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知识网站

首页>精彩文章>七彩人生

光明顶上气象人

  光明顶海拔1840.4米,是黄山的第二高峰,也是我国华东地区有人工作和生活的最高点。2009年1月,当我们拾阶而上,已经筋疲力尽时,突然在山石和树影之间看到一个巨大的白色球体高耸云端。没错,这正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黄山气象管理处,那个巨大的白色球体就是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它屹立在光明顶之巅,注视着黄山的万千气象。

  气象“算”出黄山美景

  黄山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它的四季景色各异,日出、晚霞、云海、佛光、雾凇等神奇的自然景观,每年吸引着上百万人前往游览。

  在光明顶上,我们看到一个大的室外液晶显示屏,上面滚动显示:明日日出景观可见概率80%、云海景观可见概率10%、佛光景观可见概率10%。除此之外,还显示当日的日落时间和第二天的日出时间。上山来的游客多半都会围在显示屏前观看。一位从沈阳来黄山的摄影爱好者告诉我们,他已经是第五次来黄山了,这次专门来拍日出的,实际的日出日落时间和预报时间基本一致,给他的拍摄计划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在黄山上的很多宾馆里,都能看到这样的显示屏,游客们可以很方便地根据景观概率预报,来安排自己的旅游计划。而这些精细化的景观气象服务,都出自光明顶上的黄山气象站。

  杨彬是黄山气象管理处处长,现年45岁的他,已经在黄山上驻扎了好几个年头了。他介绍说,黄山的奇妙景观,都是在特殊的天气条件下出现的,以前没有景观预报,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却又失望而归。从2000年开始,黄山气象管理处尝试做景观预报,用科技手段来“算”出这些黄山美景何时出现。

  云海是黄山四大著名景观之一,在普查了黄山40多年的气象资料后,业务人员总结出不同季节、不同天气背景下云海形成的3种条件,即地形云、辐射雾、地面抬升的不稳定层积云,他们用统计学的方法,结合观测员的经验,还有实时的高空天气状况,来预报云海出现的概率。

  佛光是黄山风景区另一种罕见的自然景观,它其实是大气中的一种光学现象。当对着太阳的一面有云雾时,在一定的太阳高度角下,光线经云雾区水滴衍射,就会出现五彩缤纷的光环。这个时候,如果人背阳而立,所立的位置又正好处在光环与太阳光线间,光环中就会出现人的影像,并且有人动像动、人静像静的奇观。佛光在黄山平均每年出现40余次,黄山气象管理处发布的佛光概率预报,让游客欣赏到这种罕见奇观的几率大增。

  黄山气象源远流长

  黄山景色怡人,每年都吸引来众多游客,然而,黄山又是一个风雨无常之地,在黄山,大雾、大风、雷暴等是司空见惯的天气现象。黄山常年8级以上大风130天,大雾256天,雷暴50天,雪日30天,天气环境恶劣,气象服务保障因此也格外重要。

  黄山的气象服务可以追溯到1955年,这一年,为满足军事、经济等方面的需要,安徽省人民政府指示安徽省气象局和黄山管理局在光明顶组建气象站。

  现年55岁的姚来友是1971年来到黄山气象站的,他告诉我们,那时候的黄山上,没有电,没有水,在严寒的冬天,他和他的14名同事只能烤火取暖,水和食物也完全自力更生,靠自己肩扛手提运到山上。那时候没有什么设备,他们的眼睛就是观测仪器,一天24小时,每小时1次,他们要通过电话传报,向指挥部报告看到的天气实况,云有多高,雾有多远。

  20世纪80年代开始,黄山的气象服务得到迅速发展。

  1985年,中国气象局在黄山光明顶建立了我国第一部714天气雷达,同时成立黄山714雷达站。这部雷达在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和1999年新安江流域特大洪水预报服务工作中,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98年,黄山建立了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为制作天气预报提供多种气象资料产品;2000年,黄山开始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2008年4月28日,新一代多普勒雷达安装试用,传出第一张雷达回波图;2008年9月,黄山雷电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完成,实现了对风景区发生的雷电进行实时监测、提前预警、及时发布、快速响应机制。

  黄山气象管理处办公室主任胡正维告诉我们,目前在黄山景区范围内,已经建立了6个自动气象站,这些地面自动气象站和天气雷达探测共同形成了综合的气象观测系统,可以实时获取景区气象数据,依靠这些数据支持和先进的预报系统,管理处对黄山上的暴雨、雷电、大风等灾害性天气,都能进行有效监测和预报。

  第一时间,告诉游客黄山天气

  黄山的气象职工实行轮岗制,一轮在山上住三年,查广英已经是第二轮上山了。作为黄山旅游气象台台长,他对于黄山上的风雨雷电最为清楚。

  黄山上的灾害性天气,大风和雷电首当其冲。黄山索道缆车运行受大风、雷电威胁很大,索道公司通常根据气象站的预报,决定是否在灾害天气发生时停用索道缆车。气象站针对需求,制定了专项服务的预案和预警工作流程,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及时向索道公司、园林开发公司提供大风、雷电预警和消警消息,在保障游客安全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08年9月,黄山气象管理处建成了雷电监测预警系统,在山上建雷电预警系统,这在全国也是最早的。

  “我们有很多种渠道,能把黄山的天气最及时地传递给游客和景区工作人员”,黄山气象管理处处长杨彬如是说。经过多年努力,气象管理处已经建立了一整套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的公众天气预报预警服务系统。

  杨彬介绍,目前,手机气象短信已成为公众气象服务的最便捷手段,每天发送各类天气信息500多人次;“黄山天气在线”提供实时天气信息和预报信息,“气象服务热线平台”向广大游客提供多种天气信息,气象电子显示屏每天发布天气信息,气象服务的深度和广度都在进一步拓展。

  除了灾害预警和天气预报,人工影响天气也是气象处的一块重要业务。胡正维还清楚地记得,2005年5月6日那一天,中央电视台在黄山进行《江山如此多娇——精彩中国》大型直播活动,可是根据预报,直播当天有强降水并伴大风天气。5月5日,气象部门在景区外围进行人工增雨作业,作业后大雨倾盆,5月6日,雨后天晴,直播活动如期顺利进行。

  “人工增雨或人工增雪,主要是在景区特别干旱的时候,我们向老天爷借雨,借雪。”胡正维告诉我们,近年来,气象部门还进行过多次的人工增雨雪作业,这些作业对于缓解干旱和降低森林火险等级,都非常有利。

  光明顶上测天人

  我们此次去黄山正值冬季,晚上,山上的最低温度在零下15℃左右,大风在窗边呼啸,即使把屋里的电暖开到最大,也觉得寒气逼人。黄山上湿度大、温度低、气压低,所以人说“黄山可游不可留”,然而,气象工作者在这里却一守就是50多年。

  黄飞羽刚刚来驻站第6天,山上寒冷潮湿的气候虽然让他有些不适,但更让他牵挂的,是山下才刚满1岁的孩子。和黄飞羽一样,黄山气象管理处的其他16名职工,值班期间一律常住山上,不带家属,一年至少250天,有的甚至超过300天,常年不能和家人相聚。

  “在黄山,大家都是多面手,啥都必须得会。”黄山旅游气象台台长查广英这么说。黄山上环境艰苦,人员紧张,一个人必须承担多种角色,做预报的,同时也必须懂雷达、懂防雷,不光要会使用新技术,还得会维修。“像电脑维修已经太简单了,我们还得学会维修服务器、路由器,否则一旦出了问题,要技术人员从山下赶上来,根本就来不及。”

  人员少,任务重,工作人员常常超负荷工作。去年大年除夕,查广英家中失火,而他为保证预报的按时发出,直到正月初八才下山回家。气象管理处办公室主任胡正维告诉我们,这样的故事,在气象处的每一位职工身上,都经常发生。

  在黄山值班和在其他普通台站不同,黄山的夏季常常狂风暴雨,碰到强雷暴天气,观测场铁栏杆被雷击得通红,值班人员仍然要冒着生命危险观测数据。去年南方雨雪冰冻天气,观测场的电线杆上,结了15厘米厚的冰,为了防止冰块坠落伤人,值班人员都是戴着钢盔去记录数据。冬天零下十几二十度,风向杆常被雨凇冻结,值班人员顶着七八级的大风,爬上风向杆手工除冰,使仪器恢复常态。由于湿度大、气温低,观测员的手指麻木,常常和手套粘在一起拔不出来。

  生活的艰苦并没有消磨掉他们的工作热情。在值班宿舍,我们看到一张简陋的乒乓球桌,这是工作人员唯一的娱乐设施。在山上寂寞漫长的岁月里,他们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工作和科研当中。青年职工刘安平在电脑前向我们演示了“黄山天气在线”的诸多功能,这个2005年开通的黄山气象网站,从页面设计、代码编写、内容填充到后期维护改进,都是他半路出家,一个人钻研琢磨了好几年做出来的,现在,这个网站成了人们了解黄山天气最权威便捷的渠道。

  崭新的雷达楼、先进的气象设备、一群不知疲惫的身影,今天的黄山气象人,既继承了老一辈气象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又能持续创新,运用高科技手段把气象服务不断推向前进。

  后记:光明顶为什么叫做光明顶,有一种说法是:顶上开阔,日照长久,日落之后,仍有余辉,故名光明顶。我有幸在光明顶上欣赏到黄山日落。日落之后,满天奇异的云彩映着山峰叠峦,果然仍有余辉斜射在光明顶多普勒雷达雄伟的身姿上,非常壮观。我想,黄山气象人的精神就似这部雄伟的雷达,坚毅、厚实,与黄山的美景相映成辉。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