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黄河万里沙
黄河流域,是指黄河水系从源头到入海所影响的地理生态区域。从源头青海到入海口山东,5464千米的黄河流经9个省(自治区),先后有13条主要支流汇入。流域内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孕育了大漠戈壁、冰川雪峰、森林草原、河湖湿地等独特的气候景观和壮丽的自然奇观。黄河流域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拥有三江源、祁连山等多个国家公园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五大沙漠沙地。这里既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重要的生态廊道。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它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域,黄淮海平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是农产品主产区,粮食和肉类产量占全国1/3左右。黄河流域也被称为“能源流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原材料和基础工业基地,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其中煤炭储量占全国一半以上。
黄河宁,天下平。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年均输沙量约16亿吨,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河床淤积抬高,下游多为地上悬河。正因如此,黄河曾以善淤、善决、善徙而闻名。历史上,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水旱灾害频发,曾给沿岸百姓带来深重灾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治理开发黄河极为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发展情况。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自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正式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黄河流域气候背景
黄河流域位于我国中北部,属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地域广阔,距海洋远近不同及地形影响,流域降水量不仅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较大,而且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7—8月是黄河流域降水量最集中的月份,汛期常见的高影响天气有大范围暴雨、持续性强降水、极端短时强降水、对流性大风(飑线、龙卷)等。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黄河流域气温偏高、降水增多,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广发、频发、强发、并发。1961年以来,黄河流域平均气温呈显著升高趋势,2022年平均气温为10.5℃,较历史平均值偏高0.7℃。1961年以来,黄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为466.1毫米,近10年,黄河流域降水强度明显增强,暴雨日数明显增多。2021年,黄河流域平均降水强度和暴雨日数均突破历史极值,平均年降水量达到647.7毫米,较常年值偏多37%;2022年,
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477.2毫米,接近常年略偏多1%。但时空分布极为不均,2022年黄河上游平均降水量335.3毫米,中游537.7毫米,下游702.6毫米,1月、7—8月及10—11月降水量偏多,其中1月、7月和10月分别偏多98%、42%和41%;其余各月降水量偏少,其中9月和12月均偏少六成以上,造成上游甘肃、内蒙古和中游山西和河南出现大范围阶段性干旱。2022年,黄河流域平均降水日数为76.1天,较常年偏少7.7天,为近9年最少,但暴雨站日数较常年偏多,为1961年以来第三多。7—8月,黄河流域发生7次大范围降水过程,比常年同期偏多32%,14个国家站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
近年来,黄河流域治理成效显著,黄河防汛抗旱能力明显加强,但黄河水少沙多的水情没有变,黄河下游河道高悬、滩宽人多,洪水泥沙共存的河情没有变。加之近年来极端暴雨天气频发、多发、重发,洪水风险仍是流域最大威胁,黄河防汛抗旱形势依然严峻。
黄河流域气象服务
流域气象保障服务历来为气象部门高度关注。2021年9月中国气象局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气象保障工作方案(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逐步解决制约黄河流域气象保障服务的关键难题,形成多部门信息共享、协同创新、集约高效、保障有力的气象服务新格局。那么,围绕黄河流域防汛,气象部门做了哪些工作呢?
黄河流域气象中心把握业务能力提升和机制建设这两个核心环节,持续发力,聚力推进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加强协同联动能力机制建设,与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生态环境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形成了五大工作机制,流域水文、气象合作实现常态化,融入黄河防总指挥工作体系。流域气象中心纳入防汛指挥调度专班和应急处置指导组。
气象部门开展从全流域到重点区域、重点水库的气象服务,实现从黄河凌汛期、调水调沙期、主汛期到秋汛期的气象服务全覆盖。在提高流域精密监测能力方面,流域各省(自治区)围绕气象预报、预警、监测、服务需求,补盲区,加密重点和易灾区观测网,完善梯度观测系统,开展天气雷达协同组网观测,建立流域立体化监测网,进一步优化观测站网布局;强化卫星遥感监测评估应用能力,建成农田生态气象遥感应用系统,开展农情、洪涝水体等监测,开展黄河秋汛期间河道水域面积变化监测。在提高流域精准预报能力方面,气象部门不断加强流域强对流天气监测预报预警,开展流域小时降水预报订正,应用研发0~12小时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最优预报产品,建设黄河流域气象服务综合业务平台,完善流域多源数据监测分析,实现分区域、分子流域的面雨量监测预报产品共享,提升中小河流洪水气象风险预报支撑能力。在提高流域精细服务能力方面,流域各省科学开发空中云水资源,建成祁连山、六盘山、商丘等人工增雨(雪)试验基地,实施常态化生态修复型人工增雨(雪)作业,开展黄河流域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研发中小河流洪水气象预警模型和风险预警产品。在促进气候资源开发方面,由于黄河流域气候类型多样、气候资源丰富,从雪域高原到广袤平原,从干旱内陆到湿润海洋,独特的气候禀赋是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优势,流域九省(自治区)联合举办黄河流域气候经济创新发展大会,成立黄河流域气候经济创新发展联盟,共同挖掘流域自然生态气候资源。流域气象部门助力创建“中国天然氧吧”“避暑旅游目的地”“特色气候小镇”等,推动气候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互促进,实现了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与民生改善相统一,助力打造了青海乐都大樱桃、甘肃兰州百合、宁夏中卫枸杞、内蒙古天山绿豆、山西水涧村小米、陕西大荔冬枣、山东章丘大葱,还有河南灵宝苹果、柘城三樱椒等一系列经济附加值高、驰名中外的气候好产品,助力了脱贫攻坚,促进了农民增收。此外,近年来,聚焦黄河流域气象保障能力提升工作、流域防洪减灾、水资源供给与保障水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气象服务持续优化,趋利避害并重,成效凸显。
保护黄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更好保障流域生态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气象工作者将持之以恒,为守护华夏文明的“母亲河”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