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参与到共赢:中国气象不断拓展的国际“朋友圈”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0日 来源:气象知识 分享:

1945—2025年,人民气象事业走过了80年光辉历程。

大气不分国界,环球同此凉热。在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在伟大延安精神的感召下,人民气象事业于1945年从延安起步,开启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艰苦创业之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用发展、开放、合作、共赢的“金钥匙”,积极参与并大力支持气象国际合作,以实际行动彰显胸怀天下的气象大国担当,为全球气候治理持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中国气象“成绩单”为世界瞩目。

中国与世界气象组织——从参与者到引领者

国际合作一直是气象事业的重中之重。1853年,第一届国际气象学大会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1873年,国际气象组织(IMO)应运而生。中国早期就成为IMO及附属机构的积极参与者。

IMO于1947年9月在华盛顿召开大会,决定成立政府间组织——世界气象组织(WMO)。《世界气象组织公约》也于1950年3月23日正式生效。中国参与了此次会议,成为WMO的创始成员之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气象外交受制于国际敌对势力阻挠,在国际舞台上走过了一段曲折坎坷之路。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和开放合作态度,中国气象终于站上世界舞台。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2月24日,WMO以70票赞成、21票反对、8票弃权的压倒性多数,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的决议;2月25日,时任WMO秘书长戴维斯博士致函各国外交部部长,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是中国在WMO中的唯一合法代表。

1972年7月,张乃召(前排左二)率团访问世界气象组织,与时任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戴维斯博士合影

中国是WMO最重要的会员之一,也是WMO的重要伙伴和贡献者之一。多年来,全方位参与WMO各层次活动,在发展全球业务系统、应对气候变化、防御极端自然灾害、对不发达国家提供援助等方面持续作出积极贡献并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WMO主席阿卜杜拉·艾哈迈德·阿尔曼杜斯多次到访中国,对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和早期预警实践等印象特别深刻,并进行高度评价:“中国作为WMO全球气象业务的关键参与者,具有全球领先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以及极为完善的气象服务体制,我十分赞赏中国愿与WMO会员共享资源、深化合作、共同发展。”

WMO秘书长席列斯特·绍罗盛赞:“中国一直是WMO的重要合作伙伴,为实现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大力支持,是全球早期预警和气候行动的典范。”

2024年3月27日,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席列斯特∙绍罗接受中国记者采访,肯定并赞扬中国的气象工作

从1976年开始,中国为WMO自愿合作计划(VCP)提供重要支持,还为发展中国家气象水文部门组织了51期多国别考察活动,为了解借鉴中国经验、彼此之间分享经验提供了平台。马尔代夫气象局局长阿卜杜拉·瓦希德在2024年参加了第51期多国别考察团活动,他认为“通过此次考察,了解到中国气象局及中国多部门的运行方式,更加期待学习中国经验。”

近年来,中国广泛深入参与气象国际治理。中国气象专家活跃在WMO气象业务和科技各领域的国际前沿,在人工智能、早期预警、地球系统大数据应用等重要议题决策中,中国声音越来越响亮。积极参与WMO治理架构改革,推动技术委员会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代表比例显著提升。

中国科学家还4次获得WMO最高奖——国际气象组织奖。

全方位服务共建“一带一路”

应对气候变化,除了要进行长远谋划,还要着眼当下,应对日益多发频发重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2017年,《中国气象局与世界气象组织关于推进区域气象合作和共建“一带一路”的意向书》(以下简称《意向书》)签署,共同推进全球和区域气象合作。《意向书》被纳入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

中国作为全球气象数据、产品和服务的重要贡献者,承办了包括世界气象中心(北京)在内的27个全球和区域专业气象中心,为各国提供全球气象公共服务产品,并为WMO会员在气象防灾减灾和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提供支持。

近年来,风云气象卫星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取得良好成效。从方案设计到产品服务,风云气象卫星体系已成为支持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的重要力量。

作为服务全球的“中国星”,风云气象卫星为全球133个国家和地区提供百余种数据产品和服务。风云气象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等为36个国家提供了超过160余次服务。作为国际减灾宪章机制值班卫星,共发布遥感监测服务报告材料360余期,为全球防灾减灾、气候变化早期预警提供有力支撑。

欧洲气象卫星开发组织(EUMETSAT)主任菲利普·埃文斯表示:“风云气象卫星在气象预警、气候变化监测、提供气候服务以帮助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风云气象卫星数据极为有用。”

目前,中国气象局卫星广播系统(CMACast)已覆盖亚洲和非洲、欧洲大部分地区,为全球20多个国家提供预报产品与技术培训支持。

5年来(2020—2024年),全球服务实效也在不断彰显。2023年,中国气象局首次成功在海外实地开展大型活动气象服务保障——在所罗门群岛举办的第17届太平洋运动会;承担国际民航组织全球空间天气中心每年56天国际轮值任务,保障190多国民航安全;2024年,台风“摩羯”肆虐中国和中南半岛各国,与越南等国气象部门联合开展了灾害天气会商、数据共享、共同防御、灾害评估等。

全球气象“朋友圈”不断拓展

迄今为止,中国气象局已与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双边合作协议,与周边国家开展重大灾害性天气区域联防,通过南南合作示范推动合作互助。依托主场活动,建立完善与东盟、中亚、东北亚、南亚等区域气象合作平台,在合作机制、防灾减灾救灾、气象科技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全球气象能力发展持续贡献力量。

联合国亚太经社会/WMO台风委员会秘书长端义宏认为“中国在台风防御和气象早期预警方面的成就已获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并期待中国在全球气象科技和防灾减灾领域发挥更大引领作用。

中国气象局和EUMETSAT在WMO、国际气象卫星协调组织(CGMS)等机制下保持长期密切伙伴关系,合作不仅让双方实现观测能力互补,更让双方通过资料交换和共享,使全球用户和国际社会受益,为WMO空间计划作出重要贡献。

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主任弗洛伦斯·哈比耶对中国的全球贡献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中国在全球防灾减灾和气候变化应对行动中都发挥了引领作用。”

多年来,在中非合作论坛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国与非洲国家开展了全方位、多领域的气象合作。中国从2013年开始,在科摩罗、津巴布韦、肯尼亚、纳米比亚、喀麦隆、苏丹、刚果(金)、几内亚等非洲国家实施气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截至2024年,已完成全部项目建设和应用培训、设施维护。近年来,中国气象部门还与多个非洲国家持续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务实合作。

中国气象早期预警方案惠及全球

近年来,中国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气象早期预警中国方案推广到全世界,与各国携手开展气候治理,展现大国责任担当。

2025年7月26日,在上海举行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式上,中国气象局发布全民早期预警中国方案“妈祖(MAZU)”,构建包含多灾种预警的全球早期预警服务网络,分享中国早期预警实践经验和技术成果。在WMO秘书长席列斯特·绍罗等与会嘉宾的见证下,中国气象局局长陈振林将象征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智能体的“AI气象预警钥匙”交给吉布提、蒙古两国气象部门负责人,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智能体(MAZU-Urban)开启跨国气象防灾减灾使命。

为携手缩小早期预警能力差距,共同应对全球气候挑战,中国气象局发布全民早期预警中国方案“妈祖(MAZU)”,与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分享中国经验和技术成果,提供早期预警技术、联合开展能力建设、共建风险识别与评估体系、创新合作机制与模式等。在经验方面,分享递进式气象服务、高级别预警“叫应”等早期预警中国实践;在技术方面,与各国共建城市工具箱、风云地球工具箱、海外设备等气象早期预警业务平台。

2025年7月26日,在上海举行的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式上,中国气象局发布全民早期预警中国方案“妈祖(MAZU)”

2025年4月,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副秘书长兼紧急救援协调员汤姆·弗莱彻一行到访中国气象局,他赞赏中国气象局为全球防灾减灾救灾作出突出贡献,“期待中国继续发挥引领力,为全球树立标杆典范,相信中国的早期预警、天气监测分析等技术将为挽救更多生命及提升全球防灾减灾水平提供更多经验和方案。”

放眼全球,中国在气象早期预警领域的国际合作画卷正徐徐铺展——

2024年11月30日,一批中国援赠的智能气象观测设备抵达巴基斯坦,与先期“抵达”的综合云端早期预警系统相配合,有力提高巴基斯坦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此外,我国气象部门还与埃塞俄比亚气象局、所罗门群岛联合开发云端早期预警系统,搭建面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早期预警业务平台。

2024年8月,中国气象局援建的“助力老挝气象预警现代化建设和防灾减灾能力提升”项目——老挝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搭建完成。

同年也见证气象早期预警品牌持续“擦亮”。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期间,中方发布全球首个响应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的国家级行动方案《早期预警促进气候变化适应中国行动方案(2025—2027)》;2024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25—2027)》,将“建设气象早期预警业务平台”列为中非合作的重要内容;上海“城市多灾种预警工具箱”在蒙古乌兰巴托等城市试用;与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南非三国,以及非盟总部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围绕早期预警达成多项合作计划。气象早期预警成为中国参与全球气候合作的重要名片。

奏响合作与发展的新乐章

在应对与适应气候变化领域,中国气象局作为中国政府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牵头单位,在推动IPCC改革、中国作者加入、科学文献引用、中国气候模式参与评估、开展温室气体观测和数据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以下简称“本底站”)作为WMO全球大气观测网的重要站点之一,连续30年不间断观测,绘就了国际气象界知名的“瓦里关曲线”。“瓦里关曲线”已成为全球气候变化重要标志数据。

全球大气监视网计划科学指导委员会主席格雷戈里·卡迈克尔高度赞赏道:“中国气象局等通过运行本底站所作出的国际贡献堪称典范,进一步彰显了可再生能源发展、可持续发展实践等方面的中国行动,以及对全球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所作出的中国贡献。”

山水相隔,授之以渔,气象培训架起友谊之桥。中国在气象国际培训领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近5年来(2020—2024年),举办国际培训班近80期,9500余名发展中国家学员参训,国际培训累计超过1.5万人次。2023年成立世界气象中心(北京)粤港澳大湾区分中心,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提供培训、产品和技术支持。2025年,中国气象局国际合作与培训中心成立……

2025年,中国气象局迎来了来自蒙古、喀麦隆、印度尼西亚、马尔代夫、巴基斯坦、缅甸和埃及的7位“一带一路”气象访问学者(以下简称“气象访问学者”),开启为期一年学习交流。这是中国气象局与教育部在“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框架下合作设立的“一带一路”气象访问学者项目实施以来迎来的第二批气象访问学者,期待续写中外气象友好交往新篇章。

2025年5月14日,来自巴基斯坦的“一带一路”气象访问学者在接受中国气象报社记者采访时谈亚洲气候合作展望

全球变暖之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在加剧,国际社会应携手应对挑战。中国将继续深化多边气象合作,持续提升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水平,深度参与国际气象治理,秉持开放共赢和共商共建共享,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创造性的科技成果贡献世界,不断丰富多方共建、全球共享的气象国际合作公共产品。

展望未来,中国气象将更加主动作为。

——战略谋划更加务实。继续打造早期预警国际品牌,打造全球气象合作新样板。

——全球治理更具影响。聚焦早期预警、人工智能、生态服务三大创新领域,推动在WMO制定技术标准和应用指南,积极贡献中国方案,推广中国实践经验。

——国际合作更为有序。深化国际交流,不断提升中国气象国际影响力,持续打造中国气象好产品、好故事、好案例的国际传播平台。

作为全球气象发展合作的重要引领者、坚定行动派,相信未来中国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更强大的气象动力。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友情链接: 农村百事通 |大自然 |天文爱好者 |中国气象科普网
《气象知识》编审委员会|编辑部大事记|版权说明
联系我们|编读往来
制作维护: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京ICP备090744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