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等降水量线
我国的等降水量线及其形成
等降水量线是指在地图上由同一时间内降水量一致的点连成的线。等降水量线分为日等降水量线、月等降水量线和年等降水量线,这3条线分别反映的是微观、中观和宏观意义上的相同降水状况。宏观的年等降水量线,就是以年为统计单位绘制的等降水量线。
人类与气候的关系是至为密切的。中华民族福泽深厚,拥有辽阔的陆地疆域和多元的气候区域。在我国广袤的国土上主要分布有3条年等降水量线,它们分别是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季风和地形是形成等降水量线的重要原因。我国大陆的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第一阶梯以高原为主,第二阶梯以高原和盆地为主,第三阶梯以丘陵和平原为主。当温暖的东南季风吹向大陆深处的时候,高大的山脉不断阻挡着暖湿气流,东南季风的威力就变得越来越小,致使等降水量线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逐渐递减。因此,800毫米等降水量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和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不仅与东南海岸线大致平行,而且因为受到地形地势的影响,与大型山脉的走势也是大致平行的,都是东北—西南的走势。除了季风和下垫面的影响,大气环流、洋流等诸多因素对等降水量线的形成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南北分界的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秦岭、淮河一线基本重合。这条线从淮河、秦岭一线画起,画向青藏高原西南边缘。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东、以南地方占国土面积较大,年降水量总体在800毫米以上,丰沛的降水量使得上海、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和重庆、四川等省(区、市)成为湿润气候地区,每年有两到三季农作物收获期,是自古以来闻名天下的鱼米之乡,素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北、以西的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宁夏,以及青海、西藏和东北大部地区,年降水量总体在800毫米以下,为半湿润气候地区,依然是农耕文化比较发达地区。严格说来,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传统上称秦岭、淮河以南为中国南方,称秦岭、淮河以北为中国北方,这是典型的气候学分类结果。秦岭、淮河以南的农作物种植以水稻为主,秦岭、淮河以北的农作物种植则以小麦为主。在森林覆盖上南北方也是有区别的,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生长着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北则为温带季风气候,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区。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也是1月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南的河流是常年不结冰的,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北的河流冬季是结冰的。
一般说来,气候条件对人类性格的形成是有关键性影响的。在温暖湿润的气候里和在半湿润甚至干旱的气候环境中生活的人们,性格是迥然不同的。“千里莺啼绿映红”“半壕春水一城花”,南方人的性格相对更加温润细腻一些,食物的制作更加精致精巧一些,更喜欢吟诗作赋,更喜欢丝竹乐,因此历史上南方产生的文人居多。“铜琶铁板大江东去”“长河落日大漠孤烟”,北方人的性格则更加豪迈奔放一些,食物的制作更加原始粗放一些,更喜欢舞刀弄棒,更喜欢打击乐,因此历史上北方产生的武人居多。
波澜壮阔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一条波澜壮阔的线。它从大兴安岭起,经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直到冈底斯山。仔细看来,蜿蜒万里的古长城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一部分竟是出奇一致的吻合。
当从印度洋和太平洋奔袭而来的湿润季风跋涉过广袤的第三阶梯,到此已经失去了强劲的势头。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就成为我国半湿润气候区和半干旱气候区的分界线,是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也是森林植被和草原植被的分界线,更是农耕文明区和游牧文明区的分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东南的江河奔流入海,400毫米等降水量线西北的河流多为内流河。这条分界线以东、以南是典型的季风区,冬季近地面受高压系统控制,盛行偏北风,气候寒冷干燥。夏季受低压系统控制,盛行偏南风,气候较为湿润。分界线以西、以北则是非季风区,夏季短暂,冬季寒冷而漫长,气候为半干旱状态。
作家高洪雷先生认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在历史上是一条令人寝食难安的线。他在《另一半中国史》这部史学著作中,开篇就对400毫米等降水量线进行了精彩描述:“游牧区的牧民逐水草而迁徙,扬鞭放牧,弯弓狩猎,一天到晚豪迈而惬意。每到农闲季节,农民拿出多余的粮食与布匹,牧民取出多余的牲畜与皮货,双方在规定的地点进行易货贸易,各取所需,互通有无……每当遇到气候干旱、牧草枯萎、牛羊锐减的年份,非季风区饥肠辘辘的牧民,根本没有多余的生活资料向农民换取救命的粮食,只能冒着生命危险偷偷闯入季风区,前去盗窃和劫掠通常有半年积蓄的种田人。零星的袭击渐渐扩大为战争,防守者则企图报复,有时也全面出击以图后发制人。这一根本原因,导致牧民与农民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开始了连亘两千年的血腥战争。”
著有《万历十五年》的美国学者黄仁宇先生将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称为“15英寸等雨线”。这条线的东南是典型的农耕文明地区,400毫米等降水量线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之间则是典型的游牧文明地区。秦汉以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西北一端,匈奴、柔然、突厥、契丹、鲜卑、氐、羌、羯等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曾在此驻牧游猎。围绕这条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各民族间演绎了无数悲欢离合的故事:孟姜女哭长城、苏武牧羊、李广戍边、昭君出塞、文姬归汉……在和亲与相互杀伐的漫长过程中,一些游牧民族向西迁徙到了欧洲平原,一些游牧民族则入主中原建立了政权。草原民族的豪迈英勇与汉民族的温文尔雅在两千年的岁月交融中熔铸凝聚,血脉相通。从某种意义上说,是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促进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融合,从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
玉门关外的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耳熟能详:“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至今读起这首诗,仍有辽远苍郁的气息扑面而来。凉州是甘肃省武威市的古称,是“丝绸之路”西段的要隘,玉门关为汉武帝时设置,新疆的和田玉进入内地要经过的重要关口就是玉门关,唐代的玉门关故址在敦煌西北。这里是唐代西域都护府管辖的地方。凉州和玉门关正是200毫米等降水量线所处的地方。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经河西走廊,到藏北高原一线,是我国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草原地带和荒漠地带、非沙漠区和沙漠区的一条清晰的分界线。
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和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之间是我国东北到西南的一个相当狭长的气候区,分别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等,适合逐水草而居的游牧。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西,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等,在地理地貌上分别是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和新疆沙漠地带。
从第三阶梯到第一阶梯,海拔高度的逐渐攀升,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北、以西的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呈现高山苔原地貌,不适宜耕种和放牧,人类的可生存度极小。我国著名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罗布泊南库姆塔格沙漠、库木库里沙漠都在2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西北。虽然200毫米等降水量线西北也有少数依靠内流河灌溉的绿洲农业地区,但相比于大面积的高山苔原和沙漠,绿洲所占的比例就相对少得多了。
大自然雄伟磅礴的力量往往超越人类的想象,气候环境创造了历史。3条神奇的等降水量线,将我国广阔的大陆划分成了4个典型的气候区,形成了多元化的文明区域:江南水乡渔舟唱晚,中原金秋硕果飘香,旷野苍穹牧马正肥,沙漠驼铃余音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