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知识网站

首页>精彩文章>气候变化

大熊猫“搬家”与气候变化有关吗

大熊猫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四川省西部、陕西省南部和甘肃省东南部地区,仅存于秦岭山脉、岷山山脉、邛崃山脉、相岭山脉、大雪山脉与大凉山脉的局部区域。

  大熊猫的生活习性

  大熊猫憨态可掬、性情温顺、人见人爱,现已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选用作会徽。它们具有与众不同的生活秉性,生性孤僻,喜欢独居,常分散独栖于茂密的竹丛中,故得雅号“竹林隐士”。仅在春暖花开时节,为了爱,它们才各自打破鸿沟,相互追逐,热恋成婚;它们还善于爬树,嗜好饮水;熊猫是从第四纪冰川中走过来的勇士,因而不惧严寒、也从不冬眠,哪怕气温下降到零下4~零下14℃,仍穿行于白雪皑皑的竹林中,选食可口的竹子。它们还不怕潮湿,终年在湿度80%以上的阴湿森林中度过。但它们不喜欢风吹,然而人们可以完全放心,由于深居幽谷,有重重叠叠,满山遍野的森林和竹丛作为“屏风”,完全可以抵挡十二级大风。虽然是食肉目动物,但它们食物成分的99%却是高山深谷中生长的20多种竹类植物。幼嫩多汁,适口性好,易消化吸收的竹笋和竹叶,是大熊猫的最爱佳肴。为了吃到适合自己口味的脆嫩青香的竹笋或枝叶,每年从春到秋,大熊猫的觅食会从中山到高山迁徙,这叫“赶笋”。由于竹子营养低劣,为了获得足够维持生命的能量,它们食不分昼夜,为了减少能量消耗,它们睡不择场地,并尽可能地减少活动范围和活动量,它们的生命追求就是吃得饱,睡得酣,游得欢。  

  大熊猫主食竹,是指大熊猫分布区内供大熊猫采食的竹类植物,多为高山类,有慈竹属、寒竹属、筇竹属、刚竹属、巴山木竹属、箬竹属、箭竹属和玉山竹属等,箭竹属中的缺苞箭竹、冷箭竹、拐棍竹和糙花箭竹大熊猫最喜爱。主食竹多为小径竹,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主要分布在西南高山地带,广泛分布在海拔7003500米的亚高山暗针叶林、山地暗针叶林、山地针阔叶混交林以及山地常绿阔叶林林冠下。大多数的大熊猫主食竹生长在温暖湿润,空气相对湿度较大的环境里,喜欢雨水充沛、云雾缭绕、空气相对湿度大、日照时数少的温凉潮湿及荫蔽气候,几乎没有一种竹子能适应寒冷和干燥的气候条件。

  川西是大熊猫适宜栖息地

  大熊猫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四川省西部、陕西省南部和甘肃省东南部地区,仅存于秦岭山脉、岷山山脉、邛崃山脉、相岭山脉、大雪山脉与大凉山脉的局部区域。在六大山脉中,以四川省境内的邛崃山脉和岷山山脉为最大分布区。

  大熊猫分布地区属于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基带的山地气候区域。年平均气温变幅较大,在5.817.8℃之间;各区域的气温在全年中以1月份最低,为-4.17.4℃,7月份最高,为14.525.5℃;从出现的极端气温来看,这些区域变化幅度较大,极端最高气温最大值,达51.9℃,极端最低气温的最小值,为-20.6℃,这说明了大熊猫生存的适应温度区间较大。

  多年平均降水量,在不同区域差异较大。邛崃山系为我国的“华西雨屏”,降水量最大,为1259.2毫米;次之的大小相岭及凉山山系为902.6毫米,岷山山系为841.6毫米。从降水的季节分配看,全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50%~60%;春季和秋季相当,占全年降水的20%左右;而冬季降水最少。在邛崃山系的最大降水量达到了1657.7毫米,而降水量少的岷山山系的最少降水量仅为535.8毫米。  

  大熊猫生存分布区域的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在7391827小时,日照时数最高值出现在岷山山系,次高值是大小相岭及凉山山系,邛崃山系最低。这与三分布区的海拔高度和气候条件有着显著相关。从季节分配来看,大体上是,夏季日照最长,占全年日照时数的30%以上,春季次之,占全年日照时数的25%~30%,秋季和冬季相当,占全年的16%~21%。但在高海拔地区四季日照时数的变化不大,分配比例大致相等。

  大熊猫生存分布区各地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3.9%~83.6%,其中邛崃山系多年平均相对湿度最大,为81.5%;大小相岭及凉山山系次之,为75.3%;岷山山地最小,为70.7%。邛崃山系最大相对湿度为83.6%,大小相岭及凉山山系最大相对湿度为83.1%,而岷山山系最小的相对湿度只有63.9%。这说明大熊猫生存环境的相对湿度范围在63%~83%之间。从季节变化特点来看,这些区域呈现出,秋季、夏季相对湿度大,冬季、春季相对湿度小的特点,由于四川省特有的“华西秋雨”气候背景,秋季阴雨日数多,因而秋季相对湿度较大。

  “禽择良木而栖”。每一种物种都会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生存繁衍的环境,大熊猫也不例外。正是川西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及丰富的食物资源使之成了大熊猫最适宜的栖息地。

  川西高原东部边缘相差悬殊的海拔高度带来了新的太阳辐射平衡,破坏了原来的自然景观和纬度地带性,从而导致了在亚热带纬度地带的基础上发育了温带和寒温带的山地森林植被,形成了多样化的大熊猫赖于生存的环境——森林生态系统;作为东南季风的迎风面,川西高原东部边缘海拔12003500米(大熊猫主要活动范围)的年均气温约0.813℃,年降水量约为8001500毫米,其湿度常在80%以上,气候温凉潮湿,海拔每上升1000米温度就会下降6℃的气候条件也正好符合了大熊猫的生存要求。因为憨憨的大熊猫总是那么怕热,当山下温度较高的时候,它们可以往山上迁移。所以它们一般都居住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深山老林里。夏季,当山外一切生物经受炎热的考验时,大熊猫却可以享受温温润润的气候。  

  另外,川西高原东部边缘温凉潮湿的气候使得森林茂盛,各种竹子生长良好,给大熊猫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

  大熊猫栖息地的气候考察

  大熊猫栖息地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分布范围急剧缩小,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种群数量锐减,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除了人类活动外,是否和气候变化有关?为此,世界自然基金会组织了大熊猫栖息地的气候考察,通过考察和分析,探讨气候变化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力求为推动我国大熊猫保护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考察的内容有以下几项:大熊猫生活规律、生存条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大熊猫栖息地气候变化情况;气候变化对大熊猫栖息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各山系大熊猫栖息地进行实地气象观测,观测项目包括温度、气压、湿度、风等要素以及经纬度和海拔高度等信息。

  通过考察走访,我们了解到大熊猫在每年的12月常常在低海拔区域活动,78月常在高海拔区域活动。大熊猫一年四季的活动与海拔高度和气温高低成正比。了解到由于温度升高、雪线上升,人们的活动范围增大,大熊猫活动范围减少。气候变化会导致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而干旱年份常会导致竹子开花,使大熊猫生存受到威胁。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大熊猫栖息地竹子开花现象,例如在1975年和1983年,大熊猫栖息地出现大面积箭竹开花枯死现象,曾夺走了大约250只野生大熊猫的生命。了解到四川境内大熊猫分布区(盆地西部边缘山区与高原临近区)的33县、市,其中29县、市大熊猫活动范围在增加,青川、芦山、越西和雷波4县活动范围在减少。从栖息地的地理分布格局来看,大熊猫生活地破碎程度日益加剧,主要是公路、旅游等人类活动造成的结果。获取了4个观测地点宝贵的野外气象考察资料,对分析大熊猫生活区的气候背景及研究气候变化有很大的帮助。收集到沿线考察县的加密气象站的资料,有助于大熊猫生活区的区划更加精细化和科学化。  

  大熊猫自古至今的可能迁徙

  地球历史上经历了多次重大的气候变化,这些变化对生态具有重大影响。化石记录显示过去5亿年里物种的灭绝、迁徙和主要的气候变化有联系。大熊猫分布变化也毫无例外地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已发现的化石表明,大熊猫在更新世曾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16个省(区),南抵国外的缅甸和越南北部。更新世是地球上气候发生剧烈变化的时代。在这时期出现过大规模的冰川活动。冰川的前进和退缩,形成了寒冷的冰期和温暖的间冰期的多次交替,并导致海平面的大幅度升降、气候带的转移和动植物的迁徙或灭绝。在更新世晚期,由于气候的异常变化和冰期后人为活动逐渐频繁,以及它们自身结构的缺陷和生活领域的狭窄,促使其走向衰败期,分布范围逐渐缩小。到全新世,在我国广西、河南等地发现其化石。在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时期,在河南、湖北、贵州、云南等地也有一些残留分布点。它们仅分布于青藏高原东缘的川西北和甘南、陕南的部分山区,活动范围较古代大大缩少。研究表明,这种大熊猫分布变迁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造成的。  

  通过对近50年气象资料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温增高的态势加速;冬、秋季增暖尤为显著。年降水量,凉山山系和小相岭呈增多趋势,其余山系均为减少。分布区夏、秋降水量大部减少,冬、春降水量有所增多。日照时数和平均相对湿度均呈减少趋势。变干变暖是大熊猫栖息地气候变化的总体趋势。科研组还对大熊猫自然保护区2020年至2050年温度、降水年变化等作了预测评估,栖息地西北部地区呈现气温升高、降水明显增加的趋势。

  我们知道,大熊猫的分布和它赖以生存的竹类植物息息相关,气候变暖,降水增多,对竹子生长有利,温度高,竹子生长快,竹子生长范围也会向北和更高海拔发展,有利于大熊猫活动范围的拓宽。因此,我们认为,从气候变化趋势来看,大熊猫栖息地在水平方面整体有向北移动的趋势,在垂直方向上有向更高海拔发展的趋势。总的来说,未来气候变化将使四川大熊猫适宜区、次适宜区由东南向西北发展,最南端的大小相岭和凉山山系减小最明显;山势陡峭、海拔较高的邛崃山系增加较显著。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