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长白山的“原味”记忆
发布时间:2025年01月21日 来源:气象知识 分享: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长白山里的人们总能在大山里找到各种食材,其中最容易找到的也是人们最爱吃的就是山野菜,它们是属于长白山的山野精灵,是留在长白山人舌尖的“原味”记忆。虽说如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足,不用靠着山野菜过活,但是人们对山野菜的热爱并未消退,有些甚至不但出现在日常餐桌,还在请客的宴席上唱了主角,而且身价不菲。

长白山最常见的山野菜有40多种,既有猴腿儿、蕨菜、薇菜、刺嫩芽、刺五加等名贵山野菜,也有像山芹菜、婆婆丁、荠菜、小根蒜、山韭菜、柳蒿芽等百姓常见的山野菜。最让人头痛的恐怕还是记住它们的名字并加以识别,因为种类繁多,能认识几种已属不易。

每年的4月下旬到5月下旬,是长白山中山野菜生长的旺季。在这个短暂的季节,任何一条通往山里的羊肠小道上,都可能遇见提篮背筐采摘山野菜的人们——有常年生活在大山里的村民,也有平时在钢筋水泥丛林中奔波生活的城里人。为了品尝新鲜的山间滋味,人们走进大山的怀抱,寻觅大自然的馈赠。

春天,长白山最先长出来的是柳蒿芽。柳蒿芽耐寒抗热,大多生长在小河边或潮湿的山坡上,是人们普遍喜爱食用的一种富有营养的风味野菜。柳蒿芽表皮光滑明净,翠绿水灵鲜嫩的柳蒿芽味美可口、清爽宜人,民间常用于降血压、降血脂的食疗,是一种药食兼用的野菜。但是到了端午节前后,它的茎开始木质化,也就过了采集期。

在长白山,最多也最容易找到的山野菜应该是猴腿儿了。猴腿儿学名“蹄盖蕨菜”,俗名“绿茎菜”,一般生长在针阔混交林或灌木丛中及沟边、河岸的草地上,分绿色和紫色两个品种。长白山区最常见到的是紫色猴腿儿。猴腿儿味道鲜美而独特,含有各种营养素,是著名的药用山野菜之一,具有清热解毒、润肺利气、补虚疏络、止血杀虫等功效。

除了山野菜,长白山上还生长着许多菌类植物,最为名贵的就属松茸了。松茸学名“松口蘑”,别名“松蕈”,是松、栎等树木外生的菌根真菌。松茸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及各种活性物质,具有增强免疫力、抗衰老、保护肝脏、促进肠胃功能、抗辐射等功效,被誉为“菌中之王”。每年78月雨过天晴后,山民们就忙着上山采集松茸了。松茸对生长环境要求非常苛刻,只生长在海拔20003000米没有任何污染和人为干预的原始森林中。它的孢子需要借助松树根系的帮助,二者形成共生;它依附的、赖以生存的树木年龄需要在50年以上,菌丝和菌塘才能够完好地形成。与此同时,还要借助栎树和柏树等的营养供给。松茸在破土之前,还要有充分的雨水浇灌,并且破土而出之后需要迅速得到充足的光照才能长出来。松茸的寿命很短,从破土而出起48小时内是松茸吸收营养的关键时期,48小时以后松茸便开始衰老,同时也把营养反哺给大地。所以说,能够长出一株完美的松茸,真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松茸是新陈代谢非常旺盛的野生菌,离开土壤需要低温保存,才能保持原有的香味和质量。山里人知道如何食用松茸最为美味。炭火烤新鲜松茸是只有在大山里才能品尝到的鲜美佳肴。据当地人说,新鲜的松茸一沾水香气就会流失掉,所以采集到新鲜松茸,只需用刀把表面泥土刮净,再把松茸撕成粗条,放在炭火上炙烤,不一会香气扑鼻的松茸就会微微渗出水来。此时立刻翻转开始烤另一面,当再次有水分渗出时,松茸就烤好了,配以佐料入口,唇齿留香。不过这种原生态的吃法在长白山的松茸产区也只有一个多月时间。

长白山的秋季是大批山珍成熟的时节。此时山里菌类植物生长最多的要数榛蘑。榛蘑是迄今为止极少数不能人工培育的食用菌之一,被称作“东北第四宝”。榛蘑呈伞形、淡土黄色,生长后期呈黑褐色,大多生长在枯枝落叶覆盖的腐殖土中,与黄色的树叶颜色相近,如果不仔细看很难被发现。刚刚长出来的榛蘑十分鲜嫩,远远看去像个圆圆的小帽子。它土黄色的时候是采摘的最佳时机,黑褐色时说明已开始变老。一簇簇柔嫩的榛蘑,看上去就养眼,吃起来更是养胃。

当然,长白山的蘑菇并不都长在大地上,也有长在树上的。幸运的话,你还能在高高的树枝上找到圆圆的、白白的小东西,那就是传说中的猴头菇。猴头菇是一种木材腐生菌,一般都在89月生长。这种齿菌科的菌类菌伞表面长13厘米、毛茸状肉刺。新鲜的时候是白色的,晒干后呈浅黄或浅褐色。猴头菇肉嫩味香,鲜美可口,有“素中荤”之称。猴头菇又叫“对子菇”,在深山里一般都成双成对地生长。

随着冬雪的飘落,漫长的冬季让植物、动物再次进入了休整期,皑皑的白雪是它们在凛冽寒风中的绝佳保温仓。等到春天,这些被长白山孕育的天然美味会再次萌发,出现在追寻者的眼中、盘中。四季轮回,岁月流转,这些令人回味的山间“原味”记忆也始终留在我的唇齿间、心底里。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友情链接: 农村百事通 |大自然 |天文爱好者 |中国气象科普网
《气象知识》编审委员会|编辑部大事记|版权说明
联系我们|编读往来
制作维护: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京ICP备090744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