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气象”
“气象”一词,《辞海》上解释为:①大气中的冷、热、干、湿、风、云、雨、雪、霜、雾、雷电、光象等各种物理状态和物理现象的统称。②景象,光景。由之,我们不妨把“气象”理解成:一种是可以看见,可以测知的自然现象,如流岚雾霭,风雪雨电;另一种是人们在认识“自然气象”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而形成的“文化气象”。而这种“气象”为我们展示出一幅幅美不胜收的万千图景。如毛泽东诗词中的名句“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茫茫。”如李白的“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等等。他们描写的已远远超出自然气候的本身了。
但是,如果没有自然界变化复杂的“自然气象”的启发,也就没有以上这些美妙佳句为要素形成的“文化气象”,我们也就无法更深刻地领略到大自然气象的美丽和诱人。如果没有自然界变幻的风光,没有诗人们的千锤百炼或妙手偶得,那么这些珍贵的文学财富将不会产生,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将缺少多少美妙的东西啊!的确,人与大自然之间实在太容易产生美感的勾通了,而且又往往不局限于表面上的联系,一旦产生了这种勾通,我们就会在心灵上与之发生强烈的共鸣,摄人魂魄,荡气回肠。
另外,又有大气象和小气象之分(也可以叫大气候和小气候。大范围内的叫大气候,小范围内的叫小气候)。譬如“阴”、“晴”、“风力5~6级”等气象预报用语所表示的,这是大气象、大气候。而“一叶知秋”、“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这是小气象、小气候。在这里我们分析一下苏东坡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句。北宋时期的某一天,杭州,天气实况“晴转阴,有小到中雨。”阴雨天总是令许多人感到压抑,这种大气候下的西子湖畔呢?我想决不至于像天“晴方好”时的游人如织,接踵摩肩。而东坡翁在由晴转雨后的小气候中,仍然悠然自得,湖上把盏,随意泛舟。雨下得并不太大,此时水天一色,山色恰在有无中,一派空山灵雨的气象。坡翁酒意微醺,心神凝静,挥毫写下了这首妇孺皆知的千古绝唱。在汉语词汇中,“潋滟”是很富感觉形象的形容词。它动静相生,明灭变换,既实实在在,又隐隐约约,本身即有油画般的表达效果。由于审美也是需要灵感的,它直接反映了观赏者修养的深浅和情趣的雅俗。坡翁自然不同凡响,仅“淡妆浓抹”四个字就活脱脱地描出了西子湖晴、阴、雨、雾四种不同天气情况下的万千气象,晴有晴的雍容,雨有雨的风韵,令人击节称绝,遐想不禁。读这首诗,领略苏东坡眼里的小气候,使我们对自然界的大气候油然产生深深的感激,谁不认为它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之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