风沙下部均为数百米厚的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泉域地下水与外围平原区地下水仍然形成了一种天然的补、径、排关系。根据资料分析,泉域地下水主要来源于西北部冲洪积平原区地下水的补给,在大型水利工程修建和地下水大量开采之前,敦煌盆地区域地下水位普遍较高。20世纪40年代末期,当时敦煌城区及其南部地区,地下水约高出2008年水位10米左右。在这种较高水位的条件下,西北部地下水通过地下径流进入泉域后,在地形较低的洼地溢出地表,即形成了月牙泉。
从上面的科学分析中,用最简练的语言可以这样概括月牙泉的“前世今生”:
大自然是一个有序和谐的系统,古老的党河,为月牙泉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水源。党河的水,不分昼夜自西而东奔腾着。清澈的雪山之水,灌溉着庄稼,孕育着生灵。那汹涌的河水,经过沧桑岁月的冲刷,慢慢形成了洪积扇。自此,大量河水渗透到地下,成为隐形地下水。而月牙泉,正处于党河洪积扇东南部沙丘间的洼地上,其下又恰好是非常有利于水流动和蓄水的砾石层。长年累月,地下水大量淤积,慢慢从洼地露出地表,形成了神奇美丽的月牙泉。可谓是,大漠深处有此一泉,狂风黄沙中有此一水,满目荒凉中有此一景,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神秀!
保护生态:月牙泉永不干涸的唯一出路
月牙泉原本平衡的生态环境,近几十年来被迅速打破。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尤其是农业用地不断开垦,用水量急剧增加。为了充分利用党河之水,1975年3月,有关部门在党河上游拦腰建成水库。最初几年,水库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可是,原本波涛滚滚的党河下游逐渐干涸,河床裸露见底。地表水的缺失,直接影响地下水的补给。有数据表明,1975年至今,敦煌地下水位共下降了10.77米,平均每年下降0.4米。这对月牙泉可谓“釜底抽薪”,缺少地下水的给养,其地表以上的水位逐年下降也就不足为怪了。
当然,月牙泉水域缩小和水位下降还有其他原因。其中,气候干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每年,这里降水量不到50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2400毫米,来自“上天”的压力,虎视眈眈地盯着可怜的泉水。此外,农业和人口的压力,也是月牙泉水位下降的重要原因。解放初期,敦煌地区有耕地13.4万亩,如今已经突破32万亩,为了寻求更多的水源,不得不朝地下开采。现在,敦煌地区林立2000多口机井,它们如同一张张贪婪的巨口,拼命地吞噬着地下水。目前,敦煌地区每年开采地下水达5000万立方米,这已达到超采的极限。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区域地下水逐年下降,地表开始严重沙化,绿洲植被面临考验。
月牙泉水位之所以下降,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前者主要包括水面蒸发和风沙淤积,总体而言影响程度较小,不会造成水位短期内的大幅度下降。有关专家认为,人为因素才是导致水位下降最主要的原因。
为了恢复月牙泉的生态,目前,敦煌市管理部门推出了“禁止开荒、禁止移民、禁止打井”的管理办法,并且加大了对滥垦乱开荒地、无序移民和非法开采地下水的查处和打击力度。敦煌市已计划发展高效节水农业,配套高新节水技术;逐步关闭部分农用机井,减少对地下水的抽取;并对城乡人畜饮水和生产经营性用水限量予以供给等等。在此基础上,敦煌还要推广沟灌、滴灌、管灌等节水灌溉方法,调整产业用水结构,减少农业用水,积极扶持低耗水、高产出的旅游产业。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故障,最后付出代价的还是人类自己。月牙泉在这个庞大的生态系统中,与大自然的命运休戚相关,它是苍天派到西北的环境使者,时刻注视着西北自然环境的变迁;月牙泉还是沙漠中明亮的眼睛,如果它愤怒地闭上了,那么整个敦煌地区的生态状况,可能会重蹈楼兰古城的覆辙。(来源:《气象知识》2011年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