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几篇同系列的文章中都提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科技三会上“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重要讲话精神。这个讲话精神,相信只要是从事科普工作的同行们都已经耳熟能详、倒背如流了。但不知道大家是否了解“科技三会”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会,当时参加会议的人员都是什么样的人,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要在这里讲上述的话呢?第一个问题,科技三会并不是一个会,而是为了便于表达和传播,把三个会放在一起来说,这三个会就是: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科学院院士大会和工程院院士大会一般都是放在一起开,因此算成一个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是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最高层次的会了;第二个问题,既然是我国科学技术领域最高层次的会议,参加的人员除了党中央、国务院、各个部委等的领导外,就都是在科学技术领域具有很高地位的科技工作者(科学院院士大会和工程院院士大会最好理解,主要参加人员是科学院和工程院的院士,科技创新大会主要的参加人员也是在各位领域的院士和专家,科协全国代表大会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院士和专家);因此,第三个问题就很自然地能够解答了。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在这样一个场合发表关于科普工作的最重要的讲话,第一是充分说明党中央对科普工作的高度重视,第二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殷切期望,要求大家要广泛参与到科普工作中去,让科技成果更多地普惠大众,正如后面的讲话中提到的“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公益事业,从事气象工作的大部分人员是科技人员,而在其中从事科普工作的专职人员(主要是有比较稳定的工作时间,在岗位中明确有科普职责的人员)比较少,据不完全统计,气象局系统在1000人以内,其他大学、科研院所、企业估计不会超过1000人,我国专职从事气象科普工作的人员总数不会超过2000人。因此气象科技人员兼职从事气象科普工作的数量和气象科技成果转化的质量决定了气象科普的发展。从数量上讲,只有更多的气象科技人员愿意从事气象科普工作(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气象科普工作才能真正繁荣和兴旺起来;从质量上讲,只有气象科技人员把更多的前沿、尖端、创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通俗、有趣、有用的科普产品(图书、报刊、视频、展品等)才能让气象科普工作真正避免简单的低水平重复,实现高质量发展。
围绕科技资源科普化工作,尤其是鼓励和激励科技人员参与科普工作,近几年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部委层面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国家层面,如2021年6月由国务院印发的《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中把科技资源科普化作为五大重点工程之一,要求“建立完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不断增强科技创新主体科普责任意识,充分发挥科技设施科普功能,提升科技工作者科普能力。”;部委层面,如,2022年2月由中国气象局、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印发的《中国气象科技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明确要求“发挥科技创新平台科普功能,建立引导科技工作者主动面向社会开展科普服务的支持机制。加强新技术、新成果的普及推广,加强气象科普创作,推动科技成果向科普产品转化。”;更早的 2018年12月由中国气象局印发的《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9-2025年)》对科技人员从事科普工作也提出了要求“加强气象科研、业务人员科普责任的落实,鼓励和支持他们从事气象科普活动和创作。依托行业高校、科研机构、业务单位,建立高层次气象科普专家团队,激励动员院士、专家学者等高层次科研业务人员参与气象科普。”另外,在今年3月30日召开的全国科普工作联席会议上提到的即将印发的两个国家层面的文件《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和《“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也都在科技资源科普化方面有所涉及。
从目前的形势看,除了主观上喜欢利用业务时间从事和承担气象科普工作和任务的科技人员外,如何通过单位的政策和措施来鼓励科研业务人员从事气象科普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作者在我国气象科技人才科普积极性的激励研究的论文中针对这一点给出了我国气象科技业务人员从事科普工作的建议:“提升科研业务单位对气象科普工作在整个气象工作重要性认识;各个科研业务单位逐步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气象科普工作定位和组织机制;各个科研业务单位逐步建立对气象科普工作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总之,气象科技资源科普化是未来气象科普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是推动气象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坚强保障,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同等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必由之路。全体气象科技人员都应该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