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笃正:大师的天地
自新中国第一份气象记录出现以来,每当有人试图回望这段中国气象的发展史,绕不开的定是叶笃正这个老人的名字。
这真是一个抽丝剥茧的过程——起步于西直门内北魏胡同一座破旧的房子里,开创青藏高原气象学,创立东亚大气环流和季节突变理论,提出大气运动的适应尺度理论,顶着压力开拓全球气候变化科学新领域……一转眼,这个国家的气象事业已然郁郁成荫,而叶笃正却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气象事业,他用自己的一生印证了这生机与困顿交织的苦旅。
从毅然踏上回国的那艘渡轮开始,叶笃正就摒弃杂念与私心,奔走在通往中国气象事业腾飞的江湖之路上。这一程,耗去了58年光阴。
2006年1月9日,91岁的叶笃正缓步走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颁奖典礼主席台,从国家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上标“500万元”的硕大牌匾,全场掌声雷动。这一中国科学界的最高奖项,叶笃正受之无愧。此时,距1978年叶笃正恢复科研工作已有近30年光阴。30年里,中国气象事业从未停止向前生长;30年里,叶笃正这位气象科研的领军人物没有懈怠过。以至于到了今天,我们很难说是谁先选择了谁:是叶笃正成就了生机盎然的中国气象事业,还是宽阔的中国舞台成全了著作等身的叶笃正。不如说这是一个相互滋养、彼此给予的过程——时代选择了叶笃正来改写问天历史,而叶笃正,既是时代进步的阶梯,也是见证这一风云变化的载体。
他的身上,写满了光阴里的风雨故事。
缔造出一个江湖
百废待兴,这是回国后叶笃正眼中的祖国。毫无疑问,这里丰富的气象资源既为他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也为他大胆开拓新的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上世纪50年代初,在两次科考队的数据基础上,叶笃正开创性地提出,青藏高原夏天是热源,冬天是冷源,它的影响波及几乎半个地球。凭着这一热一冷之说,他开创了“青藏高原气象学”,大地形热力作用的研究由此起步。1958年,叶笃正与陶诗言等发现了东亚和北美环流在过渡季节有急剧变化的现象,从而创立东亚大气环流和季节突变理论。
20世纪60年代,叶笃正通过一系列工作建立了大气运动适应尺度理论。这个独创的理论完善了大气运动各分量的相互作用过程的物理解释,在天气预报业务上有重要的应用。可以说,从回国后到“文革”前的这段时间,是叶笃正科研硕果的高产期。这些大胆开拓和杰出成就,不仅奠定了叶笃正在世界气象学界的地位,更为改革开放30年里我国气象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打下厚实的基础。
气象学界的众多后辈尊叶笃正为“宗师”,对于喜爱看武侠小说的叶笃正来说,这个称呼再妙不过——他凭着多年的苦渡与修行,为后人缔造了一个“问诊”风云的快意江湖。
走在科学的春天里
1978年,改革开放成为响彻中国的主旋律,笼罩在科学界的禁锢与阴霾终于被打破和驱散。
这一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此,中国科学事业迎来了春天。同样是这一年,叶笃正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所长,担负起恢复因“文革”而中断10年之久的中国气象事业的重任。
几乎是同时,叶笃正开始着手组织并领导中国开始气候变化的研究。他积极参加全球气候变化科学组织(IGBP)的创立,并贡献了一系列科学思想,如气候和植被过渡带的敏感性、全球气候变化中大气化学的作用和“有序人类活动”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等。
1984年,几位美国气象学家专程来到中国寻求叶笃正的支持,希望共同开展气候变化研究。这次合作的成果被叶笃正认为是自己最大的贡献。1985年,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成立,叶笃正任主席。这是我国气候研究走上良好发展轨道的开端,几乎与国际同步。自此,从气候预测到影响评估分析,从全球气候变化到中国应对方案,中国气候变化30年的发展势头一发而不可收。这30年里,行走在科学春天里的叶笃正不仅埋首科学研究,还对中国气象业务系统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央气象局(时称)共同建立了天气分析预报联合中心和气候资料联合中心,叶笃正参与了中心的工作。这两个中心随后发展成为采用近代方法进行天气预报的中央气象台和以近代方法整编气候资料的气候资料室。此后,他积极参与和指导建立中国气象业务系统,为中国气象局的“气象中心”“气候中心”和“信息中心”的建立做了大量工作。
天道酬勤。叶笃正对科学和国家发展的贡献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承认,也为他赢得了众多荣誉: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陈家庚地球科学奖;2004年,获得了第48届世界气象组织奖,成为获得“气象诺贝尔奖”的第一个中国人;2006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授予,是对大师的致敬……
这里有最可口的“饭食”
放弃美国的高薪毅然回国,为什么?荣誉等身、获奖无数,却从未退隐江湖、坐享其成,为什么?半个多世纪后,这仍是人们喜欢追问的问题。
叶笃正讲过一个小故事。1938年,他中断学业到山西参加学生救亡团。饿了几天几夜后,他在黄河岸边喝过一小碗野菜粥。后来,他在回忆那碗野菜粥时说:“还有比那更苦的吗?还有比那更香的吗?”正是这碗粥,成为叶笃正记忆里世界上最可口的饭食,也成为关于家国的最苦涩记忆。它融进了这个年轻人的血液里,拴住了儿子和祖国母亲的心。
1978年后,时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的叶笃正带领考察团出国访问,偶遇美国好友卡普兰教授,他们有过一段简短的对话。
“如果你一直在美国工作,会写出更多的文章。”
“文章数量固然可以说明成绩,但美国能给我建立一个研究所,带领大量同行一起工作,为国家的气象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的机会吗?不能!”
这似乎就是答案了,几十年如一日,支撑叶笃正的,是对家国兴旺的质朴希冀,是爱,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