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奇果品安石榴
红色种子 随遇而安
石榴原产西亚。《博物志》(公元232~300年)载:“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榴以归,故名安石榴”。石榴在我国栽培已有2000年的历史,对风土气候不甚苛择,以其适应性强在各地分布甚广。安徽淮北素誉“水果之乡”,黄泛平原盛产酥梨、苹果和葡萄,丘坡、庭院广栽石榴,更是历史悠久。石榴色泽艳丽,子粒晶莹,味甜带酸,爽口汁多,富于营养,堪称珍奇果品。含维生素C高于苹果、梨1~2倍,可供鲜食及制清凉饮料;果皮可作工业原料和药材;枝叶秀丽,花色鲜艳,花期较长,是很有价值的观赏植物;生长期间病虫害少,是适宜山丘荒地、城乡庭院栽培的优良果树。适地适树栽培石榴,对丰富水果种类,调节市场需求,增加经济收益具有重要意义。
气候适宜 环境优越
淮北地处暖温带南部,属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是我国落叶果树的最大生产基地和优良的平原果树区。这里热量丰富,适于石榴栽培。年平均气温14.3~15.4℃,最冷1月平均气温-0.2~1.6℃,最热7月平均气温27.3~28.1℃,稳定通过10℃始于“清明”前,止于“立冬”后,约220天,10℃以上积温4682~4964℃。降水适中,有利于石榴生长,年平均降水量850~900毫米,4~10月占全年80%以上,年干燥度0.9~1.0。这里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2200~2400小时,年太阳总辐射4396~5233兆焦·米-2因此石榴品质佳,生产潜力大。石榴花期和果实成熟期空气干燥,有利于多座果、产量高、品质好;生长期长,早结果、早丰产、早受益,春季萌芽和开花不受晚霜冻害;夏季水热适宜,有利于光合作用;秋季昼夜温差大、光照好,有利于糖酸积累,果实品质佳、病害少,也利于新梢发育充实和花芽分化;休眠越冬期一般年份无冻害。但是春旱年份影响萌芽和开花;初夏连阴雨开花座果少;盛花期大雾落花、落果多;夏旱秋涝树势弱、花芽少;成熟期连阴雨糖分少、病害多、着色差、裂果多、品质劣;休眠越冬期持续严寒易抽条干枝。
适地适树 加强管理
石榴为丛生小乔木状,多扦插无性繁殖,栽后约三年结果,10年进入盛果期,持续25~30年,50年后衰老,加强管理经济寿命可达百年。石榴对土壤质地及酸碱度无苛求,最宜地势高、干燥而富于石灰质的棕壤。低洼潮湿、松软肥沃的土壤易陡长、花多果少、树体寿命短促。“惊蛰”以后气温达5℃根系活动,“清明”前后达10~12℃芽萌动;“立夏”后达18℃以上分三批陆续开花,“夏至”后开花,后期积温不足,花小质差,多难成果,花期宜干燥、忌潮湿,浓雾天气易落花落果;“夏至”后夏梢生长达高峰期,需水较多,清除多余丛生枝,有利新梢良好生长;结果期以26~30℃最适宜,晚花后期温度低积温不足、果实个小、晚熟、质差,在成熟期干燥高温环境品质最优,低温多湿则糖分不足,多带酸味;“霜降”后落叶进入休眠越冬期,在温带落叶果树中,石榴较不耐寒,淮北冷冬年份常遭冻害。
趋利避害 提高效益
石榴在5~10℃的棕壤丘坡,干燥高温、昼夜温差大的条件下,结果早、产量高、皮色鲜艳、风味佳良、且耐贮藏;在砂姜黑土或黄粘土上生长树体虽长势良好,但果实品质较差、皮厚色暗、味淡粒小;在黑色腐殖土中易陡长,花多果少,果实品质差、味咸、粒小且酸味重。育苗以一年生穿心枝中段,于“春分”~“清明”间选午后或阴天扦插成活率高,早果丰产;雨天及雨前不宜扦插;萌芽后干旱要及时灌溉,以提高成活率;幼树施足基肥促使成长,盛果后少施肥,否则花果减少。淮北果农说:“石榴有二怕:一怕上荒(不整枝、修剪),二怕下荒(不中耕除草)”。初冬初夏松土除草,秋季修剪丛生枝,有利树体生长。淮北1955年1月、1967年1月和1969年2月均达-20℃或以下,石榴根颈以上冻死达98%,须采取树干枝涂白、盖草、根部培土等措施以防冻害。石榴花期较长,果实成熟期颇不一致,采收应视成熟度及天气而定,晴天可以缓收,阴雨天则应提前抢收,以免果皮遇雨开裂,露出子粒、降低品质。遭雨淋后果实便不耐贮藏,影响调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