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杨与将军榆的故事
“树坑挖好后,朱总司令从上衣兜里掏出一枚红五星,这是红军改编成八路军后朱总司令一直珍藏着的,轻轻地放到坑底,然后在上面种上一棵杨树苗。几年后,树长大了,人们发现枝杆折断后截面总是呈五角星状。”这棵红星杨,位于革命老区山西省武乡县王家峪村八路军总部旧址,是一棵奇特而挺拔参天的白杨树。那是一段神奇而美丽的传说。
在抗日战争时期,朱总司令亲自率领八路军总部转战太行山,指挥华北军民对日作战。面对强大的日军,八路军在武器落后、弹药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先后在平型关、雁门关、阳明堡等地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接着八路军分兵发动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开创了晋察冀、晋西北、晋冀豫、山东、冀中、冀南等敌后抗日根据地。1939—1940年,八路军总部转战驻扎在太行山腹地的王家峪村。当时,不仅日军常常对根据地进行扫荡,而且国民党政府也停止了给八路军的供给,并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我根据地处于日、伪、顽联合进攻的严重关头,根据地军民生活极其艰苦。就在这个时刻,朱总司令坚定不移地带领敌后军民,一面自卫反击,一面开展生产自救。朱总司令和广大战士们一样吃着野菜糊糊粥,穿着自织自染的土布衣裳,他们一边打仗,一边开荒种田。1940年清明节,总部机关和作战部队的战士们在蟠龙至下合村一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植树运动,仅在王家峪一带就植树两万余株。朱总司令也在百忙之中抽空来参加劳动,来到王家峪的寨湾,手拿镢头,挖坑植树。他决定在此留下一个永恒的纪念,于是把他珍藏了两年半的一颗红星拿出来,埋在树种的根下。
的确是真的,我们看到杨树的每一个小树枝,沿着树枝的横纹轻轻掰开,在树枝的断面就出现一个红色的非常清晰的五星图案,端端正正,就像红军的五星帽徽一样。
红星杨
对于红星杨,我完全相信树枝的横断面上呈现红五星,是植物的一种正常现象,但我们也无需较真儿,非要从中找到科学原理不可。也许其他的植物也会呈现出红五星,或梅花形,或圆形等,就算是巧合吧。愿我们内心深处保留一处角落,对一段中国革命历史的敬仰保持虔诚。我们倒是可以思考,在那么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中,朱总司令仍然念念不忘植树造林,不忘环境的改善。在小小的四合院,灰砖灰瓦,朴素齐整,栽些绿树,增添些生活的温馨,一样地充满家常生活的味道。你能想到吗?朱总司令竟是诗意般地栖居在这里指挥千军万马。
八路军总司令部还有一个指挥中心,设在距王家峪10千米的东北方向的砖壁村。1939年7月,日寇对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发起第二次九路围攻时,八路军总部机关由潞城进驻武乡砖壁村。根据斗争的需要,除少数人员留守砖壁村外,总部机关又于1939年10月迁至王家峪,1940年6月,彭德怀副总司令与左权副总参谋长又率领总部机关由王家峪重返砖壁村,在此指挥了华北前线的“百团大战”,并于1940年11月转移至辽县(今左权县)。1942年5月25日,左权副总参谋长在麻田十字岭壮烈殉国后,彭总强忍失去战友的悲痛,率领总部机关于6月初第三次进驻砖壁村。
砖壁旧址在村东北一组由玉皇庙、佛爷庙、娘娘庙、李家祠堂组合的建筑群中。如今,仍能看到,村中百姓碾米的“连心碾”,村北绿树丛中的“八路池”,山崖下的“抗日井”,村南沟的“军民坝”。在艰苦的抗日战争年代里,朱总司令、彭副总司令、左权副总参谋长等总部首长,与人民同甘共苦,为革命艰苦奋斗,保持了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战斗间隙,首长们常和老乡们一块下棋、看戏、收割、打场、推碾子,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帮助群众解决困难。日军烧了老百姓的房子,朱老总就叫管理科负责帮老乡修好,老乡生了病,彭老总就安排总部医生去给医治,老乡的孩子掉到井里,左权将军和警卫战士们一起抢救,至今,老百姓口口相传着许许多多八路军首长的感人事迹,那棵“将军榆”就是见证。“将军榆”也叫“彭总榆”,那是彭总亲手栽下的,至今仍郁郁葱葱。
“将军榆”还真有将军的风采,朴实无华,粗壮威猛,“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坚韧的躯干,挺起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它与“红星杨”一起构建了民族解放战争时期的八路军文化,它们也深深影响了武乡乃至整个太行山地区的民风。
将军榆
如今,武乡人始终保留着爱栽树、爱护树的优良传统,到2013年底,武乡全县森林覆盖率达24.6%。这个覆盖率与长治的平顺和壶关相比不算高,但与2013年全国森林覆盖率21.6%相比还是高的。
我们稍稍了解一下武乡的自然地理,可能会更加理解这个覆盖率来得不容易。武乡全县总面积1610平方千米,整个地形呈东、西面长带形,地势东西高峻,中间低凹,属于黄土丘陵山区。其中丘陵平川区,以黄土和红土覆盖,面积有500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31% ,是主要的农业区。土石山区面积约有700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43% ,占了将近一半。这个土石山可不是什么好地貌,俗话叫“料浆石”地,它是由冰川后退时的洪水冲刷而成的鹅卵石与亿万年来黄土一层一层叠加起来的,质地坚硬,既不渗水,又没有缝隙,降水几乎全部形成了径流。这种土石山很难利用,既不长庄稼,也不长树,甚至草都不长。境内水土流失严重,水蚀模数大,常年平均输沙量为290万立方米,其中土石山区年侵蚀模数为每平方千米1800立方米。 在这样的地方能够达到森林面积覆盖率24.6%,武乡人民真是付出了极大努力。在这样的地方,也难怪八路军首长要号召人民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了。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武乡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如今已成为红色旅游基地。同时,这种精神也激励着武乡人民自强不息,改善环境,改变生活。武乡县正在打造“红、绿”双色经济生态圈,退耕还林与开发旅游景点相结合,围绕八路军总部王家峪、砖壁旧址、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关河水库、太行溶洞等旅游线路和名胜景点,广泛推行以灌木铺底、金银花点缀、生态林为主、经济林为辅和林草间作等退耕还林模式。今日还草还林,明日遍地绿色。一个“人与自然,自然与名胜,名胜与经济”和谐统一的新型生态圈正在构建之中。那时的武乡也一定会让长眠这块土地上的英灵感到欣慰,也会更多地吸引四面八方的人们拜谒这块神圣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