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 年 12 月 5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科普工作是国家基础建设和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宏大社会工程。从此,科普开始进入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的全面发展阶段,科普内涵更加丰富。2002 年 6 月 29 日,我国、 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方面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 “《科普法》”)颁布实施,发展科普事业成为国家的长期任务,科普工作开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科普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科普工作步入法制轨道。2022 年是《科普法》颁布实施 20 周年, 4—6 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领导率队,全国人大机关、科技部、 中国科协有关人员参加,在全国多个省份开展了《科普法》执法检查工作;9 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对外正式印发了《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继《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后另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后续结合《意见》的印发、 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以及 2021 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 (关于科普工作的条款增加至 9 条内容, 对全社会科普责任、财政资金用途、弘扬科学家精神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对科普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支持要求),将推动《科普法》的修订。在此之前,2021 年 6 月,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 年)》,2022 年 8 月, 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共同编制的《“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作为“十四五”科技创新领域专项规划之一也正式公布。近两年来,这些有关科普内容文件的陆续出台,都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 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论述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气象专家为孩子们认真讲解百叶箱的工作原理
《意见》主体共7部分30条,分为总体要求(指导思想、工作要求和发展目标)、职责分工、具体任务和保障措施四大板块,明确指出科普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的定位,提出了两个阶段性发展目标,明晰了科普工作的框架体系,全面部署了新时代科普工作。
2022 年 4 月,国务院印发了《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 年)》(以 下简称“《纲要》”)。《纲要》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的“行动指南”和“路线图”,也是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说明书”和“任务书”。《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和气象文化基地建设”。气象事业是党领导下的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事关生命安全、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是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护佑人民安全福祉的重要保障, 要充分发挥气象科普在气象趋利避害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先导性作用。在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需要社会各界对气象的进一步认识、理解和支持,通过科普为气象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气象科技创新氛围。 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气象科普事业蓬勃发展,在顶层设计、科普精品创作、科普场馆建设、新技术在科普领域的应用和品牌化发展等方面亮点频出,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超过 80%,在助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和气象现代化建设方面做出了很多成绩。但是对照新时代科普工作的新要求,气象科普工作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对气象科普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提升,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还缺少抓手和平台,气象科普工作的保障措施需要进一步加强, 要推动气象科普“任务”向“工程”“项 目”转化,“软任务”要逐步变成“硬措 施”;二是精准化的气象科普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分人群、精细化、有针对性的气象科普服务和产品相对短缺;三是气象科普工作并未真正融入到气象业务服务体系中,经费难以得到稳定保障,人才队伍的创新活力不够,激励和奖励机制不能完全到位,科技人员参与科普的比例不高,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普产品的数量较少,气象科普基础理论研究支撑不足,科普对科研成果转化的促进作用没有有效发挥。 结合《意见》和《纲要》的学习,综合统筹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提出进一步加强科普工作的 3 点想法。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全国气象科普联席工作会议制度。加强对气象科普工作在国家级的横向统筹和对省以下的纵向指导,在国家级推动建立全国气象科普工作联席会议机制,每年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把联席会议逐步打造成气象科普工作制定政策规划、审议重大问题、提供支撑保障、加强督促检查的权威平台。加强对各地气象科普业务工作的指导,逐步实现省以下气象局建立科普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区域均衡、全国“一 盘棋”的气象科普工作格局。
二是实施精品工程,打造国家和省两级气象科普作品创作中心。充分发挥国家级气象科普业务单位的示范引领作用, 统筹集约现有气象科普资源,面向高质量发展,建设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普作品创作中心,并结合不同区域气象趋利避 害特点,指导建立省级特色气象科普创作分中心。不断提升气象科普服务能力, 真正实现气象科普业务化,在业务化的进程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 通过人才的成长支持保障气象科普业务的高质量发展。
三是助力科技创新,促进科技资源科普化和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推动气象科技资源科普化,组织在各级各类气象科研项目中合理设置科普工作任务。尤其是那些和国计民生相关性高的重点领域应采取必要措施,保障其及时向公众普及新发现和技术创新成果,发挥好气象科普对于气象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作用,对内引导气象 业务科研人员积极参与科普工作,助力科技创新;对外引导公众形成了解、理解和支持气象科技创新,为气象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