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知识网站

首页>历史期刊>2022年>2022年第5期>文章

二十四节气在新疆

我国幅员辽阔,南方和北方差异很大,有些时候南方已经很温暖了,北方还在降雪,南北方对二十四节气的应用也不同。本文是针对新疆的天气气候和物候而写的。

“二十四节气”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源头,与农耕生活和自然节律息息相关。它是我国传统农业社会以季节循环规律、气象、物候、天文等自然现象为标识,划分农耕周期、安排农事劳作的时间制度, 也是对季节的进一步细分,至今已经沿用了2000多年,是传统历法体系和传统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22年的冬奥会开幕式恰逢“立春”节气,节目《立春》将节气图片与唯美诗句融合,向世界展示这份专属于我国的浪漫。

我国幅员辽阔,南方和北方差异很大,有些时候南方已经很温暖了,北方还在降雪,南北方对二十四节气的应用也不同。本文是针对新疆的天气气候和物候而写的。

在古代,先民们通过对自然气候变化的认知,将太阳周年视运动轨迹24等份,每一份对应一个节气,每个节气有三候,每候是5天,以此来指导农作物的耕种。同时为了更准确地表述时序特点,还根据气候和物候,将节气分为 “分、至、启、闭”4 组:“分”为春分和秋分,古称“二分”;“至”为夏至和冬至,古称“二至”;“启”为立春和立夏;“闭” 则是立秋和立冬。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这些加起来共为“八节”,也就是“四时八节”。

比如“四立”之一的立春,是典型的反映季节的节气,又名立春节、正月节、岁节、改岁、岁旦等,为二十四节气之首,代表终而复始、万象更新之意。时至立春,在我国北回归线及其以南,可以明显感觉到早春万物复苏的气息扑面而来,但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只能说刚刚进入春天的前奏。气象意义上,连续 5 日日平均气温 >0℃,且后期没有明显的降温过程,才算是进入春 天,因此每年开春的日期是不固定的。以咱们新疆为例,南疆大部分地区在 2 月中下旬开春,北疆大部分地区在 3 月中下旬开春。

乌鲁木齐人民公园 摄影:贺氢

立春过后 15 天,便是全年第一个与降水有关的节气——雨水。此时南方阴雨连绵、雾气弥漫,而新疆由于西伯利亚干冷空气和西风带暖湿气流的“对战”,容易出现大规模的降雪。如 2017年雨水节气前后,乌鲁木齐连续降雪 15 小时,不少地方的积雪深度超过50厘米。

惊蛰则是反映自然物候的节气。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 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古人很重视惊蛰这个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节令, 所谓“春雷惊百虫”,就是古人认为到了惊蛰时节春雷始鸣,会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虫类。当然,这是囿于当时的认知局限:现在的人们早已知道春雷是无法惊醒昆虫的,把它们“唤醒”的是回升的气温。 俗语有“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意思就是到了惊蛰,就进入锄头不停歇的春耕时节了。但是在新疆,特别是北疆,惊蛰时期平均气温仍在 0℃左右,耕地里的积雪尚未完全融化,不具备下地播种的条件,所以此时的工作还是春耕备耕,准备种子、化肥。

春分是春季的第四个节气,又称为日中、日夜分等,这一天一则时间上白天黑夜平分,各为 12 小时;二则正当立春至立夏这3个月之中,平分春季。自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白昼逐渐长于黑夜。春分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这一时节中原地区天气暖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但新疆 却“风雪依旧在”,寒潮和沙尘天气频发。

清明则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这一时节气清景明、生机旺盛,万物“吐故纳新”,自然界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时至清明,南方地区已气候清爽温暖、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此时新疆也冰雪消融,渐渐进入阳光明媚的春天。

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与雨水、小满、小雪、 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此时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只有降水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才能茁壮成长。春雨不仅滋养着农作物, 也滋润着新疆的自然景观。奥运会《立春》中“谷雨”展现的正是新疆伊犁新源县吐尔根杏花沟景观,漫山遍野的杏花花海恍如仙境。

立夏时节,骄阳似火,干燥炙热,新疆多地逐步开启“烧烤”模式。2022年进入立夏的那一天(5 月 5 日),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就以 39℃的高温成为当天我国最热的地方。

同样,所谓“小满小满,江河渐满”, 小满节气,对于南方地区来说,活跃的暖湿气流与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在华南一带交汇,此时华南地区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江南地区往往也是江河湖“满”;对于新疆这样的北方地区,小满节气往往是日照时间最长的时期,谷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灌浆,但还未完全成熟,因此称作“小满”。 “有芒的麦子快收, 有芒的稻子可种”,进入“芒种”这个收获与希望并存的好时节,天山南北正是挥汗如雨的时 候,田野里,弥散的新麦清香袭来;稻田中,满眼的碧绿长势喜人。塔里木盆地也进入了观赏风光的最佳季节,弯弯曲曲的塔里木河、星空下的胡杨林、金色的沙漠 和自然形成的湿地呈现出一道道梦幻般的画卷。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但却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这是因为在夏至之前,地面积累了太阳辐射的充足热量,而热量散发需要一段时间。夏至过后,新疆各地达到35℃以上的高温日数开始增多,降水也逐渐增多。

夏至,新疆玛纳斯五道垭一线山色 摄影:李继辉

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自小暑雷暴天气愈发频繁,而大暑相对小暑,更加炎热,“湿热交蒸”在此时达到顶点。大暑时节阳光猛烈、高温酷热,雷暴、台风频繁,虽不免 有湿热难熬之苦,却十分有利于农作物成长。此时新疆大部分地区最高气温都已达到 35℃以上,当然,最热的“火炉”非吐鲁番莫属,大暑前后,其午后气温常在 40℃以上,“火焰山”的称谓名不虚传。

立秋作为秋季的第一个节气,虽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节点,却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所谓“热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也就是说立秋后还有至少“一伏”的酷热天气。新疆一年中最热的时段也往往出现在7 月中旬至 8 月中旬。

处暑,即为“出暑”,有炎热离开之意。时至处暑,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也向南撤退,气温逐渐下降,暑气渐消,酷热难熬的天气走到了尾声。虽然新疆塔里木盆地日平均气温仍维持在 22℃以上,在气象意义上处于夏季,但是随着冷空气南下次数的增多, 秋意渐浓,暑意不再逼人。

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五行中金为白色,故以白形容秋露。白露便是反映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时至白露,夏季风逐渐被冬季风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加上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光照强度减弱,地面辐射散热快,所以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白露节气的到来相当于宣布夏天的闷热基本结束,天气渐渐转凉,寒生露凝,这也是新疆一年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

秋分时节,秋高气爽,此时的新疆少有强冷空气活动,往往天气晴好,有利于秋收秋种。 “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秋日晨光中的布尔津县禾木村 摄影:周煜

寒露是凉爽向寒冷的转折,气温比白露时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 此时我国大部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在新疆, 寒露时节气温降低,渐有寒意,且往往会有一场较强冷空气活动,带来雨雪天气。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南下越来越频繁,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比较热,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霜降并不是表示进入这个节气就会“降霜”,其实“霜”也不是从天而降,“霜”是地面的水汽由于温差变化凝结形成,气象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称作“早霜”或“初霜”,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 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南疆平原无霜期多为 200 ~ 220 天,北疆平原大多不到 150 天。

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立冬表示自此进入冬季,意味着天地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气候也由少雨干燥的秋季向阴雨寒冻的冬季转变。不过在新疆,连续 5 天日平均气温 在 0℃以下,同时此后没有明显的升温过程算作入冬,因此常常“立冬”却未“入冬”。

小雪是反映降水与气温的节气,它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雪的概率也会渐增。“小雪”是个比喻,并不是表示这个节气只会下很小量的雪。此时东亚 地区已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经向环流,西伯利亚地区常有低压或低槽,东移时大规模 冷空气南下,常带来大风降温天气。 “大雪,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此时的新疆早已一片银装素裹,大雪节气的到来预示着早晚寒意更浓,气温进一步下降,降雪概率进一 步增大。

大雪节气中的新疆安集海大峡谷 摄影:李继辉

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冬至也是反映太阳光直射运动的节气:对于北半球来说,这一天是“日行 南至、往北复返”的转折点,白天最短、夜晚最长,新疆最北端的喀纳斯村这一天的白昼时长不足8小时。从节气规律来讲, 立春是“阴阳”之气中阳气升发的始点, 自立春起阴阳转化,阳气上升,立春标示着万物更生、新轮回开启;而冬至则是太阳回返的始点,自冬至起太阳高度回升、白昼逐日增长,标示着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

小寒作为跨年的第一个节气,也承载着新旧交接的寓意。俗话说“小寒胜大寒,常见不稀罕”,在新疆,小寒往往是一年中最冷的节气,多地日平均气温在-20℃上下。而寒到极致, 暖意 将来,随着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大寒的到来,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逐渐增加。大寒节气的后期,新疆各地气温缓慢回升。大寒过后,又将迎来新一年的轮回。

“二十四节气”将天文、自然节律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荀子所说“春耕、 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其时,故五谷不绝”,所以“二十四节气”在古代对 于农业生产而言,就如同现在的天气预报,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