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印记:走近人民气象事业发源地延安气象台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0日 来源:气象知识 分享:

在陕北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间,延安,这座红色革命圣地,不仅孕育了革命的火种,更点燃了中国气象事业的希望之光。当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与黄土高原的凛冽北风交织,一支特殊的科技队伍在这片贫瘠却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悄然崛起。他们用自制的仪器观测风云变幻,用革命者的智慧解读天气密码,在窑洞中书写了人民气象事业的壮丽开篇。这段鲜为人知的科技史诗,不仅填补了我国北方气象观测的空白,更奠定了新中国气象事业的根基。

延安时期的清凉山

从零起步:创办清凉山气象训练队

在那段风雨飘摇的岁月里,我们的气象事业十分落后,陕甘宁边区原无气象站点。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1941年春,在延安光华农场的试验田里,农业技术员们发现作物生长与天气变化存在紧密关联。随后,陕甘宁边区政府设立气象组,开展农业气象服务。他们用温度计、雨量筒等简陋设备,在山坡上建立了露天观测场,并在观测中记录了大量的边区气象资料。这些看似简单的数字,却为边区制定春播秋收计划提供了关键依据。

1944年,随着抗日战争的深入,航空兵的飞行安全与作战效果高度依赖气象条件。美军轰炸机群对日作战范围扩大,中国北方气象数据的缺失成为战略瓶颈。美军急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的气象情报。为此,1944年7月22日和8月7日,美军驻中缅印总部派出观察组分两批赴延安考察。随后,美军在延安北关凤凰山下建立第一个气象台。同年11月,增设无线电探空测风站。

1945年年初,为配合盟军对日作战需要,党中央决定在延安筹建气象训练队。这一决定,标志着人民气象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式起步。毕业于清华大学地学系气象专业的张乃召,被委以重任,负责气象训练队的筹备工作。他深知气象事业对于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性,立即投入紧张而有序的创立工作。同年3月,在延安清凉山的窑洞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支气象训练队——清凉山气象训练队成立。清凉山气象训练队由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通信科参谋、通信训练队队长刘克东直接领导,教员由美方人员担任,翻译由张乃召担任,他有时也讲课。学员共有21人,是从军队和地方选派的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和一定通信基础知识的青年,主要学习气象地面观测、美军通报规则、报话机的使用等。

那时的教学条件极为艰苦。教室设在简陋的土窑洞里,没有桌椅板凳,学员们只好用双膝当桌,石头为凳。书写用纸极度匮乏,学员们有的找出线装书、旧讲义,把笔记写在书本空白处;有的则把笔记写在旧讲义、旧杂志的空白处;买不到墨水,就用锅灰水替代,自制“墨水”来蘸取写字。生活条件同样艰苦,能吃到小米、南瓜就算是好的,有时一连几天吃的都是黑豆。七八个人合睡一个土炕,铺的是茅草。然而,尽管条件艰苦,学员们的学习热情却异常高涨。他们信念坚定,发誓努力学习救国真理,为未来的气象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1945年5月,清凉山气象训练队结业,在王家坪军委礼堂隆重举行结业典礼。叶剑英参谋长在典礼上说:“你们是我党我军第一批气象工作者。你们开展的气象工作,是我党气象事业诞生的标志。”随后,叶剑英亲自签发气象观测工作细则和观测员须知,制定气象报告、详细观测项目与方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这批学员毕业后,在陕甘宁、晋冀鲁豫等解放区建立的6个气象观测站,成为我党我军历史上第一批气象观测站。

艰苦创业:延安气象台的诞生与发展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延安美军观察组气象台的使命即告结束,人员即将撤离。根据中央对抗战胜利后形势的预测,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央军委”)决定在美军观察组撤离之前,接收美军观察组气象台并培养一批自己的气象专业干部。

中央军委将这一工作任务下达给中央军委三局,并指定由张乃召具体负责,先着手选调人员。正在延安大学自然科学院学习的毛雪华、周鲁女、曾宪波、邹竞蒙、陈涌珉(女)5人被组织指派,于9月底前先后到外宾招待所报到,与张乃召共6个人,接收了美军观察组气象台。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气象台——八路军总部延安气象台正式成立。不久,又从中央军委三局调来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的谌亚选协助张乃召工作。气象台还成立了党小组,由毛雪华任党小组组长。傅涌泉、苏中、张丽、杨丰年4人也先后从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七分校、陕甘宁边区政府调来气象台,气象台人员增加到11人。

1946年,延安气象台全体人员。

前排左起:毛雪华、苏中、张丽、曾宪波、陈涌珉(女);后排:傅涌泉、邹竞蒙、谌亚选、张乃召、杨丰年、周鲁女

中央军委选调的这些人员,大都具有较好的政治条件和较高的文化基础知识。张乃召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也是1937年毕业的大学生。其余人员大多出身于革命家庭,有的是革命烈士子女。毛雪华、陈涌珉、苏中、傅涌泉也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他们中有的已在自然科学院学完大学一年级的课程,都十分热爱自己原来的专业,并憧憬着革命成功后,当一名科学家、工程师,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贡献。但当革命形势的发展需要他们改学气象时,他们都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自己的专业和爱好,以革命利益为重,服从了组织的安排。

在张乃召的带领下,学员们不仅要学习气象基本知识,还要掌握无线电报、报务、机务等技能。张乃召特别注重对学员操作技能的训练,他耐心讲解、示范,要求学员们反复练习,直到熟练掌握。

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院子里就响起学员们背诵气象专业名词、观测知识的声音。课间休息时,大家指着天空中的云,你争我辩是什么云,有的学员还拿出云图来说服对方。到了晚上睡觉前,大家都趴在被窝里,互相对照笔记,学习气象专业名词和基本气象概念等专业知识,甚至在睡梦中,有的人还在念叨着气象知识。有时,半夜里出现了典型云状,张乃召会立即把大家叫起来进行观测,以便积累更多的目测经验。

延安气象台成立前后,正值国共重庆谈判期间。气象台就担负起了往来延安飞机飞行安全的气象保障任务。为此,台里每天必须进行地面和高空观测,将气象数据发往重庆、南京或北平(今北京),还根据当时的天气条件制作延安短时天气预报。

此后的日子里,延安气象台的气象工作者们不仅要克服艰苦的生活条件,还要面对繁重的观测任务。他们每天都要进行多次气象观测,记录各种气象数据,并及时向上级汇报。为了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他们经常要冒着严寒酷暑,爬到山顶去拉小油机发电,进行探空观测。通往山顶的只有一条小路,遇到雨雪天气,路面泥泞打滑,非常难走,气象台的工作人员经常是一人背一人扶,一步一滑地爬上去。到了冬天,天黑得早,看不清路,他们只能摸索着下山,一不小心就会摔得鼻青脸肿。遇上极寒天气,凤凰山滴水成冰,油机无法正常发动,张乃召便带领大家手拉发电机,一拉就是几个小时。寒风刺骨,他们的衣服被汗水浸透了一次又一次,手早已被冻到失去知觉,但大家仍然坚持准时观测、发报,从未出现误时的情况。

延安气象台的工作人员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确保了气象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他们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为革命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气象保障。

清凉山气象事业发源地纪念馆以雕塑形式展现了气象训练队员刻苦学习的场景

亲切关怀:培育红色气象根脉

延安气象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扶持。

延安气象台成立初期,毛泽东主席通过他的远房侄儿毛雪华将自己收藏的一本《自然地理》送给气象台人员学习。这本书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其封面和扉页上盖有“毛泽东”手写体的紫蓝色印章。延安气象台人员得到这本书后,争相传阅。

战争时期,延安的图书资料十分缺乏,为了培养中国共产党的技术干部,提高干部、战士的文化素质,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从外地引进图书资料。周恩来副主席在国统区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十分严峻的政治斗争的同时,仍关心着延安气象台的工作。1946年11月底,美国友好人士杨早托涂长望教授将在国外搞到的一些气象书刊转赠周副主席。周副主席当即决定,一定要千方百计把这些书刊转交给延安气象台。

薪火相传:延安气象事业快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在延安精神的指引下,延安气象工作者们树立了积极进取、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创业精神。他们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和繁重的工作任务,从未有过丝毫怨言和退缩,反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投入到气象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中。他们不畏艰难、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断推动气象事业向前发展。延安气象事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逐渐发展壮大。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气象事业在防灾减灾、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延安市人民政府也高度重视气象事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气象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延安市气象局已建成市、县、镇三级组织体系;市、县两级政府均成立了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明确了管理职责和运行机制;全市所有镇(办)实现“三化一到位”的目标,打造了36个高标准乡镇气象工作站。此外,全市还共建了14个气象防灾减灾专家队伍和13支气象信息员队伍,覆盖所有行政村,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防灾减灾机制。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望延安气象事业的辉煌历程,我们不禁感慨万千。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不仅铸就了延安气象事业的坚实基础,也孕育了宝贵的气象优秀文化,将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气象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为气象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友情链接: 农村百事通 |大自然 |天文爱好者 |中国气象科普网
《气象知识》编审委员会|编辑部大事记|版权说明
联系我们|编读往来
制作维护: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京ICP备090744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