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淮河流域孕育了灿烂文化,两岸诞生无数瑰丽景观和一座座文化地标。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众多思想家在这片土地上播撒智慧,郑州、开封、曲阜、亳州、扬州、淮安等10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这片流域中讲述传奇。这里还是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上演过淝水之战的经典逆袭,也见证过淮海战役中人民战争的胜利。
淮河的“苦恼”
淮河逶迤千里,流域内人口密集、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以及中原经济区的覆盖区域,也是大运河文化带主要集聚地区,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举足轻重。但是淮河也有它的“苦恼”,即入海口的问题。12世纪以前,淮河独流入海,尾闾通畅;12世纪后,黄河长期夺淮,彻底改变了流域水系形态和地形地貌,淮河也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天然入海通道,从而导致中下游河道淤塞,水患不断。千百年来,大大小小数百条支流水系汇入,造就了覆盖宽广的淮河流域,对于农业而言,这里光热充足、雨水丰沛、沃土千里,但“无处入海”的尴尬又导致每年汛期随着干、支流洪水相遇,淮河沿线极易处于长期高水位状态。同时,淮河流域总落差达200米,尤其是上、中游落差较大,形成进水快、排水慢,易“憋水”的局面,导致水患灾害频繁,曾经被视为“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也因此,淮河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
早在1951年,毛泽东主席就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2018年,国家正式出台《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明确淮河生态经济带的战略定位: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带、特色产业创新发展带、新型城镇化示范带、中东部合作发展先行区……淮河两岸走向了生态之路、富民之路。
淮河流域气候背景
淮河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北部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南部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总体来看,淮河流域气候特点有利于农业、渔业生产,有着较好气候禀赋。但因处于南北过渡之地,流域内天气系统也较复杂多变。淮河流域的降水量年际变化大,但年内分布极不均匀,汛期(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50%~75%。让人记忆犹新的是2020年梅雨季“超长待机”,流域水患警报多次拉响,7月20日08时32分,淮河流域王家坝闸时隔13年后再度开闸泄洪,蒙洼蓄洪区启用蓄洪。总之,在淮河流域,汛期高影响天气呈现多发重发的趋势。
淮河流域气象服务
淮河流域是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沿淮两岸人民尽得淮河滋养,有“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佳话。守护淮河流域,守护绿水青山,气象部门以此为己任,扎实推进各项服务工作,使淮河流域气象监测、预报、服务能力得到大幅提高,淮河流域气象中心从防洪抗旱的“避害”,向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粮食连丰增产、科学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的“趋利”流域气象服务延伸。
2021年11月,中国气象局印发《淮河流域气象保障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3年)》,对推进淮河流域气象保障能力建设作出重要部署。围绕淮河流域防汛,流域四省携手完善观测站网布局,开展淮河流域自动气象站升级改造,提升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精细化能力:江苏省启动地基遥感垂直观测和X波段天气雷达建设以及多源数据反演项目,开展智能协同观测试验;河南省填补观测盲区、加密重点和易灾区观测网建设,推进伏牛山、太行山梯度观测系统建设,增设4部X波段雷达;山东省启动聊城新一代双偏振天气雷达和枣庄X波段天气雷达建设,优化完善沿淮区域观测站网;安徽省建设98套自动气象站,启动王家坝、凤阳等5部X波段天气雷达建设。此外,淮河流域四省还建成海量数据存储管理系统,实现中小河流气象服务数据汇聚,实现气象数据统一存储管理,提升卫星遥感监测能力。以无缝隙智能网格降水预报为基础,淮河流域气象中心结合流域气候特征和地形特点研发定量降水主客观融合技术和降尺度技术,完善流域内中小河流精细化、气象要素网格预报业务,开展流域19个子单元等重点中小河流面雨量业务。
淮河流域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以占全国13%的耕地生产了23%的粮食。
近年来,淮河流域四省气象部门与农业农村部门建立农作物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联合制作发布机制,实现淮河流域全天候洪涝灾害和土壤水分的滚动监测,提供农作物种植面积、长势和病虫害实时监测,有效提升粮食安全气象保障服务精细化水平。
同时,面对流域生态建设需求,淮河流域四省强化湖泊及支流沿线生态监测网建设,充分利用气象卫星、高分卫星碳通量观测系统等手段,助力淮河流域生态保护。为应对气候变化,淮河流域气象中心统一部署、科学评估流域内山地区域的水资源及水源涵养状况,构建基于“暴露度—敏感度—恢复力”的城市脆弱性评估框架及评价指标,开展气候宜居城市评估指标研制,为保护流域气候生态环境、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提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