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游牧民族测天经验摭谈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23日 来源:气象知识 分享:

古代西域的游牧民族天为穹庐地当床,依傍水草牧牛羊,他们对无边的草原、 无垠的天空,以及无穷莫测的大自然充满敬畏,臣服膜拜。牲畜历来是游牧民族亲密的伙伴,同时也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一牝马之乳,可饱三人,出则止饮马乳,或宰羊为粮”,牲畜的多寡成了部族盛衰的晴雨表,六畜兴旺则族群盛,六畜耗减则族群衰。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 区,有生活在绿洲盆地的维吾尔族、高原山地的柯尔克孜族以及平原戈壁的蒙古族……先民们赶着牲畜往来于群山草原,通过经年的观察积累,掌握了丰富的天气气候预测知识,以及应对气象灾害的经验。

位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和田地区于田县达里雅博依乡,居住着一支古老的维吾尔族人,他们被称为古西域土著“活标本”。他们生活在沙漠深处,至今仍住着“萨特玛”(一种墙体和屋顶都是用胡杨树枝或红柳条捆扎而成的棚屋),吃着“库麦其”(一种埋进烫沙中烤制的馕饼,是维吾尔族的传统食物之一)。达里雅博依人仍以畜牧业维持生存。 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他们在野外学会了观察星宿和天象,并以此判断天气晴雨,指导游牧生活。

达里雅博依智慧的老牧人,不仅能根据清晨启明星出现的时间和方位判断一天的开始时间,而且能根据夜晚北斗出现的规律辨识出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每年7 月上旬,达里雅博依人从当地观察到北斗星每日凌晨会出现在天空,他们就开始收割芦苇;9 月下旬,北斗星每晚 23 时才出现,05 时之后落下,这个时候, 就要开始剪羊毛了;11 月上旬,北斗星每晚 19 时以后出现在天空,达里雅博依人就知道天气在渐渐变冷,河水也即将结冰。

牧牛 摄影:周煜

达里雅博依人会根据天空云霞出现时间预测未来天气变化:“早晨云发红,晚上生火塘;傍晚云发红,明天出太阳” “清晨出现红光时,焦虑如同家族遭到侵略;傍晚出现红光时,欣喜如同迎接新生命”。这些谚语和“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异曲同工。如果当地夏季某个时间段特别炎 热,达里雅博依人就会预测出未来几天会 有沙尘天气,而冬季某个时间忽然气温升 高,则意味着即将要下大雪。

居住在“万山之州”的柯尔克孜牧人也有自己观云测天的一套方法。柯尔克孜老牧人说,如果天上出现黑蓝色的云朵, 并且从日出到日落(刮东风)移动,那么一定下雨;如果黑蓝色云朵聚集在山顶,则会下阵雨;如果是灰白色的云朵堆满天空,同时刮起与平常风向不同的风(有逆温层),那么大雨会持续很久。当冬天太阳周围出现晕圈,未来会有降雪,并且太阳周围的晕圈大小与降雪量正向相关。当地还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当月亮蒙上了红光,请准备好绳子;当太阳蒙上了红光,请准备好铁锹。”牧民如果看到月晕,预示着即将要刮风,因此要提前准备好绳子,以加固毡房;如果看到日晕,则预示天将下雪,要准备好铁锹以清理积雪。他们把雪灾称为“白灾”,把旱灾称为“黑灾”。 当出现白灾时,首要考虑牲畜吃草的问题。

“寺院的喇嘛听鼓声,草原的牧人看天时” “冬季飞禽忙搭窝,草原一定有厚雪”。西域游牧民族不仅能通过观察天象预测阴晴,而且能根据候鸟迁徙、植物变化等进行气候预测。

柯尔克孜牧民认为,根据每年候鸟迁徙的路线和当时的天气状况,可以预测来年是否风调雨顺。如果山地有降水,候鸟从河流或平原飞过,则来年降水丰沛,水草丰茂、牧畜丰产;如果山地和山上无降水,候鸟从山上飞过,则来年会发生黑灾;如果刮大风、下细雪粒,天气干燥寒冷,候鸟从山顶飞过,那么牧民和牲畜一定会面临很大的寒旱灾害,必须准备充足物资,以应对冬春旱情。聪明的柯尔克孜牧民通过候鸟迁徙路径,判断大气环流和空中水汽情况等,进而进行气候预测。 柯尔克孜牧民还会根据一种牧草的根系颜色来判断一年的草情:立春后,柯尔克孜有威望的族长通常会选派有经验的族人去挖一种叫“合孜勒帕恰”的草。如果草根发绿,则说明今年雨水充足,墒情较好,牧草长势良好;如果草根偏黄,则预示今年要面临旱灾。智慧的高原牧民很早就已经知道,通过观察牧草长势,提前做好应对牧草资源短缺以及影响畜牧生产的防范措施。

“毡帐望风举,穹庐向日开”,在日常生活中处处体现着牧民应对气象灾害的智慧。他们会根据野外鸟雀的巢口方向,选择搭建自己的帐篷。巢口背对哪个方向,则哪个方向的风就比较大。新疆多西北风,牧民通常会把他们的帐篷门口对着东方。帐篷的顶部一般为凸出的半球形,这种造型不仅利于最大限度地减缓狂风袭击,而且不易积雪。

此外,为了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畜牧损失,牧人会在秋、冬季选择多碱地带放牧,增加牧畜的食碱量,以此增强牧畜抗寒力,促进食欲,预防冷冻伤害。

牧民不停迁徙更换草场也是抵御自然灾害的一种办法。新疆巴里坤的一些牧民, 进行“轮青”和“轮岔”牧养牲畜:“…… 四月草青驱马群于郊,名曰‘轮青’。五月以后天渐炎热,则驱入南山以避蚊虫,盖因马驹被蚊虫咬啮后将腾跃不食,每致倒毙也。至秋乃驱之出山,散牧田野间取 禾麦遗穗食之,名曰‘轮岔’。小雪以后,则驱致北沙窝,向阳取暖,以避风雪。”

我们知道,早在东汉时期,人们就已经发现灾害性天气来临之前,大地上的人和物会有所感应:蚂蚁搬家,蚯蚓出洞,琴弦松弛,人体的旧病痼疾复发……而对于游牧民族来说,自然界的走兽鸟虫更敏感于天气和环境变化。现代气象观测表明,风雪天气来临前,大气压、湿度、温度等气象要素会有明显变化,使动物感觉不舒服,因而会产生一些异于寻常的频繁肢体动作。

维吾尔族牧民认为,如果母羊使劲晃耳朵,驴子频繁鸣叫,则预示未来几天会有雨雪降临;如果马群开始整齐地甩尾巴, 则说明要刮大风;如果骆驼不断打喷嚏, 则表明气温要下降。 柯尔克孜牧人认为:如果夏天黑色的大石头会“出油”,雪鸡不停鸣叫,绵羊的羊毛就像吸了水一般身体显得很笨重,有一种当地叫“诀乐江”的红色虫子(蚯蚓) 爬出洞,以上这些现象单独或同时出现,则说明即将要下雨。还有牦牛和羚羊,是 最早感知打雷下雨的动物,它们会早早跑 下山。而红唇鸟则是第一个知道雨停讯息的鸟儿,它发出尖叫声之后,风停雨住, 彩虹也会跟着出现…… 还有一种被柯尔克孜牧人称为“柏尔巴 西”的鸟儿,冬天降雪前,它们会成群栖 落在牧人的羊圈周围。要是“柏尔巴西”不 避人畜,赶也赶不走,大量栖落在帐篷和 羊圈等温暖的地方,则预示未来必有大雪。 西域游牧民族的测天经验具有历史价值,非常宝贵,值得我们深入挖掘、总结和研究。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友情链接: 农村百事通 |大自然 |天文爱好者 |中国气象科普网
《气象知识》编审委员会|编辑部大事记|版权说明
联系我们|编读往来
制作维护: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京ICP备090744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