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知识网站

首页>精彩文章>防灾减灾

另眼看看沙尘暴

沙尘暴是一种极端的天气气候事件,可是,它又对气候变化起着一定的抑制作用,也就是说,它也有一定的正面影响。

  提起沙尘暴,人们就会联想到出门睁不开眼、满身是土的情景。它的危害,乃是有目共睹,沙尘暴通过强风、沙埋、土壤风蚀和空气污染,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沙尘暴期间的大风和低能见度可造成广告牌倒落,房屋倒塌,交通受阻,供电中断,沙尘暴还可致使农田种子和禾苗被吹走,引发和加重火灾,甚至导致人畜伤亡。弥漫在空气中的大量细颗粒还对人类呼吸系统造成严重伤害。但是,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沙尘暴作为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现象,也并非“有百害而无一利”。客观地说,沙尘暴给人类带来的不都是危害,也有一些积极而“善良”的一面。

  沙尘暴的正面气候效应

  沙尘暴是一种极端的天气气候事件,可是,它又对气候变化起着一定的抑制作用,也就是说,它也有一定的正面影响。这与沙尘暴的沙尘气溶胶有关。气溶胶是空气中悬浮的固态或液态颗粒的总称,典型大小为0.0110微米,能在空气中滞留至少几个小时,对地球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另眼一看:净化空气

  沙尘一方面污染空气,一方面也能净化空气。您可能会感觉到,沙尘暴过后,尘埃落定的天空是很洁净、很晴朗的。原因是,沙尘在降落过程中可以吸附人类活动如工业烟尘和汽车尾气中的氧化硫等物质,能把空气中的杂质沉淀下来,从而起到了过滤空气的作用,使空气变得干净一些。

  另眼二看:缓解酸雨

  众所周知,我国北方地区工业比较发达,工厂和交通工具排放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数量也决不比常降酸雨的南方许多大城市少。可是,北方除了个别城市以外却很少有酸雨发生。原来,这是因为北方常有沙尘天气出现,而沙尘含有丰富的钙等碱性阳离子,这些外来的和地面扬起的碱性沙尘可以有效地中和能够形成酸雨的空气中上述的一些酸性物质,从而使我国北方免受或少受酸雨之苦。

  沙尘暴缓解酸雨的功能,已经为国外学者研究证实了。比如,日本和韩国科学家发现,沙尘暴所携带的碱性沙尘可以中和大气中的工业污染排出的酸性物质,大大降低酸雨的酸性。事实上,西亚,包括我国的沙尘暴,飘洋过海,对韩日两国的酸雨起到了显著的抑制作用。

  

  另眼三看:抑制全球变暖

  沙尘暴的沙尘气溶胶,像一把阳伞阻挡太阳辐射进入地球表面,也就是所谓“阳伞效应”;沙尘粒子还可以作为云凝结核影响云的形成、辐射特性和降水,产生间接的气候效应,这被称为“冰核效应”。这些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因大气温室效应增强所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现象。

  另外,科学家认为,沙尘粒子富含海洋生物必需的、也是海水中常常缺乏的铁和磷,因而有助于海洋生物生长。在海洋中增加铁可使浮游生物增加,并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进而降低全球的温度。由于铁来源于大陆的沙尘,被称为所谓的“铁肥料效应”。据估计,每年从我国沙漠输入太平洋的矿物尘土为6000万~8000万吨。

  沙尘暴的迁移沉降效应

  沙尘暴所迁移的沙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土壤的不足,它的沉降堆积更形成了一些特殊的地形和地貌。

  另眼四看:造就夏威夷

  夏威夷远离大陆,是海底火山喷发后的熔岩凝结而成的。那么,夏威夷上蕴育无限生机的土壤来自何处?

  科学家经过收集空气中肉眼看不见的细小尘粒,取样化验后证实,造就夏威夷最初的养料来自遥远的欧亚大陆内部。两地相隔万里,普通的风无法把内陆的尘埃吹到这么遥远的地方。是沙尘暴,把细小却包含养分的尘土携上3000米高空,飘洋过海,穿越时空隧道,一点点地沉降下来。可以说,没有沙尘暴,也就没有北太平洋上最璀璨的明珠——夏威夷。

  再如南美的亚马孙盆地,由撒哈拉沙漠每年因沙尘暴向亚马逊盆地东北部输入的沙尘量约1300万吨,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增加190公斤的土壤。

  另眼五看:造就黄土高原

  古时候,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碰撞之后,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的地壳之下,并把后者顶托起来,从而使喜马拉雅地区的浅海消失了,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并渐升渐高。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的强烈隆起成为了第四纪的一个重大事件。

  然而,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向北移动,中亚地区年降水量逐渐减少,久而久之,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越来越干旱。干燥地区气温日差较大,夜冷昼热,岩石物理风化成为沙粒,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这里就是堆积起黄土高原的那些沙尘的发源地。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中,240万年以来,它的高度不断增长着。青藏高原的宽度约占西风带的1/3,把西风带的近地面层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南侧向东流动,北支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开始向东流动,这支高空气流常年存在于35007000米的高空,成为搬运沙尘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由于青藏高原隆起,从西北吹向东南的冬季风更偏向东吹,与西风急流一起,把地面刮到高空的粉尘及细粒顺风输送到东部地区,铺天盖地洒下来,从而形成了我国大约40万平方公里面积巨大、土粒物理化学性质却又十分一致的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横穿6个纬度,纵跨13个经度的广袤地域,布满无穷无尽连绵起伏的黄土峁梁,呈现其苍茫浩瀚的壮观景象。雄浑的黄土高原数以万计的支流小溪及其无穷无尽的甘流泉涌孕育了中华之魂黄河的生命。万里黄河宛如金色巨龙,横穿整个黄土高原,又用她无尽的乳汁哺育滋润了华夏民族渊远的辉煌历史和近代中华民族的繁荣振兴,黄土高原成为中华民族得以繁衍生存的摇篮。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兴盛源于黄土高原这方皇天厚土,在此衍生了5000年中华民族的古代东方文明,延绎了名震全世界的黄河流域灿烂文化,成为了5000年华夏文明文化乃至人类古文明文化的发祥地。

  王之涣《凉州词》云:“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然而,在《唐诗纪事》中指出,这一句应为“黄沙直上白云间”。此句可能是后来传抄者的错抄。先是把“沙”错抄成“河”,成了“黄河直上白云间”,于是不通了,便将“直上”改成了“远上”。“黄沙直上白云间”说的是,风卷黄沙直上蓝天,天地间不见一丝绿色。这是诗人对玉门地区自然风貌的真实写照。由此便不难理解,如果没有“黄沙直上白云间”,哪会有沙尘暴现象呢!又哪会有黄土高原呢!

  二三百万年以来,亚洲的这片地区从西北向东南搬运沙土的过程从来没有停止过,沙土大量下落的地区正好是黄土高原所在的地区,连五台山、太行山等华北许多山的顶上都有黄土堆积啊。

  值得一提的是,在至少240万年的历史中,黄土高原经历过多次快速的“变脸”,即经过草原、森林草原、针叶林以及荒漠化草原和荒漠等多次转换。也就是说,黄土高原在最初的时候并不姓“黄”,黄土高原,从“峰峦叠翠,万树森蔚”到“千沟万壑,光山秃岭”,在黄土高原由河流切割而成的沟壁上出露了不同颜色的层层黄土,可以说,它书写出了一部史前到近代嬗变的自然生态演变史...(更多内容见《气象知识》2008年第4期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