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话酷暑
我国民间习惯上把立夏叫做入夏,即夏天开始了。而天文学上的夏季,则是从夏至这一天算起。这一天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5度的地方),北半球白昼的时间最长,黑夜的时间最短,这是太阳光投射角最大、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也最多的日子。但是这一天的温度还不是最高的,因为地面吸收的热量累积量未达最高值。按照气象学的标准,连续5天平均气温(即候温)在22℃以上才算进入夏季。最炎热的天气,一般是出现在夏至后约一个月左右的大暑附近。这时太阳位置仍偏北,高度角还很大,地面的累积热量最多,一年中气温的最高值也出现在这个时期,这便是“热在中伏”的原因。
夏天的田野是充满生机的。在金灿灿的阳光下,庄稼碧绿,花草丛生,树木苍翠,大地郁郁葱葱。这主要是因为夏天有较高的温度。一般农作物,除小麦要求的温度较低外,绝大多数的生长温度都在10~35℃。在此范围内,温度越高生长越快。如水稻,分蘖的最适宜温度为32℃,气温低于20℃就延缓分蘖,而当气温不足16℃时,分蘖便停止进行。
人体的生理活动与外界环境条件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气温在18~28℃的环境中,人体的热量约有1/3由皮肤辐射和传导排出;1/3靠皮肤出汗和肺呼吸而蒸发排散。而当盛夏,特别是在气温高于35℃的时候,人体的热量主要以出汗这一种方式排出。由于盛夏的气温高、湿度大,汗的蒸发很困难,体内热量不易排散,因而使人感到气闷、不爽,以至出现各种不正常的生理现象。
暑热可使神经反射变得迟钝,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疲乏,出现烦燥不安等症状;暑热还可使消化液的分泌量减少,胃肠蠕动减弱,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使人食欲降低;盛夏,骄阳似火,热浪阵阵,酷暑炙人。特别在南方,热得更厉害,两广由于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烈,夏天来得早,并且气温高,延续时间长。在那里,5月份的平均气温就达25.6℃,比上海同期高7℃多,比东北高10℃多。夏季长江中下游一带也是一片高温区,35℃以上的高温天气一年中多达20天以上,极端最高气温:重庆40.5℃、汉口41.1℃、南京43.0℃,因此有“三大火炉”之称。然而,全国也不是到处一片酷热,什么地方比较凉爽、适于旅游和避暑呢?就有海滨城市大连、青岛,北方城市吉林、哈尔滨,以及庐山、黄山等山区游览胜地。
三伏天的天气,正是“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根据唐代人颜师古在《汉书》上所作的解释称:“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这正是一年中天气最炎热的时期。此时正值七八月份,气温最高,由于烈日当空,地面暑热难当,因此常被人们称为“盛夏”或“酷暑”。这便是夏季气候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