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中的“高原仙子”黑颈鹤
发布时间:2025年01月21日 来源:气象知识 分享: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漫长的气候变化和自然变迁中,黑颈鹤既能以生物进化中的强者为自身赢得生存空间,繁衍生息,又能以其优雅举止和警醒自律的品格,为我们留下一个个动人的传说。也让我们不禁关注,长久以来,黑颈鹤们是如何在高原繁衍生息的?在如今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背景下,它们的生存又将面临怎样的困境和挑战呢?

黑颈鹤的繁衍与生存

物种进化和气候演变关系紧密。而鸟类的迁徙,目前被认为可能与地球上交替出现的冰川活动息息相关。正所谓“适者生存”,黑颈鹤种群选择年复一年的集体迁徙是为了赢得相对恒温恒湿的生存环境。此外,在孵卵、育雏、繁衍等各个方面黑颈鹤也展现了顺应自然的生存之道。比如,黑颈鹤平日以“人参果”(蕨麻)为主食,但为了优生优育,鹤妈妈孕前会有意摄取鱼类等高蛋白食物以补充营养。在一个多月(4月底至6月中旬)的孵化期里,鹤爸鹤妈会恪尽职守、轮流孵蛋。此时,藏北虽已告别冰天雪地,但天气仍是变幻莫测。风雨中,一只亲鹤会俯卧不动,以保持壳里小宝宝的温度,另一只则随时保持警戒,作为“贴身保镖”守护家人。

黑颈鹤被誉为“鸟中君子”,但为了掩护幼鹤,素日注意“风度”的黑颈鹤会采取有点失态甚至滑稽的“绥靖”战略。比如,当危险目标靠近时,鹤爸妈为了掩护幼鹤,会故意让自己耷拉一边的翅膀,一瘸一拐地走路,这是向天敌发出信号:嗨!放弃那只小鹤,来攻击我这只唾手可得的折翅老鹤吧!

为了适应风霜雨雪,迎接风雨雷电,黑颈鹤不得不尽早学习鸣叫、猎食、飞翔等各种生存技能。比如在学习各项飞行技能中,它们必须学习“折腿飞行”,也就是将双脚收到腹中飞行,为的是给足部保温,这种做法就和牧民将双手放进藏袍里一样。

一夫一妻制是黑颈鹤遵循的“爱情观”,这种深入骨髓的“信仰”常带有古典殉情式的浪漫。一旦双方定情,便是一辈子双宿双飞。如果一方不幸身亡,另一方会悲伤欲绝,甚至会振翅冲向长空后突然收翅,坠地身亡。恋爱中的黑颈鹤,会充满仪式感地跳起“求偶双人舞”。它们会风度翩翩地踱步,背靠背环视四周,确保安全后,雌鹤会伸长脖子,缓慢地走到雄鹤面前微张双翅,似乎在向雄鹤发出邀请;雄鹤见状,也会伸长脖子,会意地调整走向,不紧不慢尾随雌鹤,轻声叫唤……此情此景,不仅使人耳畔回响起法国作曲家拉威尔的《波莱罗舞曲》。

族群的南迁北徙

我国黑颈鹤的迁徙路线可以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线路,其中西部种群数量最多。该种群繁殖于新疆东南部、青海西部、西藏中西部、甘肃西部,秋冬季会飞往西藏中南部的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越冬,少部分会飞越喜马拉雅山前往不丹。

每年深秋初冬,当藏北风雪渐多、气温跌至冰点以下时,黑颈鹤的觅食难度增大。此时黑颈鹤族群就会寻着老祖宗“规划”的路线向温暖的越冬地迁徙,进入“寒假模式”。一群群来自藏北色林错(西藏第一大湖泊)的黑颈鹤会带着幼鸟,冒着风寒,不远千里,排成“一”字形、“人”字形或“V”字形,奋力振翅飞向“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拉萨河、年楚河的中部流域地区)越冬。在雅鲁藏布江河畔的广大农区,有着相对温暖的气候,大量遗留的青稞、小麦以及草根为黑颈鹤提供了生存保障。等到来年春季,当藏北天气回暖、湖水解冻之时,黑颈鹤会集体北迁回羌塘高地,在高寒草甸、沼泽地或湖泊河流附近繁殖育幼。

黑颈鹤族群通常会选择一个好天气开始迁徙历程。它们会在某一天的气温最高时,迎着上升气流,成群南迁。候鸟飞行的速度、高度和天气有着密切关系。顺风快,逆风慢;冷慢,热快;春快,秋慢。天气晴好时,会飞得更高,有云雾或者逆风时,会选择低空飞行。由于极度依赖视力,遇到能见度低的大雪、大雾天气,族群会做休整,等待雪后天晴时再出发。

黑颈鹤的迁徙过程充满艰辛,每天的飞行里程为200400千米。途中既要躲避天敌,还需迎接风雪严寒、飞越高山峡谷。海拔为22004000米的越冬河谷地带,光照充足,年温差小,是黑颈鹤越冬天堂。通常黑颈鹤白天会在农田上觅食嬉戏,晚上则会选择更为安全的夜栖地,如湖心岛或水库——通常水体可隔绝具有攻击性的哺乳动物。

在冬日萧瑟的拉萨郊县田野上,黑颈鹤真是天地间最灵动的一抹靓色。晴天,它们会背对太阳取食,这样有利于尾部黑色羽毛充分吸收太阳光来取暖;大风天,它们会迎风取食,一来是为了平衡身体,二来是为了保持体温和吹不散美丽的羽翼。

物种的繁衍困境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特点最显著的区域,而黑颈鹤则是青藏高原上受到气候变化影响最具代表性的鸟类之一。目前,全球共有黑颈鹤一万多只,主要集中在亚洲的中国、印度、不丹、尼泊尔。

黑颈鹤在中国的繁殖地分布以藏族居住区为主。过去50年里,青藏高原变暖速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冰川退缩、降水增多,极端高温事件的频次显著上升。如果这一变化持续,加上城市扩建、农田扩张等,黑颈鹤赖以生存的冻土地带、浅水湖泊和湿地将逐渐减少甚至消失,这将给黑颈鹤以及其他水鸟的生存繁衍造成严重威胁。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张同作团队研究认为,青藏高原是中国鸟类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受胁鸟类物种比例更大。过去40年的气候变化已导致青藏高原上大多数鸟类栖息地面积不断减少,鸟类活动正不断向高海拔地区迁移。

除了气候因素,黑颈鹤的生存繁衍还受到农业生产、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影响。以农业生产为例,在迁徙和越冬时,黑颈鹤通常对农田的利用率较高,但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给黑颈鹤的生存带来了困境。据统计,在青稞地越冬的黑颈鹤占60%以上,农田草地交错带占1.7%,草地类占9.9%,河谷地类占12.8%,湿地类占2%,其他类占8.8%。农田收割后,残留在地里的谷粒是鹤类最理想的食物,但农田的过度翻耕减少了这些食物的可利用性,造成食物短缺。此外,农药污染作物也会导致鹤类出现中毒甚至死亡的现象。而人类的各种活动,如在迁徙途中或越冬地大面积架设光伏电站、输电线路,随意丢弃包括绑头发的橡皮圈等塑料垃圾,以及大规模饲养藏獒等做法,都给黑颈鹤觅食、迁徙、繁衍等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黑颈鹤的生存繁衍正在受到气候变化、工农业发展、人口增长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保护黑颈鹤以及各种受胁鸟类,需要我们制定更长效的保护计划,启动更系统的生态恢复工程,并通过加大科研力度和公众宣传教育等措施积极应对,使它们尽早脱离各种生存困境。与自然共生,与风雪共舞——在适应全球气候变化、推动生物多样性治理的征程上,愿人鹤和谐共生、永续生态画卷。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友情链接: 农村百事通 |大自然 |天文爱好者 |中国气象科普网
《气象知识》编审委员会|编辑部大事记|版权说明
联系我们|编读往来
制作维护: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京ICP备090744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