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米巨树”背后的气象密码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04日 来源:气象知识 分享:

2022年8月13日,中国巨树科考队发布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波密县的两棵千年巨树照片,即藏南柏木Ⅰ号(活体高度为101.2米,目前为全球第二高树种、亚洲最高树)以及藏南柏木Ⅱ号(活体高度为99.5米)。以古树生长区域枯树年轮推算藏南柏木Ⅰ号年龄约为1500岁。

至关重要的水

树的高度由什么决定?主要因素是水,高处的树叶通过水来维持生命运转,而水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被运至高处的前提就是自身能从环境中汲取足够的水分;再者是气温,气温一低,树木内部分生组织新陈代谢降低,不利生长。若是气温降低到0℃以下,高处树叶会因缺水、缺少养分和低温而衰老脱落。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全球,会发现著名的巨树群落都生长在气温适宜、雨雾充足的区域。例如当今世界第一高树,美国海岸红杉“亥伯龙神”(116.07米)和澳洲塔斯马尼亚岛的杏仁桉,分别位于南、北纬40°左右的温带,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湿润;位于马来西亚热带的百米高树黄娑罗双则生长在赤道上,属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高温多雨。

而此次发现巨树群落的波密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四季分明,夏季温暖潮湿,阳光充足。同时因为地处念青唐古拉山东段和喜马拉雅山东端,是南亚季风暖湿水汽顺势北上的重要通道,山脉挡住了来自印度洋的丰富暖湿气流,给波密带来了丰沛的降水。同时,波密又有高山峡谷这一天然屏障,对巨树生长极为不利的热带风暴也难以影响此地。

树能无限长高吗?答案是不能,原因还是水。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专家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树的极限高度取决于两个条件:树干的机械强度及水分能够被树的蒸腾作用送达的高度。树越高,树干所要承受的压力就越大,克服重力输送水分至顶部的难度越大,叶片身处的环境也越干旱,水分限制了巨树的生长极限。同时,相较普通植被,巨树对于干旱更敏感,受气候变化威胁更大。

镜子、屋子和尺子

千载参天蔽日,容纳自然生灵,纵刻气候变迁,“身兼数职”的藏南柏木Ⅰ号绝不只是徒有身高。

如果说镜子是客观地传达它所看到的一切,让人们可以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审视自己,那么巨树就是森林的“镜子”。

巨树的发现,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刷新高度纪录,对研究一个区域的群落演化以及生态适应更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需要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稳定环境才能形成的巨树,反映了森林的健康程度,它的存在说明森林足够完整、原始。研究并保护巨树,也是研究与保护整片森林。

由于地处偏远,人类活动对波密的生态环境几乎没有影响,此次科考,它为人们呈现的是其几千年不变的地质和生态样貌。

在巨树生长的数百乃至上千年间,其上往往附生或寄生了多种植物,也有很多动物在树上安家,使巨树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生态群落,成为一座“屋子”。在不同高度上,因为气温、水分等微气候环境的不同,其上附生、寄生的植物种类也会产生类似山地的垂直变化。在树上开展跨气候带的研究,可以破解很多未知谜题。

此外,巨树也是记录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尺子”,其身上留下的“刻度”忠实地记录着它的生长经历。

古树名木是一个“信息密码”载体,它承载着所处区域的生物学信息、生态学信息、气候历史变迁信息、人类社会发展信息和文化信息。据西藏自治区气象局气候中心专家介绍,这棵巨树发芽在中国历史时代气候变化的第三温暖期,气候明显转暖,水热组合条件好转,与初唐盛世共滋共荣;及至唐朝末年,气候波动,极端天气现象频繁发生。而后两宋降温、元初升温、明清小冰河期……这些记录在竺可桢1972年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对应的气候变化内容,都在巨树身上留下了印痕。后人根据这些痕迹,就可以反推它经历过的历史环境,并据此推测未来气候的变化趋势。

山中岁月容易过,世上繁华已千年。约1500岁的藏南柏木Ⅰ号依旧披拂烟岚云岫,静静聆听风声回响,眺望寂静的山谷,引观者思绪漫游。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友情链接: 农村百事通 |大自然 |天文爱好者 |中国气象科普网
《气象知识》编审委员会|编辑部大事记|版权说明
联系我们|编读往来
制作维护: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京ICP备090744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