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太白积雪
盛夏积雪的太白山
史书记载,太白山盛夏积雪,常年不消。《水经注》:“冬夏积雪,望之皓然。”《一统志》:“山极高,上恒积雪,望之皓然。”《三才图绘》:“山巅常有雪不消,盛夏视之犹烂然。”《太白山歌》有“阴崖皑皑积古雪”之句。宋朝何熙志的“六月三峨雪未消”,范成大的“苔痕新曦六月雪”等(古文中的“六月”指农历六月)。
如今,气候变暖,积雪减少,7月的积雪已很少看到,但6月见到积雪的机会还较多。1980—2017年,位于太白山西部中山区的太白气象站观测的高山积雪7月仅有1天,6月共8天;太白山北边的眉县气象站观测的高山积雪7月共16天,6月达到了86天。这是从下向上看到的高山积雪,登上中高山区看到积雪的机会更多。2018年6月2—3日,作者带队对太白山高山积雪进行实地考察,当时在眉县和太白气象站没有观测到高山积雪,而考察人员在山上看到了山峰阴坡的积雪、路边的冻土和大爷海(太白山保存较完整的典型冰斗湖泊)水面的薄冰。沿线的大爷海、文公庙、汤峪1号等几个高山气象站在考察期间都监测到气温低于0℃的时段,说明太白山高山6月仍具备形成积雪的条件。2017年12月至2018年4月在太白山索道站进行的高山积雪加密观测,也说明山上观测到高山积雪的天数多于山下眉县气象站观测到的高山积雪天数。
在遥感卫星图像上,经常看到从鳌山到拔仙台有一沿秦岭主脊呈东西向分布的长约60千米的积雪带,与鳌太大梁高度重合,宛然一条冰雪“鳌太带”。秦岭大范围积雪消融之后,这条冰雪“鳌太带”清晰可见,仍会持续一段时间。
高山积雪来得早去得晚。文献记载太白山仅在农历六月盛暑时始通行人,俗呼“开山”;农历六月以外,雨雪塞路,人迹罕至,俗称“封山”。2016年,作者走访在20世纪70年代末参加太白山科学考察的气象工作者,了解到当时山上有道观,观内道士每年10月1日前后下山,来年“五一”国际劳动节过后上山。1980―2014年太白山西部高山积雪初日平均出现时间是10月6日,终日平均出现日期为5月10日。高山积雪初日和终日多年平均出现日期与20世纪70—80年代道士上山和下山的时间相吻合。
“高”与“寒”成就太白积雪
太白积雪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太白盛夏积雪源于高山的寒冷。
太白山地跨陕西省宝鸡市太白县、眉县和西安市周至县16个乡镇,山域面积2379千米2,最高峰拔仙台海拔3771.2米,为青藏高原以东我国大陆第一高山。山域内秦岭主梁横亘东西,有海拔3000米以上高峰54座。“山下酷暑山岭春,山麓艳秋山顶寒”“太白去天三百尺,山草古雪皓西极”“坚冰连夏处,太白接青天”是古人对太白山“高”“寒”以及积雪常存的生动描述。
千年积雪万年松,直上人间太白峰。太白山山高路险,气候寒冷,积雪封山时间长。太白山3000米以上在2012年之前没有气象站。2012年8月气象部门先后建成海拔3213米的汤峪1号和海拔3378米的文公庙自动气象站,2019年6月建成海拔3730米的太白山拔仙台自动气象站,2021年9月又建成海拔3474米的鳌山气象站。至此,人们对太白山高山的寒冷气候才逐步有了更系统和更深入的了解。
2016年1月24日04时,文公庙自动气象站气温低至-32℃,汤峪1号气象站为-30.3℃;2021年1月17日太白山拔仙台气象站最低气温为-25.9℃。太白山拔仙台气象站2019年6月建站至2021年10月,日平均气温5日滑动平均气温序列无连续5日≥10℃的情况。根据我国气象行业标准《气候季节划分》,判定太白山拔仙台气象站2019—2021年只有冬季。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连续3年只有冬季,说明以前的气候更加寒冷。进一步深入研究发现,太白山拔仙台存在小范围常冬区。早在1992年,西北大学陈明荣教授就通过推算研究,将太白山3400米以上划分为亚寒区。由此可见太白山高山气候的寒冷和鳌太“冰雪带”长久深厚存在的缘由。
地球上非常寒冷的地方,常常不是纬度很高就是海拔很高。例如,南极和北极的寒冷是由其所处的纬度决定的,珠穆朗玛峰的寒冷主要是地形成就的。太白山高山气候寒冷与其所处纬度有关,更与地形有关。太白山的寒冷以及由此形成的太白积雪,主要是因其为我国青藏高原以东第一高山的高度所赐。
积雪调剂水源供给
太白积雪是重要的水资源。太白山山体大,海拔高,积雪资源丰富。每年天气转冷,积雪从高山开始逐渐积累,变得深厚;天气转暖,积雪再由下向上逐渐融化。积雪年复一年,调节着太白山及其周边的水源供给。太白山高山积雪深、时间长、水质好,有着和高山冰川类似的“固体水库”的功能,对太白山水资源调剂有重要作用。一年中寒冷的时期,动物冬眠或活动减少,植物需水量少,高山积雪不断累积;天气转暖,动植物迅速生长,繁衍新生命,需水量增加,高山积雪融化,补充了水源,给动植物提供了充足的优质用水。
太白山大爷海南侧的山崖上,有一“水晶洞”,是大爷海来水的源头。水晶洞海拔3600米左右,处于山体的阴坡,常年没有阳光照射,洞内常年有冰。水晶洞的上面是太白山最高峰拔仙台,拔仙台山顶地势平坦,有岩石缝隙和地下暗河与水晶洞连通,洞内有地下暗河与大爷海相通。一年中最为寒冷的11月至次年4月,太白山3300米以上高山和水晶洞、大爷海水面全部被冰雪覆盖,水存储于冰雪之中。温暖时段,水晶洞上方山体上的雪融水通过庞大的岩缝空隙和地下暗河汇集到水晶洞,冻结为冰或通过地下暗河汇入大爷海,由北侧出水口流向山下。冰雪冻融调剂着大爷海的来水,使大爷海水面保持稳定,永不干涸。科学考察表明太白山高山石海、石河下面也有地下暗河与二爷海、三爷海相通。稳定的水源为太白山多种多样的生物生存提供了可靠的水分保障。
冰雪康养方兴未艾
《气候资源评价 山岳旅游度假》气象行业标准规定,气象景观种类丰富的山岳年均积雪日数大于40天,该项资源评价等级为高。太白气象站观测到的高山积雪日数年均超过160天,积雪资源十分丰富。太白山鳌山滑雪场雪道海拔高度2595米,雪道落差810米,自然降雪较多,雪季从11月至次年3月初,约4个月时间。
太白山脚下的眉县汤峪镇自古便是有名的温泉疗养胜地。冬季到太白山登山赏雪、滑雪、泡温泉越来越有吸引力。酷暑时节,到处于太白山中山区天然氧吧的太白县城避暑,过小城慢生活,探寻“六月雪”也不失为一种时尚。
气候变暖 积雪减少
1962—2014年太白山西部中山区积雪初日推迟、终日提前,初终间日数减少,积雪日数显著减少,积雪深度呈现波动变浅的趋势。1980—2014年西部中高山区积雪日数同样呈现波动减少趋势,西部中山区和中高山区年积雪日数分别以每10年3.2 天和8.9天的速度减少。卫星遥感监测结果显示,太白山山域积雪面积呈现波动减少趋势,雪线呈升高趋势。1962—2014年西部中山区气温升高,降水减少,气温变化和积雪日数等积雪要素变化明显相关,气温升高是太白山积雪减少的主要原因。
太白山近60年气温呈显著升高趋势,拔仙台山顶常冬区气候季节指标逐步逼近无夏区。有关研究认为未来10~20年秦岭气温呈上升趋势,拔仙台常冬区很可能转变为无夏区,可能导致常冬区消失。
太白山是西安和宝鸡等关中城市生活和农业用水的重要水源地。气候变暖、积雪减少,将削弱太白积雪消融对区域内水源涵养和湖泊、河流来水的调节作用,导致湖泊和河流水位变化加剧。难以想象,如果有一天气候变暖导致水晶洞内不再常年有冰,大爷海等高山湖泊因缺水枯竭,对周边生物和整个生态系统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太白山亚寒带和常冬区多处于秦岭无人区和生态保护的优先区域,在秦岭生态环境、气候资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气候变化与应对研究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范围不大,脆弱性强。气候变暖,积雪减少,亚寒带和常冬区消失会对部分适合在寒冷气候条件下生活的生物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使其面临灭绝的危险境地,也影响太白山气候生态和生物资源的多样性。气候变暖和积雪减少还将影响太白山高山积雪景观,影响滑雪等冰雪产业的运营成本和未来发展,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当然,气温升高,高山积雪封山时间缩短也会带来一些好处。例如生物活动范围增大,生长上限升高,生长时间延长,旅游景点开放时间延长等。
采取措施 积极应对
太白山不是秦岭最高峰,却毫无争议地成为秦岭主峰,因为无论从地质、地貌、气候、生态,还是从历史、人文的角度,太白山都有着非常高的地位和影响。减缓气候变暖和积雪减少,保护好太白山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任重道远。
首先,依托太白山积雪带来的优质水源和独特气候条件,做大做强有机果业、生态蔬菜、罐装山泉水、避暑康养、生态旅游和科研考察等相关产业,大力发展地方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稳步提高,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减缓气候变化提供良好的大环境。
其次,不断完善太白山气候监测网,持续开展太白山气候变化和影响研究,及时发布监测评估结果,为防灾减灾、制定区域应对气候变化措施和政策、合理开发气候资源,提供丰富的科学数据、服务产品和决策建议。加强各部门协作,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暖。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总量至少能养活2亿人;一年纸箱包裹用掉的瓦楞纸箱原纸,基本相当于用掉了7200万棵树。加强科普宣传和舆论引导,倡导公众绿色出行、简朴生活,汇聚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减缓气候变暖和积雪减少,保护秦岭生态环境,确保国家生态屏障生态安全,人人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