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为何飞不过衡阳
“雁起青天,数行书似旧藏处”,雁群翱翔直上青天,把文字铺排在天空,那一行行字迹仿佛就是当年深藏名山的锦绣诗篇,这是宋代布衣词人吴文英关于雁阵飞渡的遐想。“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深秋时节,宋代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统帅军队驻守在祖国的西北边陲,记录下边塞秋天与南方殊异的风光,看到避寒的大雁兼程飞往南方,没有一点停留的意思。“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金代大词人元好问在其《雁丘词》 中曾描述痴情的双雁竟比人间的痴情儿女更加痴情。千百年来,大雁以其俊逸的外形、灵性的表现一直受到诗人的青睐,成为诗人“赋、比、兴”的对象。细检古今诗坛词苑,描写大雁的辞章诗赋,俯拾即是。
大雁又称鸿、野鹅,是大型候鸟,属于鸟纲鸭科,是雁亚科各种类的统称。我国境内常见的大雁包括鸿雁、灰雁、豆雁、白额雁等品种。《吕氏春秋》有“孟春之月鸿雁北,孟秋之月鸿雁来”的记载。大雁每年秋分后从北方长途迁徙飞往南方,第二年的春分后再从南方飞返遥远的北方老家。每当深秋来临,气温降到10℃以下,北风萧瑟,秋草枯黄,水中生物深潜水底,寒冷的气候就不再适合大雁生息了。在雪花还未飘落的时候,栖居在东北、内蒙古和西伯利亚的大雁便会成群结队飞往气候温和的中国南方。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在北方萧索的秋色里眺望长空,总会看到告别北方荒凉草原的雁阵,排成“人字”队形或“一字”队形在湛蓝的天宇间向南方奋力翱翔的身影,耳畔凄厉的雁声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在遥远的天边。
在诗人的笔下,每当写到大雁,往往就会联想到苍茫楚天的辽阔、联想到湖南衡阳的雁群。这是因为,飞往南方避寒的大雁由东北或经由内蒙古飞越黄河流域,到达并落脚长江流域的洞庭湖畔,此地恰在衡山的北麓。
洞庭湖处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跨岳阳、汨罗、湘阴、望城、益阳、沅江、汉寿、常德、津市、安乡和南县等县市。“洞庭湖”之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湖中洞庭山而得名。衡山是五岳中的南岳,战国时代《甘石星经》中有关于衡山的记载,因其位于星座二十八宿的轸星之翼,“变应玑衡”“铨德钧物”,犹如衡器,可称天地,故名衡山。衡阳位于衡山之南,“山南水北为阳”,所以得名衡阳。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北宋政治家王安石诗云:“万里衡阳雁,寻常到此回。”衡阳有回雁峰,回雁峰排名在八百里南岳七十二峰之首。山峰恰似一只昂首展足、振翅欲飞的鸿雁。传说北来的大雁飞到衡阳后就不再向南飞了,大多在回雁峰以北度过整个冬天,待到来年春暖花开时节再回归北方故乡。“雁峰烟雨”为“潇湘八景”之一,古城衡阳因此有“雁城”之雅号。
“青天七十二芙蓉,回雁南来第一峰”,回雁峰并没有想象中的高耸峻拔,但名气却极大,这里是著名的“雁文化”旅游景区。当人们游历到古诗词中出现频率颇高的回雁峰下,不由得好奇心顿时生发:为什么南来越冬的大雁到此落脚,而不继续向南方寻找避寒栖息地呢?
大雁是禽中灵长,敏锐机警,充满灵性,自古被人们称誉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俱全”的灵物。大自然中有无数奇妙的存在,每一个奇妙的存在都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大雁随季节的变化有规律地迁徙,南迁不过衡阳只是遵循着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律。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这些可爱的精灵每年南迁北飞,形成了基本固定的繁殖地、迁徙路线和栖息地。
一切结果的生成,都有其内在和外在的原因。大雁把越冬栖息地选择在衡山以北长江流域的洞庭湖地区,应该是与当地的气候条件、地理形态和自身的飞行体力等综合原因相互关联的。
洞庭湖区冬季温润的气候条件是大雁对越冬栖息地的首要选择。因此,南来越冬的大雁绝大多数会停留在衡阳以北的洞庭湖一带躲避北方风雪严寒的冬天。洞庭湖区位于长江的中游,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特点是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每年9月底前后进入秋季,经过一个月左右的秋高气爽,再经过一个月左右的秋雨缠绵,才能进入气候学意义上的冬季。气候学以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下作为冬季的开始,0℃以下作为进入严寒期的标志。洞庭湖一带常年处于0℃等温线以南,8℃等温线以北。以此说来,此地大多数年份是没有严寒期的。相比冬季气温动辄-30℃左右寒冷的东北甚至更加寒冷的西伯利亚地区,这里温润适宜的气候条件对于飞越重重关山而来的大雁来说,真是再难寻找的温暖不过的温柔之乡了。
仅有温暖的气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比较丰富的食物资源来满足大雁的过冬需求。衡山北麓的地形多为低平的地势,洞庭湖区在衡阳以北、长江以南,这里是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洞庭湖古称云梦泽,介于衡山与长江之间,方圆八百里,烟波浩渺。登上岳阳楼或者读过宋代名相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的朋友,自然会感受到或领略到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恢宏气度。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一湖横跨湖南、湖北两省,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酆四水。沿湖港汊纵横交错,岸边水田星罗棋布。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在其诗作《望洞庭》中如是描摹:“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湖面如白银盘一样,君山岛仿佛一只灵动的青螺。洞庭湖湖外有湖,湖中有山,辽远宏阔的湖面上除了著名的君山岛,还散落着许许多多美丽的山岛。湖岸茫茫的沼泽苇海和湖中那些美丽的山岛便是大雁最好的栖息场所。洞庭湖的水产资源极其丰饶,湖中盛产螺蛳、河蚌、黄鳝、洞庭蟹、财鱼等珍贵湖鲜,有取之不尽的鱼虾资源。湖岸水草丰茂,昆虫类、果实类食物应有尽有。南来越冬的大雁在此可以攫取到丰富的食物。大雁是杂食性水禽,最喜欢水边沼泽,有螺、虾、水草、果实用来果腹充饥自是称心如意。这种得天独厚的食物环境对南来的大雁自然是最好不过。
衡山山脉山体宏伟,起于回雁峰头,止于岳麓山尾,绵延将近百里。衡山七十二峰矗立云天,峰峦叠嶂,实为南天的一道雄伟屏障。南飞的大雁从遥远的北方迢递飞来,经过长途飞行,到达衡山北麓的时候,已经飞越了数千千米之遥,飞行时间和体力消耗均已经达到了极限。面对前方高耸的山峦,大雁疲惫的翅膀变得越来越沉重。况且岭南地方水面极少,寻找食物的条件远远不及衡山以北地区优越。前有高山阻隔,此地宜室宜家。“好吧,就在这里吧!”于是,大雁收敛了南翔的翅膀,落脚在这片水草丰茂的地方。
“渺渺征鸿,楚天千里碧”,著名的古琵琶曲《平沙落雁》演绎的就是大雁飞落洞庭湖畔的情景:“秋高气爽,风静沙平,运程万里,鸿雁来宾。”“其欲落也,回环顾盼;其将落也,息声斜掠;其既落也,此呼彼应”。琵琶声里,水银初泻地,金珠落玉盘。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平沙落雁》又何尝不是一幅律动的水墨丹青。
诚然,在岭南地区也曾有零星大雁行迹的记载。但据科研人员考察证实,这只是个例,不是普遍的现象。“天远雁声稀”,衡阳以南雁声甚少,确是古往今来记载颇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