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原来你是这样“走”来的
台风“走路”(路径)是不是完全没有章法可循?天气预报员总结了两个台风行进的“套路”。首先,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出生”在西北太平洋上(包括我国的南海),常规路径有3种:第一种是西移路径,台风从源地一直向偏西方向移动,在广东、海南一带登陆;第二种是西北移路径,台风从源地一直向西北方向移动,在台湾、福建、浙江沿海一带登陆;第三种是转向路径,台风从源地向西北方向移动,当靠近我国东部近海时,转向东北方向移动。这3种路径以外的路径被称为“其他路径”,包括突然东折、西折、打转,以及双台互旋等。台风的另一个“套路”是在不同季节走不同的路:盛夏季节影响我国的台风以西北移路径和转向路径为主,春秋季则以西行和转向为主。
台风常常会带来强风、暴雨、强对流、风暴潮和巨浪,并由此引发积涝,造成广告牌脱落、漫堤等一系列问题。为了减少台风带来的灾害,准确预测台风的移动路径显得尤为重要。据研究,24小时路径预报误差每减小1千米可避免直接经济损失约1亿元。
台风“走路”虽有“套路”,但却不能自己说了算,往往“受制于人”——更庞大的天气系统带来的大型环流场,决定着台风移动的大方向。我们熟悉的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就是影响台风移动最重要的天气系统之一。每年的台风季,台风这个“小个子”都要和副高这个“大胖子”来一场“抢地盘”的大战。当副高完全挡在台风北侧,强度很强且稳定时,南侧的台风就只能沿着副高外围向西移动,路径稳定。而当北侧的副高强度不强,或者减弱,台风的移动会导致副高东退收缩至海上,台风也有可能因此转而向北移动。如果副高强度很弱,台风还可能穿过副高使其断裂,抄近道直接北上。这些都是预报员总结的经验规律,但天气系统瞬息万变,这些规律要应用在台风路径预报中,仅仅靠人肯定是不行的,科技也得跟上。
自台风从太平洋腹地生成,立即会被太空中的风云气象卫星“盯”上。当它移近沿海或登陆时,又有多普勒天气雷达、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组成的综合观测网络帮助我们实现了实时定位,明确台风“从哪里出发”。之后,台风“去往何处”“何时到达”,就需要预报员综合发挥人脑和电脑的优势了。
利用电脑检索历史上相似的台风资料是预报台风路径的依据之一。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开发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检索系统”,收录了1949年至今近3000个台风。新的台风生成之后,在系统中可以快速检索出以往的相似路径。而数值模式则会通过高性能计算机,基于数学物理模型模拟天气变化,直接计算得出台风的未来路径。但是,世界上各个预报中心不同的数值模式因为初始场、边界条件、数理模型等要素的差异,会计算得出不同的台风预测路径。我们必须要寻找最优解来预测台风的移动方向。
上海台风研究所研制了台风择优集合预报新技术,在台风预报业务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对不同数值模式短时效预报误差进行评估,挑选出表现较好的成员进行长时效的预报集成。这种技术将多家数值模式作为初始样本,我们可以把这个样本看作有n名同学,首先进行一次摸底考试,题目是预报12小时的台风路径,12小时后公布成绩,越接近实际路径分数越高,高于平均分的成员胜出,可以参加下一次的预报考试。但是,这才仅仅是开始。在台风停止编号之前,预报员将根据最新时刻的数值模式预报结果和大气环流形势变化,不断更新台风路径预报,直至台风不再产生影响。
所以,台风来了不用慌张,要及时关注天气预报,气象部门会根据台风影响发布台风预警信号。并且,要记得根据预警信号做好防御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