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与气象
人参,又名神草、人衔、鬼盖、土精种种,具有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等功效。在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和明代的《本草纲目》等古代中医典籍中对其性状药用都有详细的记载和阐述。
中国古代关于人参产地最早的记载见于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参,人参,草药,出上党。”但到了近代,东北的长白山地区成了人参的主要种植和采挖产区。在吉林桦甸市有个叫做棒槌营子的地方,据考证,其得名就是因为清末有淘金人在此种植人参,人聚而成营,其规模可见一斑。另据1930年出版的《抚松县志》物产篇记载:“人参有园野之分,栽植者谓之园参,山野产者谓之大山参,本境产额极多。”由此可见,至少在民国时期,人参在东北地区就已经实现了大规模种植。是什么让长白山人参如此迅猛发展呢?究其原因,这还要从人参的生长条件和长白山区独特的气候环境特点说起。
据古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推断,人参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孑遗植物之一,曾于第三个衍生期(距今6500万年—距今180万年)在地球上繁盛一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气候的改变,大自然赋予了现代人参喜寒冷湿润、畏强光高温的生长习性。人参多生长在1月份平均气温-23~5℃,7月份平均气温20~26℃,年积温2000~3000℃·日,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的森林中。1989年,抚松县农民在长白山采到一颗“参王”重305克,是我国目前采到的最大的山参,已作为国宝被国家收购保存。
除生长条件吻合外,人参的另一大特点也注定了这个神奇的物种无法离开东北黑土地的怀抱。研究发现,人参种子的种胚有形态后熟和生理后熟的特征。前者要求20~10℃变温,后者需要2~4℃低温,每个阶段的完成时间均在3~4个月之间,没有完成后熟的种子是不能发芽的。因此,长白山的针叶阔叶混交林自然就成了孕育人参仙草的天然温床。
长白山不仅孕育了人参的生长,更成就了人参的文化与传奇。靠山吃山,这里的人们很早就懂得了如何获取大自然的馈赠。旧时的长白山有三大行帮,采参、淘金、伐木放排。其中以采参行帮人数最多,规模最大。据史书记载,在清朝中期,每年发放采参票照万余张,所获人参达几万千克。而这些还只是合法的采集者,每年无照私采,“偷山”之人则多得无计其数。
然而,在长白山独特的气候环境之下,想顺利得到大自然的宝藏又谈何容易。且不说夏季的暴风骤雨,冬季的大雪封山,单是连绵山岭滔滔树海中的沼泽泥潭、危崖深涧,还有那些隐藏在深山之中的熊狼虎豹都足以把每一次放山采参变成一次生与死的经历。于是在与复杂环境和恶劣气候条件的长期斗争中,采参人形成了一套近乎宗教的习俗与禁忌。例如,入山采参不能说挖,要说“抬宝”或者“请参”,以示恭敬;进山之前和入山之后,要分别拜祭天地和山神,以求吉祥庇佑;进山路上要按照身份高低依次而行,老把头(队长)走在前面,新入行的人要走在最后,且进山路上不可高声妄语,以免打扰山间生活的精灵;发现人参后必须取大留小,不可一网打尽,竭泽而渔;取参后要把土坑填平恢复原貌,遇到成熟的种子不可带走,要播撒于原地;下山时搭建的窝棚不能拆除,剩余的米盐不得带走,以留给今后进山的人使用……
如今,采参的行帮早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但是蕴含在采参行规中那些天人和谐,持续发展和同帮互助的道理却都化身于一个个耳熟能详的传说故事中代代相传,教化着生性醇良质朴的东北人。
如今的吉林省,已成为当之无愧的人参主产区,人参总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究竟是长白山成就了人参的神奇,还是人参成就了长白山的壮美,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在长白山区,很多农民都因人参而走上了致富路,仅在有着“人参之乡”美誉的万良镇,林下参种植面积就达到了4000余亩,人参加工户2000户,年加工人参量超过3500万千克。而人参这株仙草也随着产品深加工的发展,远销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获得了全世界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