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云端之巅 仰望冰雪盛景 ——阿尼玛卿山冰川区考察记实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04日 来源:气象知识 分享:

2023年4月19日,我们有幸再次来到阿尼玛卿山冰川区开展科学考察。早上08时,我们科考队在青海省果洛州玛沁县城为科考队准备了当日“行军”干粮,09时30分科考队集合完毕,整装待发。10时科考队经大武口西上高速前往阿尼玛卿山,沿途连续穿过几处隧道后,不一会儿,我们便驶离了高速公路,驶入蜿蜒曲折的石子土路,山路颠簸且坑坑洼洼,科考队一路颠簸前行。想来也是,只有走过足够多的小路,经历磨炼,走出荆棘,迎来的那条也许就是平坦大路。科考之路如此,人生之路亦如此。历经艰辛,芬芳自来!

中午13时,科考队抵达阿尼玛卿山科考大本营,在山前河谷草滩休整并补充能量:白饼子配上榨菜,再夹上几片牛肉,可谓是高原野外调查工作的“标配”。利用午饭休整时间,车载微波辐射计观测试验小分队、交通气象综合观测试验小分队抓紧时间同步开展观测试验。短暂休整后,科考队沿高山河谷继续行至4200米左右,沿途河谷水流湍急,河水浑浊且为黑色,高寒灌丛草甸植被得到较好的发育。春季,随着雪域高原气温逐渐回升,高山冰雪逐渐消融汇入河流,河流出现春汛,也极易发生融雪性洪水。一路行进,一路颠簸,远眺阿尼玛卿山冰川离我们越来越近。

16时30分,大部队行进至4400米,周围土壤瘠薄,砾石裸露,高寒垫状植被偶有分布,形成了独特的高山流石坡,可以断定科考队已到达典型高寒荒漠带。此时,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带上部的积雪冰川带近在咫尺,唯格勒当雄冰川、哈龙冰川和耶和龙冰川清楚可见!远远望去,起伏连绵,上下万丈。在4400米的冰川脚下,科考队“掌舵人”徐祥德院士深情地凝望雪山。保护好雪域高原的生灵草木和万水千山,是这位“80后”总指挥的坚定信仰。在此,科考队实地考察冰川区周边环境,根据考察地环境特征进一步细化了次日即将计划实施的阿尼玛卿冰川人工“增雪补冰”双机作业探测预试验。

2021年8月1日,科考队在开展三江源区水汽输送通道野外综合考察工作时曾经考察了阿尼玛卿山。正是因为“守护冰川”的这份责任和时代感召,2023年我们这支科考队再次相约云端之巅,希望通过发挥气象人的专业所长,为保护大河之源的冰天雪地“添砖加瓦”。2021年的科考队一行考察了阿尼玛卿山冰川区东北侧,2023年我们考察了冰川区的西南侧。阿尼玛卿山作为黄河源区最大的雪山,山脉之巅岩石裸露、白雪覆顶,高山冰川重峦叠嶂,河川溪流错综复杂,地形地貌奇特多样。阿尼玛卿山冰川区的考察增加了科考队对黄河源头汇水区水资源现状的感性认识,为后续三江源区域水储量时空变化规律研究发挥“探头”作用。

助力“中华水塔”生态保护,我们一直在路上。2021年阿尼玛卿山冰川区考察之后,科学家们开展黄河源区生态资产评估技术研发,识别黄河源区产流区和水源涵养区,增加了对黄河源区冰川水资源供给服务功能的认知。2023年此行,科考队再一次踏足“世界的一方净土”阿尼玛卿山,沿途考察,启示良多,引人深思。摸清阿尼玛卿山冰川区水资源资产“档案台账”,探寻生态安全屏障区生态保育“科技引擎”,面对雪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清单”——科学考察是揭示黄河源区水生态产品价值的“前哨”。作为青年一代高原气象人,我们将顺应时代要求,服务于高原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将小我融入大时代潮流,做好新时代“弄潮儿”,为保护冰川雪山,呵护高原生态,守护“中华水塔”贡献科技力量。翻越高山大川,穿越深水陡坡,愿我们未来继续相约云端之巅,仰望这“大河之源”的冰雪盛景!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友情链接: 农村百事通 |大自然 |天文爱好者 |中国气象科普网
《气象知识》编审委员会|编辑部大事记|版权说明
联系我们|编读往来
制作维护: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京ICP备090744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