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梦溪笔谈》看沈括心中的风云雨雪
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浙江杭州钱塘人。他不仅是一位科学家,而且是革新派政治家。他的知识非常渊博,在许多领域里,有多项超时代的科技创造和学术观点,有的应用至今。他出生于蜀中简州平泉县(今四川简阳三岔坝),首跟随身为游宦的父亲去过岭南、浙闽和京师等地,养成他博学、多问、勤于思考的品格。出仕以后,又因为任职需要,走遍了长江南北、黄河上下和长城内外。他在游历中观察和记述了众多的天气、气候现象。这里从7个方面做一简单介绍,以飨读者。
对古气候的判断
在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初秋,沈括在陕北延州(今延安地区)任职。有一次神宗派宦官到延州,路过黄河岸边的永宁关时,遇上了一宗奇事,在河岸崩塌后露出土下的岩石中,发现了“竹笋一林,凡数百茎,根干相连,悉化为石。”宦官取了若干块这样的岩石(应该是灰色页岩),在延州让沈括一块观看。
博学多闻的沈括知道“延郡素无竹”,面对着宦官给也看的化石心里分析,“此入在数十尺土下,不知何代物”到了近代,古生物学家尹赞勋判定,沈括见到的“竹笋”是新芦木的化石,生长于一亿多年前的中生代侏罗纪时期,它是中空有节的古蕨类植物,外形与竹相似。当时沈括用疑问的口吻判断:“无乃旷古以前,地卑气湿而宜竹耶?”这意思很明白,即难道这些化石生长的时代,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而适合于生长竹子吗?这一问显示出沈括的正确推测。现在证明,陕北在侏罗纪时期,确实气候温暖湿润、沼泽广布、森林茂密,是形成煤炭的地理和气候环境。
在沈括的记述中,有一项需要指出,就是“悉化为石”,后世纪动、植物于岩石上的种种遗迹,包括骨骼、甲壳、叶茎、爪痕……统统称为化石。沈括的贡献主要在于用化石判断了古气候的情况。在西方首次描述化石的是达·芬奇(1452~1519年),意大利人,是个通才人物。他曾用化石说明沧海桑田的变化,但他比沈括晚400年。
雨的预报
在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夏五月(农历),当时北方旱情严重,这年自春至夏,不仅京师开封府久旱无雨,而且陕西、河北、河东(即山西)、京东西(即河南)和淮南(即安徽)诸路也没有下过透雨。北宋朝廷震动,宋神宗设祭坛顶礼膜拜,祈求有一场透雨。这时沈括出任起居注,负责记录皇帝日常生活、行动和降德音(即对某人某事作指示)的工作,得以经常跟随神宗身边。大约是五月初四,此前已经连着阴了多日,而且云层很厚,朝廷里的大臣们以为必然要下雨了,可是这天却云开天晴,显得闷热。宋神宗问沈括什么时候能下雨?沈括答道:“雨候已见,期在明日。”消息传出,朝廷上下不少人认为,好几天密密的浓云都不下雨,这天天气转晴了却说明天要下雨,谁肯相信呢?但是第二天果然下了大雨,伴有冰雹,而且连着下了两天雨。
当时沈括还兼任司天监的提举官,司天监不仅负责天文观测和编制历法的工作,而且推测天气和选择“吉凶”日子都是他的职责范围。因此,对当时的旱情沈括是密切关注的,他运用了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五运六气”,即金、木、水、火、土之间相生相克的观点,对上述那场雨作了解释。他认为:连日重重阴天,却没有下雨,其原因是“厥阴”之气的阻碍,产生“厥阴”则因当时“湿土”立事的结果。可天空忽然转晴了,则是“燥金入候”了,“湿土”暂时退却,“太阳”得以发挥作用,这样运和气都顺了,自然就下雨了。沈括的这种解释与现在预报降水的思路——考虑有一次冷暖空气团交锋的过程基本一致。即:连日阴天在暖湿气团的控制下不能成雨,次日干冷气流来临,转为晴天。阳光直射地面,近地面层迅速升温,中低层大气中有热力对流发展,这一情况与冷空气不断入侵相配合,迫使暖湿气团迅速抬升到一定高度后,遇冷凝结成云致雨。
风的记述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古人对于风灾也是谈虎色变,特别是在江湖上行船,因为船小风大往往就发生翻船惨祸。沈括注意到这个问题,并且注意从民间收集避风术。他表述的内容是这样的:“要行船的人在五更时分起来,观察天空,如果天空中星月明亮皎洁,四周没有云气的话,就可以出航,到中午时分停船,就可以避开风暴了。因为冬天大风来临是有征兆的,可以预先作准备;而盛夏的大风往往出现在下午或傍晚时分,来时突然,也容易造成灾害。”为什么五更时分要观察天空是否有云呢?因为当高空有系统性云层出现时,说明有冷空气已经入侵到本地,当云层较薄时,在月亮周围形成一个大光环,称为月晕。谚语说:“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冬季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出现月晕,往往表现为有一场大风过程。这项躲避风灾的经验,后来被概括成一副对子:“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陆龙卷,是风灾的一种,气流快速旋转,从积雨云的底部下垂,外形像似顶天立地上大下小的“羊角”,中国百姓以为是“龙”,故称为龙卷风。沈括曾记载过一次龙卷风的情况:在熙宁九年(实则为十年,1077年),恩州武城县(今山东武城)有龙卷风从东南方来,远远看去像插在天上的一只大羊角,所经之处树木皆连根拔起,一会儿就被卷入云霄中去。随后,龙卷风逐渐向县城靠近,穿城而过,官宅民舍皆被卷入云中。县令的女儿、奴婢被龙卷风卷走又落地,死伤数人;民间死伤、失踪的更不计其数,整个县城成为废墟。
当然,风并不全是致灾的天气现象,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夏末,沈括到河东解州(今山西永济)去考察池盐生产情况时,注意到了秋夏之间的一场大风的作用。他写道:解州盐池的南边,秋夏间常刮大风,人们称之为“盐南风”,其风势可以摧毁房屋,拔起大树,几乎可以动地了。然而,这场风往东往南都不会过中条山,往西不过席张铺,往北不过鸣条山,其范围仅在方圆数十里之内。而解盐如果没有这种风就不会结晶。估计可能是大卤的气相感应缘故,但尚不知道什么原因。另外,他还记述过一种被称为汝南风的现象(汝南今河南汝州)。他写道:“汝南风也多大风,其风势虽不及盐南风,但比其他地方大多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当地谚语说:“汝州风,许州葱。”由此看来,这种风的历史由来已久。”这里沈括只记事实,而把产生大风的原因作为疑问提出来,这是一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科学态度。
……
雷电的袭击
在阴雨天气中,打雷和闪电,在那个时代一般人都非常害怕,特别是做恶多端的人以为老天爷要惩罚他,更是心虚。沈括一生行善,但两度被贬,在晚年思想微微地带点宿命论的色彩,在记述雷电袭击事件中,多少看出一点儿。
其一,随州(今湖北)雷击死二人一事。那是在元丰六、七年间的一个清明节,随州知州衙门的花园里,雷击死二人。他对雷击一事的记述是:我在汉东的时候,在知州衙门的后花园里,雷电击死了两个人。死者的腋下肋骨处,各有两个字,像是用墨笔写的。其笔画松散很像柏树叶的形状,不知道是什么字(这可能是雷电灼焦的伤痕)。雨过天晴衙役们发现尸体后,则要验尸,并且惊动知州。沈括的学识知州是知晓的,因为他曾在北宋朝廷中书省出任过刑房检正官,所以对法医业务比较熟悉,经他确认此二人为雷击而死。
其二,李舜举家遭雷击一事,那不是沈括亲眼所见,而是耳闻的。那是在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由宋神宗的内侍(即宦官)李舜举所说他家发生的事。沈括写道:内侍李舜举家曾被雷暴袭击。当时只见他家堂屋的西室,有雷火从窗户中间蹿出来,猛然冲出屋檐。当时人们都以为堂屋要被烧毁,都到屋外去躲避。待到雷鸣停止后,人们惊奇地发现堂屋基本完好,只是墙壁和窗户纸都变成黑色的了。从屋里一个木格子架上零乱存放的器具中,发现几件漆器上的银质装饰,全部熔化流到地上,而漆器其他部分则完好没被烧焦。还有一把宝刀,其刀口极为坚硬,但在刀鞘中却熔成铁水,可是刀鞘却完好无损。对于上述这种现象,沈括接着说,人们一定说应该先烧毁草木,然后才熔化金属和石头,现在金属、石头都熔化了,草木却没有烧掉,这是人之常情所不能想象和推测的。沈括最后说:看来佛书上说的“龙火遇到水更加旺盛,人火遇到水却会熄灭。”这个道理可信吧?其实人们只是知道人间的事情而已;至于人间以外的事情有什么限度,凭着一点人世间的知识,去探索和掌握客观世界的“至理”,是非常困难的啊!
应该认为,沈括对两件雷击事件的描述是准确的。由于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制,还不能解释由于雷击放电可以到达一万安培峰值的电流,在十几万分之几秒的时间内放出,可以使银、铁金属熔化的原因。从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李舜举家“雷火自窗间出”,可能是一次球状闪电。
……
(本文节选自《气象知识》2000年第五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