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
长江的干流自西而东横贯我国中部,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区、市),数百条支流延伸至贵州、甘肃、陕西、河南、广西、广东、浙江、福建8个省(区)的部分地区,总计19个省级行政区,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千米,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5,滋养近5亿人口。
长江是中国水量最丰富的河流之一,水资源总量逾9000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河流径流总量的36%,为黄河的20倍。长江拥有发达的水系,大小支流数以千计,其中雅砻江、岷江、嘉陵江和汉江4条支流的流域面积均超过10万千米2。长江流域湖泊众多,我国五大淡水湖中的4个——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均在长江流域。这些湖泊既是灌溉水源,又是排涝、调蓄洪水的天然水库。
长江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多个大型水库坐落其上,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三峡水库。由于长江洪涝灾害严重,防洪是它更为重要的任务。
长江流域幅员辽阔,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拥有昆明、贵阳、成都、重庆、南京、苏州、扬州等历史文化名城,以及峨眉山、九寨沟、张家界、武当山、黄山、庐山等风景名胜区。
长江干线是全球内河运输最繁忙的“黄金水道”,截至2022年,其货运量连续10余年位居内河航运世界第一。依托这条“黄金水道”,长江经济带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从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逆江而上,途经以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等为主体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直抵长江上游的成渝经济区。
长江流域气候背景
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处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暖湿润,年积温高,作物生长期长,十分有利于农业生产。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区、鄱阳湖区、巢湖地区和太湖地区都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长江流域西部是气候高寒的青藏高原,草场辽阔,日照充足,温差较大,适宜于牧草生长,是我国重要的畜牧区。不过,由于长江流域地势西高东低,长江河谷贯穿其中,地势落差大,地貌特征复杂,自古以来也是我国洪涝灾害频发地区。长江流域汛期降水量(近30年平均),除长江上游西北部部分地区在800毫米以下外,流域其他大部地区为800~1300毫米。其中,两湖流域北部及长江中下游沿江附近地区汛期降水量可达1300毫米以上。
梅雨,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天气气候,主要出现在6月上旬到7月中旬。这是由于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气流与中高纬冷空气在长江中下游相遇、拉锯,导致降水过程频繁出现。虽然在一般情况下梅雨期暴雨的强度比台风等其他系统要小一些,但由于这个时期冷暖空气交汇频繁,暴雨出现的机会较多,历时较长,所以降水总量相当可观,亦会带来一定的危害。譬如,2016年的梅雨,被网友戏称为“暴力梅”:2016年7月1—4日,长江中下游的梅雨降水量强劲,部分地方日降水量超过了300毫米。在这段时间里,一旦天气系统自长江上游发展并形成洪峰,就易与中下游洪水遭遇,进而形成流域性洪涝。历史上长江流域的多次大洪水都与这种天气发展趋势有关。
梅雨期结束后,随着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北抬,长江上游地区降水将明显增强,流域防汛重点发生变化。尤其是8月下旬至10月,长江上游及汉江上中游等地处于我国的华西秋雨区,在有利的环流形势长期维持下,可造成较为明显的秋汛。除了致洪暴雨,突发性短时强降雨、强对流、大风、高温等也是该流域需要关注的汛期高影响天气。
长江流域气象服务
流域气象保障服务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国家安全,是气象部门一直以来的工作重点之一。2021年,中国气象局专题研究长江流域气象保障工作,强调加快提升长江经济带气象保障能力。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那么,围绕长江流域防汛,气象部门做了哪些工作呢?
2021年,各流域气象中心实现实体化运行管理,长江流域气象中心协调运行机制更加完善,为数据信息共享、流域联防联动及科研攻关联合开展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机制建设方面,长江流域气象中心与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以及长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国家气象中心、三峡梯级调度中心、湖北省应急管理厅等建立了多部门、多省份会商联动机制。逢重大过程,相关部门会启动会商、加强联动。同时,各方还建立了长江流域气象服务河长制、湖长制及联防联动工作机制,强化长江干支流服务协调,形成“上下游、左右岸”联防联动。在长江流域气象监测方面,在长江航道上建成的39个浮标自动气象站、3个船舶自动气象站及20个岸基自动气象站,填补了长江水面气象监测空白。而16部新一代天气雷达、260余个自动气象站及覆盖全干线的闪电定位监测系统,则为长江流域水雨情监测预报预警提供了强大支撑。在业务技术支撑方面,长江流域气象中心研发了长江流域 24小时逐1小时实况面雨量产品,攻克“流域定量降水估测”“流域智能网格预报”等7大关键技术,形成9大类60余种业务产品,助力流域防洪减灾。三峡区间短临网格降水预报产品和流域短中期网格降水预报产品,以及洪水天气自动识别技术,在防汛抗旱、雨洪资源利用等决策服务中成效显著。气象部门建立了面向全航段、重点港口的通航等级监控和监测预报的智能服务系统,研制开发了针对个性化需求的长江气象导航服务。
除了防灾减灾、服务经济发展,近年来随着长江流域气象保障能力提升,围绕水资源供给与保障、长江流域生态修复等气象服务持续优化,为更好守护“大江东去”的滚滚浪涛,气象工作者将不懈努力。
致谢:武汉中心气象台正研级高工田刚对本文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