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知识网站

首页>历史期刊>2024年>2024年第3期>文章

“塞北明珠”康平卧龙湖

​有这样一座小县城,它静静地坐落在辽北大地上,向北望去能够看到浩瀚无垠的沙漠,向东望去能够看到滚滚而来的波涛,回望自身还有宛若明镜的湖水。大漠孤烟的辽阔和碧波荡漾的秀美融合在了这个地方,四季分明的气候令这里每个季节都有着迥异的风格:春有繁花似锦,时而黄沙漫天;夏有绿树成荫,偶有电闪雷鸣;秋有天高云淡,忽逢寒霜早至;冬有冰天雪地,常伴凛冽寒风。

有这样一座小县城,它静静地坐落在辽北大地上,向北望去能够看到浩瀚无垠的沙漠,向东望去能够看到滚滚而来的波涛,回望自身还有宛若明镜的湖水。大漠孤烟的辽阔和碧波荡漾的秀美融合在了这个地方,四季分明的气候令这里每个季节都有着迥异的风格:春有繁花似锦,时而黄沙漫天;夏有绿树成荫,偶有电闪雷鸣;秋有天高云淡,忽逢寒霜早至;冬有冰天雪地,常伴凛冽寒风。这就是位于辽宁省北部的沈阳市康平县。康平取名于“康乐太平”之意,美丽的景色是上天的馈赠,动听的名字是人们的愿景。奔腾不息的辽河给康平带来了勃勃生机,让其成为宜农、宜林、宜牧的“天选之地”。

鹤舞卧龙湖。燕冬亮 摄影

生机盎然的“塞北明珠”

位于康平县城西1000米的卧龙湖,是辽宁省内最大的淡水湖、东北第二大内陆平原淡水湖,素有“沈阳北海”“塞北明珠”“沈阳绿肾”之称。

相传很久以前,康平这个地方山清水秀,鸟兽成群。有一年发生了旱灾,大地干涸,鸟兽哀鸣。王母娘娘心生怜悯,将一颗聚水珍珠抛向人间,落到康平地界。珍珠聚水,倾盆大雨从天而降,形成湖泊,万物复苏。有一条横行霸道的沙龙起了贪念,要潜进湖中盗取珍珠。于是玉皇大帝派青龙下凡保护珍珠,青龙一爪斩断了沙龙。后来青龙化作山川留在湖边,永远守护这片湖水。当地百姓为了纪念青龙,就把这美丽的湖泊称为“卧龙湖”。

其实据考证,卧龙湖形成于6500万年前白垩纪四期,原名“西泡子”,1992年依据神话传说更名为“卧龙湖”,沿用至今。卧龙湖水域面积67千米2,湖中平均水深2.2米,湖区最大蓄水量1.3亿米3。卧龙湖水面宽阔、水层浅、水温高、水质好,适合各种水生动植物的生长,有生物物种817种,湖面和湿地为鸟类栖息提供了优良环境。卧龙湖地处全球九大候鸟迁徙通道之一的“东亚—澳大利西亚”通道之上,每年迁徙季,有大量珍稀鸟类途经此地。经过调查研究和资料收集,在卧龙湖分布的鸟类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种,包括东方白鹳、黑鹳、白头鹤、丹顶鹤、白鹤、虎头海雕、大鸨、白枕鹤、黄嘴白鹭、青头潜鸭、小青脚鹬、黑嘴鸥、黑头白鹮、白尾海雕、黄胸鹀、猎隼、秃鹫、草原雕、金雕;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50种,包括白琵鹭、疣鼻天鹅、苍鹰、白尾鹞、鹊鹞、大鵟、燕隼、红脚隼、灰鹤、白额雁、小杓鹬、花脸鸭等。尤其是康平县实现对卧龙湖水位的科学管理后,水鸟种群和数量逐年增高,单日最高观测记录突破15万只,吸引了大量游客。

卧龙湖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腐殖质堆积较厚,大量生长着蒲草、芦苇、三棱草、菱角、鸡头米、水葫芦、莲藕等70余种植物。根据渔业捕捞调查,结合历史记录,在卧龙湖自然保护区共记录到鱼类36种,全部为硬骨鱼纲,纯淡水鱼类,隶属于4目8科34属;在这些鱼类中,以鲫鱼、麦穗鱼、鲤鱼、草鱼为优势种,在渔民渔获物中占绝大部分,是当地的主要经济鱼类,也是水鸟的主要食物。除植物、鸟类和鱼类外,卧龙湖中还有野生水陆两栖动物8种,水生藻类8门70属154类,浮游动物38种,湖底栖动物28种。

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

奔腾不息的辽河、波光粼粼的卧龙湖、平坦肥沃的土地共同孕育了灿烂的文明。卧龙湖周边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已发现约20处,属于新乐、红山文化系统,说明早在7000年前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青铜时代的遗址有71处,其青铜文化的族属是秽貊族(或称“濊貊族”)。秽貊族在夏商之际广泛分布于南起辽东半岛北至松花江流域中游的广大地区,周灭商后逐渐迁至其他东部地区,并臣属周朝。春秋战国时期,秽貊族从事农业和渔猎业。后来中国古代在此地的边疆政权夫余等,就是在融合秽貊等东北区域民族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辽金时期的遗址153处,其中城址较多,已确认其中2处分别是褀州和荣州。褀州城目前保存有部分城墙和1座辽代古塔,南北长80米,东西宽50米,占地约4000米2。辽塔为砖筑实心八角形13级密檐结构建筑,塔高30余米,基高2.3米,塔身8面有佛龛,佛龛内有砖雕坐佛。这种城塔合一、保存至今的情况也是不多见的。

辽代的统治者有独特的“捺钵”文化。“捺钵”是契丹语的译音,意为“辽帝的行营”。辽帝保持着先人在游牧生活中养成的习惯,居处无常,四时转徙。“捺钵”一词由行宫、行营、行帐的本义被引申来指称帝王的四季渔猎活动,即所谓的“春水秋山,冬夏捺钵”,合称“四时捺钵”。

康平县每年都举办“沈阳卧龙湖大辽文化冬捕节”。卧龙湖的冬捕节以辽河文明为渔猎文化基础,以契丹辽文化为渔猎文化主要体现,完整展现契丹王室春捺钵与冬捕祭祀活动场面,呈现诸多辽代文化元素。同时开展辽代祭湖醒网仪式表演、头鱼拍卖、观看北方传统古法捕鱼、品尝福鱼汤、赶关东年韵大集等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

共同呵护的绿水青山

清水绿岸、鱼翔浅底,这是卧龙湖的日常,不过这份日常之美却来之不易。2001年1月,经沈阳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卧龙湖自然保护区,同年5月,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卧龙湖为省级自然保护区。长久以来,康平县政府将卧龙湖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视为重点工作之一。自2007年起,康平县对卧龙湖实行封湖管理,禁止在保护区内从事一切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行24小时巡逻,对各种非法捕鱼、放水、乱开垦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加大保护力度,防止人和车辆随意进入卧龙湖,减少人为干扰、创造野生动物家园。自2012年起,卧龙湖湿地开始实现每年为期7个月的禁渔管理制度,湖中心完成了湿地围封,建立37处远程无线监控设施,确保了对卧龙湖自然保护区实施全天候、立体化、不间断可视化监控,实现了对鸟类栖息地的动态监控,实现湿地全域的封闭式管理和动态监控。

卧龙湖自然保护区处于半湿润与半干旱气候、森林与草原植被过渡带,属典型农牧交错区,生态区位极为重要,为我国一级生态敏感带,对调节辽北气候、补充地下水、维护该地区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是阻止科尔沁沙地向南扩张的重要屏障。受气候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2015—2020年,卧龙湖区域持续干旱,湖区几近干涸,湿地生态系统受到极大威胁。2019年,康平县及时启动了引辽(辽河)济湖工程,通过38千米的明渠以及两次提水,一次性向湿地补水1200万米3,保证了鸟类栖息地和湿地的生态安全。目前,康平县已建立了长效的补水机制,随时保证湿地用水需求。

通过不懈努力,卧龙湖湿地的鸟类栖息种群类型和数量正在逐年增加,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和国际濒危鸟类的数量持续增加。通过堤坝、闸门等设施对湖区进行科学的水位调控这一创新性举措,解决了蓄水量控制、水生植物生长、栖息地营建3个湿地管理的难题。2022年卧龙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被生态环境部评选为生物多样性优秀案例。

经过多年来对卧龙湖的治理与保护,卧龙湖已经拥有了较大的野生鱼储存量,预计湖中鱼储量超过1000万千克。枯水期卧龙湖湖水含锶量高达1.83毫克/升,为全国少有,因此卧龙湖的鱼被称为“锶鱼”。无污染、含锶量丰富的卧龙湖锶鱼,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是老少皆宜的餐桌佳品,锶鱼更成为康平独有的标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气象保障是气象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沈阳市气象局多次组织开展地空联合人工增雨,助力卧龙湖湿地生态涵养。康平县气象局与康平县卧龙湖生态保护中心合作,共建卧龙湖景区生态气象观测系统,在卧龙湖西南方向观鸟台附近建设生态旅游气象观测站,加强生态保护和旅游服务气象信息资料数据共享,强化生态旅游气象预警服务信息发布,为节假日和重大活动的旅游气象预报做好保障服务。

微风吹过,广阔的卧龙湖湖面波光粼粼,湖畔广场上欢声笑语、歌声不断。回望这座拥有“塞北明珠”的小城康平,既有辽金文化的融合之美、慷慨豪迈的淳朴民风,又有卧龙湖畔的水光潋滟,可在腾龙阁顶极目远眺,亦可在街头享受炸货的咸香可口、铁锅炖鱼的新鲜肥美、烤炉地瓜的软糯香甜……卧龙湖,还有很多美好的东西,等待着人们慢慢发掘。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