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知识网站

首页>精彩文章>旅游气象

冰灯、冰雕、冰景——感受哈尔滨的冰雪文化

  哈尔滨作为与日本札幌、加拿大魁北克齐名的世界三大冰雪文化之都,每到冬季,无论你是漫步在集冰景之大成的冰雪大世界,飞奔在童话王国般的太阳岛雪博会,徜徉在工艺轻巧、充满童趣的冰雪迪斯尼,还是驰骋在银装素裹的亚布力风车山庄,都能让你感受蔚为壮观的冰雪文化。即使你只是走在中央大街、索菲亚广场、斯大林公园、龙塔、俄罗斯河园、防洪纪念塔等哈尔滨的大街小巷,那如梦如幻的水晶宫阙、那色彩纷呈恰似繁星点点的仙山琼阁也会强烈震撼你的心灵。这里无处不是冰的天下、雪的世界,所以哈尔滨素有“冰城”的美誉。

  哈尔滨冰雪文化形成的独特条件

  哈尔滨的冰情雪韵首先要感谢这里独特的气候条件。哈尔滨气候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松花江沿岸冬季风雪较大促使了原始冰灯的出现。冬季长达5个月之久,易于冰景的制作和长期展出。冬季平均气温为-14.2℃,气温大多在-9~-20℃之间,虽然气温比较低,但是酷寒的天数并不是很多,不会防碍人们户外活动。平均降雪量为23.6毫米,大多只是将城市装点得银装素裹,不太影响城市交通与生活。这个期间有圣诞节、元旦、春节、元宵等节假日和旅游黄金周,有利于举办大型活动。

  哈尔滨的冰景雪趣还得益于这里优越的自然环境。哈尔滨市位于亚欧大陆东部的中高纬度,横跨哈尔滨到牡丹江的张广才岭是一条世界级的黄金滑雪带,亚布力、帽儿山、乌吉密、玉泉、二龙山、吉华、横道河子、八一等众多滑雪场星罗棋布,镶嵌在其中的大海林林场有“中国雪乡”的美誉。松花江自西向东贯穿哈尔滨城区,11月中下旬开始封冻、12月初就可以采冰,为哈尔滨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适宜雕琢与施工的天然冰,众所周知,人工冻的冰由于透明度、质感等原因,是很难用于雕刻与布景的。

  哈尔滨的冰雪文化更归功于这方热爱冰雪的哈尔滨人。原始的冰灯作为冬季野外照明设施在松花江沿岸由来已久。1963年哈尔滨举办了首届冰灯游园会,兆麟公园展出了用盆、桶等简单金属器皿自然冷冻的数千余盏冰灯和用广告色简单加以涂抹的数十个冰花,瞬间轰动了哈尔滨,电灯与冰的结合标志着现代冰灯的出现。1964年,冰雪艺术呈现出向冰雕、冰景两个方向发展的趋势,开哈尔滨冰雪艺术之先河。1985年,哈尔滨人有了自己的节日,1月5日被命名为哈尔滨冰雪节。1987年起年年举办国际冰雕比赛,冰雕艺术不但走出省界、而且跨出了国门,成为哈尔滨与世界交往的纽带和桥梁。2000年,冰雪大世界的兴建拉开了哈尔滨迎接千禧年的序幕,政府乘势打造世界冰雪旅游文化名城,把冰雪文化推到了极致。

  冰灯:哈尔滨冰雪文化的雏形

  小时候在农村,听姥姥说,冰灯是松花江上打渔人最先使用的,那时候江边有冬季晚上捕鱼的习俗,寒冬腊月在江面上凿一个大冰窟窿,用新鲜空气、光亮和诱饵吸引来鱼群,撒下网或用炸药炸,往往收获颇多。捕鱼需要照明,而满是“冒烟雪”、“大烟炮”(东北俗话:雪风交加)的江面上燃不起蜡烛,于是渔民们就用大块的冰罩住蜡烛,凿成了冰灯。后来,松嫩平原上扛活喂马的佃户农夫、闯关东做豆腐的老少爷们也都用冰灯照亮。由于制作简单、美观耐用,冰灯就成了穷人逢年过节图个吉利、讨个喜庆的装饰,多摆在院子两个门垛子上,还有更小一点的烫孔穿绳让我们这些小孩子提着满世界跑。那时候冰灯是哈尔滨傅家店、三十六棚等大村落与贫民窟的“路灯”。

  以前过年时,姥爷曾亲手做过冰灯,就是拿两个大小不一的“喂德罗”(东北俗语:铁皮桶),在之间倒满水,然后拿到屋外去冻,待冻结实后,拿到屋里加热,倒出里面的冰坨,两桶之间的冰就形成了中空的冰罩,凿开顶心,按上蜡烛,就成了冰灯。有时为图省事,直接拿“为德罗”到屋外冻,桶壁的冰冻到一定厚度后,在冰面凿个小洞,把中间的水倒掉,用火沿着水桶外壁四周一烤,就形成一个冰罩,但这样做的冰灯内壁粗糙、透光效果不好。小时候农村没有电,冬天风雪大,挂不了带蜡烛的大红灯笼,家家户户院墙上便堆三两个冰灯。或许正是异常廉价的制作成本与松花江沿岸风雪交加的气候特点共同成全了冰灯的出现、推广与普及。

  冰雕:哈尔滨冰雪文化的兴起

  冰雕是哈尔滨独特的冰雪文化符号,其幽莹清丽的色彩、美轮美奂的造型吸引了无数好奇的目光。我查了很多书籍,对冰雕的起源都没有详实的记载,最早出现的冰雕有可能是流浪在哈尔滨的俄罗斯贵族在松花江进行冰上洗礼时树立的冰十字架,上面多雕刻着耶稣和鸽子,当然了,这只是祭祀用品谈不上冰雪艺术。

  如今,哈尔滨冰雕一般使用2米见方、60厘米厚的独体冰,将独体冰按在冰底座上浇水与之冻实即可,先勾勒出轮廓,用大冰铲或扁铲去料成雏形,然后使用槽刀、角刀、圆刀、凌锥、月牙铲、弧铲、麻板等工具进行精雕细刻。由于冰是无色透明,在不同角度、不同色彩的光与影反射下,同样作品在不同的拍摄角度与手法的作用下,易呈现出效果各异的奇异艺术效果。雕刻时讲究工具使用、表面处理和刀痕刻迹,注重体面结合、突出形体特征、力求轮廓鲜明,或强调细节、或线条交叉、或纵横交错、或两面雕刻,通过圆雕、浮雕和透雕等雕刻技法,展示了冰雕独有的神韵,应用多次曝光、叠加拍摄等摄影手法的冰雕艺术摄影,更是将莫可名状的美传遍五湖四海、万户千家。

  冰景:哈尔滨冰雪文化的辉煌

  冰景是融冰雪建筑、园林、艺术雕刻、游乐设施为一体,以灯、光、影等幻彩背景为灵魂的造型艺术,这是哈尔滨送给世界的一张新颖的名片。

  设计大胆借鉴了建筑设计与园林规划的手法与流程,有专业人士进行主题选择、统筹规划、景区布局、灯光设计,做到主题年年有新意,精彩各不同;古今中外同荟萃,经典时尚共贯通。景观和谐统一、疏密有致、层次分明、景深错落,题材亦真亦幻、趣味横生、雅俗共赏、动静适宜,灯影或流光溢彩,或宁静淡雅,或璀璨瑰丽,或如诗如幻。集聚天下之名胜,揽世间之灵秀,又年年冰相似,岁岁感不同,营造出步移景异、烘云托月的人间仙境,打造可看、可玩、可品、可叹的水晶宫阙。

  制作需经江上采冰、下料破冰、放线打底、样板制作、吊装搬运、砌筑浇冰、灯光调试以及雕刻成型等步骤。多数用从松花江采来的天然冰,也有少量人工冷冻侵染的彩色冰。采冰场一般选在江湾或江汊,因为这里水流缓慢、气泡少、冰质格外透明。采冰最早用冰镩,现在用割冰机。通过清雪、放线、开槽、割冰、镩冰、捞冰等步骤一块块80厘米见方的毛冰就浮出了水面,再“困”(冷冻)一天后,用电锯将毛冰切割成大小一致的小冰块,用刨子抛光或冰铲铲平形成冰砖或规定的几何图形,在平整好的场地用规格冰砌出底座,定出坐标、划线放样、层层砌砖,冰砖之间用冷水灌浆勾缝,使用砌筑、堆垒、雕镂、喷浇、冷冻和镶嵌等手法进行施工。与建筑施工一样需要搭脚手架、横跳板、龙门架、卷扬机等设施进行吊装搬运,与建筑工程不同的是冰景的内照灯的安装与砌冰是同步的,随着墙体的增高日光灯管也一节一节地镶嵌在冰景里,并预留通风口和检修口,然后进行细节处理和雕刻。

  我多次感受与触摸冰雪大世界的大气磅礴与冰雪游园会的极尽精巧。冰景的题材花样繁多,有亭台楼阁、塔寺廊坊等惟妙惟肖的仿古建筑,有教堂、别墅、城堡、风车等别致精巧的仿欧建筑,有雪山、冰瀑、花坛、盆景等以假乱真的仿自然景观,有浮雕、书法、冰冻花、冰冻鱼等艺术作品,更有冰滑梯、雪地足球、冰房餐饮、雪屋咖啡等休闲设施。当你亲手触摸这冰的飞檐翘角,漫散徜徉在这冰的深巷小桥,怎会不赞叹这冰造万物的奇思妙想,怎会不赞叹这化腐朽为神奇的精雕细琢,怎会不赞叹这天造的海市蜃楼、地设的东海龙宫。这里容不得你不浮想联翩、容不得你不浪漫暇思。

  以冰灯而兴、以冰雕而美、以冰景而盛,冰雪中的哈尔滨成了中国最美丽的一个城市名片,“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一举成为世界上热爱冰雪人士的文化盛典。冰雪文化不但改变哈尔滨人“猫冬”(东北俗话:冬天呆在家里不出来)的习俗,也为哈尔滨赢得了国际知名度。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