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育自“神仙之山”的中华秋沙鸭必然担得起“神鸟”之名。每年4月来临,中华秋沙鸭便从东部沿海地区飞向北方。据考证,它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物种,距今已有1000多万年的进化史,是中国特产的稀有鸟类,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对生存环境的要求非常高。长白山地区遍布沟谷,在海拔高度约1000米的地带,阔叶林和针叶林混合而生,其间流淌的溪水纯净无污染,为中华秋沙鸭提供了最好的繁殖栖息地。
山坳之间光影浮动,解冻的溪水从山顶奔流而下,在平缓地带汇聚成河,长白山丰富多样的植物和鱼类为大雁、灰伯劳、鸨等众多鸟类栖息和繁衍提供了优越条件。长白山中与中华秋沙鸭一样珍稀的野生动物还有东北虎、金钱豹、梅花鹿、紫貂、黑鹳、白鹳、金雕、白肩雕等。
初春,黑熊被鸟儿们叽叽喳喳的叫声吵醒,从冬眠的树洞中爬出来寻找食物。作为猛兽,黑熊与人类的相遇多以悲剧收场。久远年代的长白山路途艰险、天气多变、常有毒蛇猛兽出没,历朝历代曾多次探访都无功而返。据记载,1908年7月,清末官员刘建封奉命带队深入长白山地区勘察辽吉两省边界和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三江之源。勘察队出发行至双松岭便与3只黑熊母子相遇。母熊护子心切,扑倒了勘察队一名队员并进行撕咬,刘建封一行不得已开枪打死了母熊。两只黑熊幼崽仓皇逃窜,勘察队只能抬着伤员原路返回驻地。后来刘建峰率队二次进山勘察,历经万难,成为有历史记载的首次登上长白山主峰的中国官方第一人,并拍摄了110多年前长白山天池及天池十六峰的珍贵影像留存至今。
“山林之王”东北虎目前的处境颇为尴尬,它们曾依靠捕捉野猪、马鹿和狍子为生。随着野外生存环境的改变,目前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已经几乎寻不到野生东北虎的踪迹。在长白山虎园(保护、繁育、野化濒危野生东北虎的种群基地)内,东北虎们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但它们犀利的眼神和锋利的獠牙,让人们依然能够感受到那种与生俱来的王者之威。
进入5月,经历了28~35天的辛苦孵化,中华秋沙鸭幼崽们在温暖舒适的树洞里出生了。其后的1~2天,它们就要从树洞里跳出来,然后快速进入水中。离开树洞后,雌鸭会时刻保持警惕,防止幼崽成为其他野兽的食物。苍鹭则更喜欢到湖中觅食后带回巢穴喂食幼崽。它们沿岸边的浅水处边走边啄食,习惯彼此拉开一定距离独自站在浅水中,一动不动地等候过往鱼群,有时站在一个地方等候食物长达数小时之久。红尾伯劳夫妻则分工明确,雏鸟负责喂食,雄鸟负责警戒,一旦出现昆虫或者老鼠等猎物,它们就凶猛地将其抓住然后挂在树刺上杀死,所以也被称为“屠夫鸟”。
与山脚的喧闹不同,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候条件变得严酷,食料的相对贫乏让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急剧减少。在海拔1000~1800米的针叶林带,生长着红松、云冷杉、鱼鳞松、臭松、红皮臭松等,兽类主要有紫貂和松鼠,鸟类有三趾啄木鸟、鸲翁鸟和代菊莺。
海拔1800~2000米山地苔原和森林共生,岳桦、云杉等乔木类和高山杜鹃、笃斯越橘等灌木类植物彼此守护。每年的7—8月,马鹿、狍子、野猪等动物会迁居到此避暑。
海拔2000米以上的火山锥体中上部是高山苔原带景观带。由于气候严酷、土层瘠薄,这里仅有矮小的灌木、地衣和苔藓等,仅有的鸟类和兽类是白腰雨燕和高山鼠兔。
作为欧亚大陆北半部最有特色的自然综合体,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目前已知野生动物1225种,其中有鸟类277种、哺乳动物58种、脊椎动物370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有50余种,可说是容纳了世界上少有物种的基因库。
随着秋季到来,海拔2500米以上的峰顶相比周边地区率先迎来降雪,长白山向动物发出了警报。中华秋沙鸭等候鸟成群结队南迁,黑熊等兽类进入洞穴避寒越冬,“神兽”“神鸟”们的聚会匆匆散场,而长白山这座“神山”也披上了白色面纱,进入漫长的“沉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