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知识网站

首页>精彩文章>七彩人生

峨眉山巅气象人

峨眉山,成都平原边缘平畴突起的断块山,海拔3047米。80年前的1932年7月6日,峨眉山建起了测候所、后扩建成气象站,是国家一类艰苦气象站。八十年来,先后有159名峨眉山气象人为了理想,他们付出了青春;为了追求,他们付出了一生,在人生的旅途中写下了无悔的诗篇。

  峨眉山,成都平原边缘平畴突起的断块山,海拔3047米。80年前的1932年7月6日,峨眉山建起了测候所、后扩建成气象站,是国家一类艰苦气象站。八十年来,先后有159名峨眉山气象人为了理想,他们付出了青春;为了追求,他们付出了一生,在人生的旅途中写下了无悔的诗篇。

  走过八十年的风雨历程

  80年前的1932年,我国的气象事业举步维艰。中国气象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时任民国气象研究所长的竺可桢先生,奔走于庙堂江湖之间,辗转于兵荒马乱之中,应国际极年测候委员会的邀请,组织参加第二次国际极年测候活动,指派专人从南京长途跋涉来到峨眉,于7月6日在峨眉山千佛顶,建起当时国内第一个高山测候所。历时一年多得到了许多珍贵资料,在国际极年测候活动交流中引起轰动。

  抗日战争期间的1939年4月,为满足驼峰航线运输抗战物资的需要,四川省建设厅委重建峨眉山测候所,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之后一直延续到现在,成为我国气象记录时间最长的高山气象站。1950年8月,人民解放军接管后,测候所扩建为气象站。1954年10月,气象站迁到峨眉山金顶至今。当年简易的高山测候所,经八十年的风雨征程,发展成为具备现代化探测手段的国家基本气象站,站容站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八十年的工作充满艰辛

  八十年征程,他们从荆棘遍布中走来;八十年坚守他们在寂寞、风霜雨雪、惊雷声中步履艰辛。

  峨眉山气象站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一直代表中国参与国际气象情报交换站之一,代表着中国在国际气象领域的形象。峨山站正处于中空700百帕高度层,是全国少有的高山指标站,其探测、发出的气象数据资料,是四川盆地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建设基础数据,是这些地区预测预报重要灾害性天气不可缺少的指标性资料。这里的气象人成为了上述地区气象防灾减灾的前沿哨兵,无论是在何种困难危急的情况下,他们用青春、甚至一生,在寂寞、以致充满危险的高山之巅坚守,常年在寒风雨雪里、耀眼的闪电惊雷声中获取一个个气象数据。

  隆冬中,跨出值班室要面对扑面而来的刺骨寒风,忍受针刺刀割般寒风的袭扰,手举轻便风速仪测量风向风速;为测量降雪,手抱雨量筒,在雨凇与冰雪合成的坚硬、奇滑无比的地面小心翼翼地行走,仍不时有观测员摔倒造成手脚脸部受伤,还有观测员手被雨量筒粘住、扯伤皮肤流血者不计其数。在夏日里,被积雨云笼罩的气象站,云中放电使气象站周边避雷针尖闪亮似晴天夜空的星星,常有日光灯因雷击而闪亮、电闸刀被击得粉碎,曾有因受强烈雷击造成职工和住站民工多人受伤。在带电的云中,观测员开门时都有被电击的感觉,尤其到了观测时间,连续不断的炸雷、闪电使人心理特别紧张,气象人不得不提心吊胆地观测;曾有观测员在工作时被雷暴击伤耳朵,酿成终生残疾;也曾有观测员巡视仪器时遭受雷击造成耳膜损伤,失去听力多时;还有过观测员在10余米高台测风时,手拿轻便测风仪刚一伸手,就引来惊魂炸雷,人被击晕;也曾有过,观测员正在用手摇发电机拍发电报,一个炸雷打来烧坏发电机,逼得值班员赶紧跑到舍身崖边,用步话机向着山下发报。

  由于在云雾中信号太弱,有过摇机员手摇发电机一个多小时才将报文发出,但发完报后摇机员却累趴在了地上;也有过,观测员换日照记录纸时,记录纸被大风刮下了舍身崖,全站的人冒着生命危险,腰系草绳吊到崖下找寻大半天才找回记录纸,避免了记录的缺失。文革十年动乱中,峨眉山气象人手拿配发的武器坚守在高山之巅,没有少过一次记录,也没有缺过一份气象电报。

  八十年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

  长期的气象记录显示,峨眉山金顶最低气温接近零下20℃,云雾迷漫超过300天、吹大风狂风59天、雷击天数60天、降雪时间超过100天、积雪天数144天。“冬日风雪夏日雷,霜刀闪电惊人魂;春秋多雾遮日头,连绵阴雨连天云”是峨眉山气象站所处气候环境的真实写照。

  冬天,山上最低气温零下10多度,冰雪封山,寒风刺骨,真正是天寒地冻,工作在这里的气象人,往往两三个月不能下山;夏日里,常有铺天盖地而来的积雨云将山巅的气象站完全笼罩,云中不时有耀眼的闪电伴随着霹雳震天响的惊雷,炸得身处其中的气象人心里发怵;一年四季,山上常常被云雾所覆盖,使得气象工作者长期生活在阴冷潮湿的气候环境中,被子都是湿漉漉的,睡觉也不暖和。

  直到20世纪80年代,峨眉山上荒芜、灌木丛生,常有野兽豺狼出没,气象人工作常有受到袭击的危险。建站时,他们住在千佛顶寺庙内,与和尚们同吃共住。迁往金顶后,生活用水,靠溶雪或沉积雨水解决,遇降雨少的时段,也只能饮用发黄发臭的存积水;在海拔3000多米,由于气压低,直到七十年代初,一直吃夹生的饭菜;在山上,多半时间需要烤火取暖,五六十年代全靠拾柴烤火,后用焦炭取暖,湿漉的柴禾、结冰的焦煤烧得吱吱作响,煤烟、灰尘和水汽使他们蓬头垢面,为了生命安全又得打开门窗,真是“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凉”。

  直到八十年代初,公路才修到接引殿,气象人上下山全靠两条腿走路,上山都是早上六七点钟负重出发,傍晚时分筋疲力尽了才能到达山上。生活物质全靠肩挑背篓背,从峨眉县城徒步要两三天时间运到山顶,蔬菜、肉类经辗转、摔打、闷烘,菜叶“熟”了黄了,鲜肉变成了臭肉。面对困难的生活环境,气象人自己开荒种萝卜、白菜,养山羊,抓野鸡,采野菜,在苦中寻乐。为了增强体质,气象人因陋就简建起了篮球场、乒乓台,不但丰富了业余生活,更从中增进了同事间的团结。闲暇时,头发长长了,他们就相互学着剪理,个个都成了理发师;为了排除孤寂,他们就相互交流、讲笑话,听收音机,使每个人在孤山上并不孤独。

  八十年取得累累硕果

  在艰苦卓绝的峨眉山金顶,有的一干就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直至退休,有的二上、三上峨眉山;有的“献了青春献子女”,两代人都奉献给了气象事业。他们走过的八十年,高山野外、虫兽荒林曾是生活之所;风霜雪雨、雷电交加常是工作之时。八十年来,他们人工记录了300多万份资料、发送了20多万份气象电报,为经济建设、国防事业、军事和民航安全、防灾减灾、旅游气象服务作出了显著贡献。

  八十年恪尽职守、不畏艰苦、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创出了骄人的业绩。他们曾创出连续12年全站地面气象测报报表、17年酸雨观测没有错情的佳绩,有46人次获得中国气象局“质量优秀测报员”称号,162人次创了四川省气象局百班无错。多次在四川省气象局测报表演赛、全国地面气象测报技术比赛中获团体先进,多人次被中国气象局授予“全国气象测报技术能手”、“四川省气象行业技术能手”称号,成为测报业务的楷模和标兵。近三十年,他们先后创建成县级文明单位、市级文明单位,被中国气象局评为“全国先进气象站”,获得乐山市委、市政府“全市第三次劳模大会先进集体”奖;涌现出了“四川省劳动模范”罗大贵,“全国气象系统先进工作者”王会兵等一批先进典型。

  岁月能改变山河,时间会冲淡记忆,但峨眉山气象人“恪尽职守、不畏艰苦、无私奉献、团结协作、争创一流”的精神,将会高于峨眉山的海拔高度,在一代代峨眉山气象人身上接力传承。(本文获2012年优秀文章)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