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高考和气象之间的缘分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10日 来源:《气象知识》 分享:

2025年,全国除了新疆和西藏外,其余29个省(区、市)全部实施“3+1+2”或“3+3”的新高考模式。气象科学知识作为高考中的必考内容,会出现哪些变化?本文将通过梳理历年高考中的气象知识内容,分析气象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关系,给出答案。

高考哪些科目会出现气象知识内容?

从历年高考中各科目试题来看,地理、语文、数学试卷中都出现过气象知识。

气象知识,也称大气科学知识,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在历届的高考中,不论是地理课程单科独考,还是地理纳入文科综合考试,大气科学知识都占有一席之地。据粗略统计:1952—1953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满分为50分,其中大气科学知识考查题目是10~11分,约占全卷的20%左右。1954—1998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满分为100分,大气科学知识考查题目所占比例一般在15%~30%。1999年以后,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课程纳入文科综合考试,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大气科学知识考查题目在全卷中占20~40分不等,占全卷总分的比例在13%~26%。气象类试题内容广泛,包括气温、降水、气候环境与人类关系、大气运动等。这些题目不仅考查学生对气象常识的掌握,还涉及跨学科的知识应用,同时紧密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如高温、霾、强降雨等,重点考查考生的综合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中也频频出现气象内容,通常涉及与气象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以及气象科技类文章,主要出现在阅读理解和作文部分。例如,2002年和2003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中现代文阅读分别出现了关于“沙尘暴”和“全球变暖”的问题;2022年语文全国乙卷的作文题目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题目所给的材料中涉及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的“百米级、分钟级”精准气象预报。这些题目虽然考察的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但也是考察他们将气象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的能力,说明高考命题高度关注“气象”“环境”等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

此外,有时候数学试题中也会出现气象知识。例如2003年高考数学试题(全国卷)第20题,以台风的位置、移动方向、速度、半径等信息为出题背景,要求计算台风开始影响某地的时间。

高考为何“青睐”气象知识

首先,气象知识符合高考改革对试题的要求。我国高考改革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扭转应试教育倾向,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前,新高考还提出了不分文理科的目标,这也使得跨学科性质的考查成为高考试题的趋势。

地理科目一直被称为文科中的理科。高中地理课程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而大气科学知识属于自然地理部分,又兼具文科和理科的特点。《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大气的组成”就包含很多化学知识,而“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根本就是物理和数学知识在大气科学知识中的体现。此外,人文地理部分的人口分布、城乡分布、区域发展、资源安全、环境安全等内容都离不开天气气候因素。《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第一节介绍了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即“胡焕庸线”,而“胡焕庸线”基本与中国年降雨量400毫米的等值线重合,是中国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可见气候因素是形成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因此气象类试题不仅能够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能够很好地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应用能力。从近年来的高考题目中可以看出,气象类试题对记忆能力的考查力度在下降,结合生活实际考查的气象知识越来越多。

其次,除了大气科学知识文理兼备的特征符合高考改革的要求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天气气候与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生产生活都密切相关,与生态环境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自古以来,气象知识就是人们必须掌握的生活知识和生存技能。例如,我国古代发明的“二十四节气”科学总结了自然界的气候变化规律,成为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16世纪初,人们就知道利用信风航行。相关研究表明,气候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存在“冷抑暖扬”的规律,即总体上温暖的气候有利于社会经济繁荣,寒冷的气候则不利。相关资料也出现在了2024年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中。虽然温暖期气候的影响总体好于寒冷期,但是我国地域广阔,气候变化的影响存在区域性差异,不论在暖期还是冷期,对不同地区的影响都各有利弊。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以全球变暖为特征的气候变化使得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这需要全社会更加关注气象,不断增强防灾减灾意识,以应对突发的灾害性天气。

另一个现象是,不但语文、数学、政治等考试科目出现气象内容,地理科目大气科学试题中也会出现社会与人文方面的内容,如2022年辽宁高考地理试题中,以北京冬奥会为背景,考查山谷风的形成原因及背景场的相关知识。2023年辽宁高考地理试题中,以中国—中亚峰会为背景,考查中亚五国的气候成因及其差异性。可见,气象知识和社会、人文知识正呈现一种交叉融合的态势。

新高考模式下气象类试题的变化

未来气象知识仍然会成为高考试题中的重要内容。与旧高考模式中地理作为文科综合的一部分内容不同,新的高考模式无论“3+1+2”还是“3+3”,地理都作为单独的一门科目,这意味着气象类试题的比例可能会提高。以辽宁省为例,该省2021年开始实施新高考模式,当年的地理试题中,大气科学知识为6分。2022年地理试题中,大气科学知识为9分。2023年和2024年大气科学知识均为18分。未来大气科学知识仍是地理学科的重点,学生须要侧重对自然地理过程的动态剖析,从实际出发,运用所学原理,辩证思考气象灾害的形成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2024年辽宁高考地理试题中,以极端天气沙尘暴为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沙尘天气形成的气候背景和天气条件,建立沙尘天气发生、发展全过程的科学认知,养成分析人地关系问题的科学态度和严谨品格。

此外,由于气象学跨学科的特质,气象类试题可以与地理、数学、物理、政治、语文、历史等多门学科相融合,这些问题都可融入高考各科的试题中。因此,对于高中阶段不选地理课的学生来说,虽然高考不需要考地理科目,但是气象知识还有可能出现在其他科目试题中。文理兼备的气象知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其中语文科目中的气象知识就不少,从语文教材、语文考试中均可见气象知识的影子。如: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三单元的学习任务中要求以气象谚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写一篇关于“常识中的‘理’”的说明文。北京市海淀区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的期末试题,有3段阅读材料分别涉及古代和现代天气预报技术的发展、冬奥会的精细化天气预报、集合数值预报、气象指数等内容。北京市门头沟区2024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出现3段关于台风的阅读材料。这些内容既考察了学生对气象现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也使学生们了解气象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因此,学生需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了解气象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应试能力。此外,极端天气事件增多,为了促进学校加强对学生防灾减灾意识的培养和风险自救等方面的教育,未来气象灾害防御、避险能力及其相关知识也可能是高考气象类试题的一个重要方向。

如何提高气象知识学习效果

首先需要系统学习地理课中大气科学基础理论。万变不离其宗,不管考试的形式如何变化,考试的目的都是考查学生运用书本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前提是必须熟练掌握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气象知识。

无论学生是否选择地理科目,高中学业考试中都需要考地理。高中地理教材分为必修共2册和选择性必修共3册,对于不选地理科目的学生,只需要学习地理必修课,这部分的大气科学知识是通识性的,主要涵盖大气的垂直分层、受热过程和运动,以及洪涝、干旱、台风等气象灾害的成因及影响。对于选择地理科目的学生,除了地理必修课外,还要学习选择性必修课程,其中包括常见天气系统、气压带、风带及对气候的影响等,海气相互作用中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等比较难的内容。

其次是要留心关注近几年出现的重大天气气候事件和公众普遍关注的气象类话题。可多阅读气象类新闻报道,包括重大天气过程及其影响的报道、气象科技报道以及气象科普文章。通过广泛阅读,了解各类天气背后的成因和原理,了解最新气象科技发展和应用,增强对大气科学知识在现代生产生活中作用的认识,感受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大气科学知识,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课本上的气象知识与实际生产生活联系起来,加上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中国气象报》、人民网的气象新闻就曾在高考或期末考试题中多次出现。如:辽宁省2024年高考扣题卷(二)语文试题中以2024年1月10日人民网发表的《风云气象卫星为服务全球防灾减灾贡献中国智慧》一文为阅读材料。

对于有些同学还去查阅一些气象学术论文的情况,笔者认为虽然学术论文某种程度上能反映最前沿气象科技,但是高考地理学科主要是考察基础知识、基本常识,而学术论文常常是针对一些问题的深度探讨,其结论的正确性有待进一步证明。高考要复习的内容繁多,查阅学术论文固然能够增加气象知识面,但是花费大量时间有点得不偿失。

最后,有机会可以多听一听气象专家讲座、参加户外气象观测或参加气象研学活动,可加深对天气和天气系统的认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生活适应能力。

报考气象专业,高中应选科目

报考大气科学类专业,高中却不一定要学地理。

高中地理科目中的气象知识与大学中的气象专业有所不同。高中地理教学和考试侧重人地关系,即人与大气、海洋、地形等环境的关系,气象知识部分重点考查的是常识性的大气科学知识。而大学阶段的气象类专业内容更多,除了大气运动规律、大气物理学、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的方法技术、大气探测技术等专业课程,高等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是必修的基础课程。

大气科学作为理科专业,除了数学、语文、英语3门统考科目外,选择性科目中必须包括物理和化学这两科,第六科可以是政治、生物、地理或历史。

总而言之,气象专业兼具文科和理科特征,与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相互交叉和渗透,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气象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学科,值得更多的学子们去深入探索。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友情链接: 农村百事通 |大自然 |天文爱好者 |中国气象科普网
《气象知识》编审委员会|编辑部大事记|版权说明
联系我们|编读往来
制作维护: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京ICP备090744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