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知识网站

首页>精彩文章>防灾减灾

直面羊城“水浸街”

  2010年5月7日凌晨,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突袭广州。暴雨过后,广州多个地下车库惨遭“没顶”,水浸街“黑点”多达44个,21条道路严重堵塞,白云机场出现大面积延误,经济损失超过10亿元。广州,再次遭遇城市内涝之困!

  暴雨造成广州“水浸之患”

  广州市民记忆犹新,4月22日入汛日那天,一场大暴雨使广州市发生12处“水浸街”,部分地段水浸15厘米至1米。敏锐的市民惊呼:广州变“广洲”了!

  然而,更为严重的事情还在后头:5月6日夜间至7日凌晨,广州遭遇“百年不遇”特大暴雨突袭,各区绝大部分地区降水超过100毫米,广州国家观测站(五山)录得雨量213毫米。雨量之多、雨强之大、范围之广均属历史罕见。

  暴雨过后,造成广州“水浸街”黑点达44个,21条道路严重堵塞,多个地下车库惨遭“没顶”。暨南大学本部因多处场所水浸严重不得不“拉闸限电”,以确保校园安全。在理工楼、科学馆、排球场等场所,积水齐腰深。

  在广州多处住宅小区,由于排水系统不佳,许多楼盘的车库或停车场变成了“水库”,大量汽车被泡受损。家住广州市黄石西路的刘坚说:“早上准备开车上班时发现,小区2000多平方米的停车场全被水淹了,水深在60厘米左右,都淹没了汽车的机头盖。”据刘坚介绍,他所在的小区停车场里有100多辆汽车遭受“没顶之灾”,很多业主心急如焚。家住广州市丰泽大厦的郑小姐则反映,她家位于负二层的停车场不仅受浸,还出现汽油泄漏,一出门就闻到一股很浓的汽油味,很多人都不敢在家住了,楼里300多户居民基本上都投亲靠友去了。

  暴雨还造成广州市农田过水面积达27.1万亩,其中蔬菜12.3万亩,水稻4.9万亩,花卉1.9万亩,鱼塘漫顶2.1万亩。此外,全市倒塌栏舍3451平方米,受浸死亡猪552头,家禽24080只,受浸饲料6.5吨。

  祸不单行,仅仅相隔两天之后,5月9日暴雨再次凶猛袭来!广州又成泽国,不少农田再次被淹被毁。

  5月14日,在短暂“歇息”了4天之后,特大暴雨令广州城内再次遭遇“水浸之患”:一些主干道如广州大道、广园路等,有的地方水深竟达3米,车辆、行人被困途中数小时,部分地铁线路停运,200多辆快速公交车被困,白云机场138个航班被延误……更严重的是,暴雨给不少居民带来不同程度的财产损失:很多临街商铺被迫停业,一些商品被水浸湿后报废;广州多个小区的地下停车场遭遇“灭顶之灾”,成百上千车主面临修车、理赔甚至诉讼困扰;有些小区供水系统也在暴雨中受损,居民或将在一周左右无法正常用水……

广东省气象台紧张会商天气

  广东前汛期暴雨特点

  5月7日至14日,一周之内,广州暴雨倾城。三场暴雨接踵而至,而且雨量雨强极大,一周雨量高达440毫米,相当于广州年降雨量的1/4,一举冲破了广州市百年记录。

  广东省气象台台长冯业荣博士解释说,5月连场暴雨成因有四:一是频繁的冷暖空气交汇作用和副热带高压偏弱等有利的天气形势。二是处于前汛期降水集中期,水汽丰富。三是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影响。四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后,地表变得粗糙,增加了摩擦辐合抬升作用;高楼林立,使空气循环不畅通,加之盛夏时节的空调、尾气排放,使大气气溶胶增多,成云致雨的凝结核也相应增多,在湿度较大的4—9月,大雨自然就多了,这就是说,城市雨岛作用很明显。

  经盘点,广东自4月22日入汛到6月28日前汛期结束,在短短两个多月时间里,先后遭遇了12场强降雨的袭击,全省共计有16个市60个县(市、区)576个乡镇共309.93万人受灾,倒塌房屋2.2891万间,安全转移25.36万多人,直接经济总损失55.65亿元,25人死亡、7人失踪。

  广东省气象局新闻发言人在6月28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今年广东前汛期有四大气候特征:一是开汛偏晚。4月22日才进入前汛期,较常年(4月14日)偏晚8天。二是降水时段集中,降雨频次高。降水主要集中在5-6月,其中5月偏多3.9%,6月偏多18.8%。开汛以来共出现12次强降水过程,其中4月2次,5月6次,6月4次。三是降水强度大,雨量分布不均。4月22日以来,全省大部地区总降雨量在500毫米以上,清远、韶关、惠州、广州、梅州、阳江、江门等部分市县的总降雨量超过1000毫米,其中广东龙门为全省最大,达1390.5毫米。降水空间分布上,除南部沿海大部分地区较常年同期偏少1~3成(徐闻偏少5成)外,其余地区大部分偏多明显,其中西北部偏多最明显,曲江偏多7成。四是全省云量偏多,平均气温偏低。全省平均气温23.7℃,较常年同期偏低0.9℃,为历史同期最低值;全省平均最高气温27.4℃,较常年同期偏低1.2℃,为历史同期最低值。

广州暴雨造成部分地区停课歇业

  城市内涝之反思

  由于广州城市化发展加快,城市内涝问题越发凸显。2009年,广州投入9亿元进行“水浸街”治理改造,重点治理全市228个水浸“黑点”,主要是清疏堵塞管道、增大排水管径及建设必需的排水泵站,以增大管道的排水能力等。

  据了解,很久以前制定的城市主干道排水能力标准是一年一遇,这个标准与如今城市发展的规模已经很不相适应。近年南方地区强降雨天气增多,城市的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应该适当提高。广州自2009年实施的排水改造工程,就是要把排水能力提高到两年一遇的水平,能抵御58毫米/小时降雨量,对于一些重点路段的设计提高为五年一遇水平,可抵御69毫米/小时降雨量。然而,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标准也不可能无限增大,要应对超标准的暴雨,提升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统筹能力和城市的应急能力非常重要。

  这次水浸严重的地方是在一些工程建设集中的地方。目前广州工程建设项目过多,很多水浸的发生就是因为淤泥等建筑垃圾非法排放,堵塞了排水管道,致使地下水倒灌,加剧排水困难。另外,这次暴雨来势汹猛,但是多个地下停车场严重被淹的情况也暴露出广州停车场设计和建设的缺陷。比如广州很多停车场没有设置横截式排水管,也没有配置适宜容量的抽水泵。

  暴雨来袭更考量出社区管理水平的高低。笔者在东莞罗沙社区了解到,“5?7”暴雨来袭,社区内的东湖花园地下停车场水深达1.6米,近200辆汽车被浸,东湖花园路面停车场水浸80厘米,50多辆汽车被淹;金沙市场、罗二市场及周边商铺出现内涝,损失超过千万元。但与之相隔几步的超市,历经多次暴雨袭击依然安然无恙,原因就在于社区保安在暴雨来临之前,及时在超市门口垒上沙包,有效地阻止了雨水进入。(文图/杨绮薇)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