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山童、山野菜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08日 来源:气象知识 分享:

我的家乡吉林省柳河县离长春不远,位于吉林省的东南部长白山区与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山地、丘陵、沟谷、平原交错分布,气候较中西部平原地区更加温暖湿润。我的童年和少年是在一个围绕湿地的小村庄度过的。人们管小面积的湿地叫“草甸子”,所以这个小村庄叫“甸心子村”。村庄地势最低,周围是农田,然后是小山丘。每当傍晚,炊烟袅袅,鸡鸣狗叫,伴着大人喊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一派祥和的景象。

那时候感觉小孩子特别多,三五成群的整天在一起疯玩。冬日里百无聊赖,每个人都翘首企盼着春天的到来。和我玩得好的一个女孩子姓柴,大我三岁。我特别佩服她,什么都懂。刚刚进入4月,西南风频频光顾之后,太阳和春风温暖了冰冻的大地,放眼望去,田野里似乎泛出了点点新绿,柴姐姐便来找我去挖野菜。刚开始我什么也不认识,只看到点点的绿,她便耐心地教我认识野菜。

至今我还依稀记得,早春时出现最早的是猫耳朵菜,毛茸茸的、厚嘟嘟的、绿绿的,叶片长得像微缩的小猫的耳朵;开的花是碎碎的鹅黄色,可以做汤喝。20世纪70年代的农村,初春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喝上一碗猫耳朵汤,真是美味。和猫耳朵菜同时出现的还有荠荠菜,长成盘子状,有很多个叶片,每个叶片上有小锯齿儿,有的呈绿色,有的中间有点铁锈色,开出的花朵像白色的小米粒儿。小时候面粉很缺,我们经常将荠荠菜与土豆条一起煮汤喝。现在人们多数用它包饺子或和韭菜一起烙盒子吃,放点虾皮,味道特别鲜美。还有小根蒜,地上的部分长得像草,根部是圆的,像小蒜,当地人叫它“大脑蹦”。挖小根蒜是很开心的过程,在地面上只见到像草一样的植物,用心去挖时,就会发现深埋地下的宝贝—一个个圆滚滚的小蒜脑袋蹦了出来。还有婆婆丁,开着鹅黄色的花,人吃,鸡鸭鹅也吃。

柴姐姐小小年纪,对采菜的时令掌握得特别准。“五一”节过后没几天,山坡上就会呈现大片的绿,春风也变得温驯可爱了,她就带我去山上采山菜。这时候东北的山是嫩绿嫩绿、生机盎然的。深藏了一个冬天,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各种植物迫不及待地钻出地面,伸展着腰肢,煞是可爱。林地里、山坡上开满了黄色、蓝色的不知名的花朵,春风拂过,如五彩的花棉布起起伏伏。林中的鸟儿叽叽喳喳地叫着,忙碌着搭新窝,找伴侣,建立小家庭。这时候的山林色彩斑斓,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世界。

山菜品种很多,山村人很淳朴,植物长得像什么就起什么名字。例如猫爪子菜,它们的茎伸展着由一个个圆圆的小叶点缀着,特别像小猫的爪子。猴腿儿,是多年生蕨类,喜欢生长在沟谷里,根部成一个坨,冬季休眠,春季一个个钻出来;直的茎,有绿色的,有红褐色的,顶端卷起成圆形。无论什么颜色的猴腿儿,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茎上都长满了毛茸茸的细毛,特别像猴子的腿,因而得名。还有山苞米、枪头菜、野鸡膀子等。我认识的山菜品种不多,我有一个杨姓姑姑,一身青布衣干净利落,似乎对村里的小山熟得不能再熟。对于山菜,她是一本活字典,知道哪里猴腿儿多,哪里有蕨菜,哪里长着猫爪子……采到的山菜又大又壮,她是我和柴姐姐的偶像。

春季的小山林是孩子们的乐园,挎个筐,采了山菜,在山里“浪”了小一天儿,有满满的收获感,渴了知道哪里有山泉水喝,特别甘甜;饿了吃刺果棒儿(后来知道学名叫刺五加)。我们从不吃叶,非常奢华地将嫩嫩的翠绿的茎扒了皮放到嘴里,甜甜的、脆脆的,有股淡淡的清香,可以减轻饥饿感。工作后在城市里生活,才知道刺果棒儿的药用价值,市场上的刺果棒儿茎很小,而且茎、叶一起吃,再也找不到儿时的感觉。刺果棒儿茎上有很多的刺,生长时间越长刺越硬,要想吃到美味,冒着被扎的风险也是很值得的。还有酸浆儿,有很多种,有长着笔直的秆状的,有长着很多叶子的,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吃到嘴里都很酸,长得又壮又嫩的酸浆儿酸里微带甜味,是我们小时候跑山时的“零食”。

童年的经历会伴随人的一生。长大后虽然在城里生活,但每年到了挖野菜、采山菜的季节我都蠢蠢欲动。长春市位于吉林省的中部平原地区,气候较为干燥,三四月的西南风似乎比山村来得更猛烈些。几场风过后,根据儿时的经验,我在伊通河畔的小树林里挖到了荠荠菜,乐颠颠地带回家,烙了盒子吃,感觉整个人都飘了起来—幸福如此简单。在长春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徒步时还偶然发现了猫爪子菜、猴腿儿、蕨菜,它们在春风里摇曳。我如获至宝,美美地享受着采山菜的乐趣和这大自然恩赐的人间美味。

岁月流逝,而今已过知命之年的我时常会想起儿时的伙伴,想念儿时的味道。柴姐姐已远嫁他方,我也很少回到故乡,但我依然迷恋挖野菜、采山菜,看到野菜,仿佛又梦回童年的山村,见到了那些儿时的小伙伴,依然享受着那些欢乐、简单、淳朴的与大自然亲近的人生乐趣。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友情链接: 农村百事通 |大自然 |天文爱好者 |中国气象科普网
《气象知识》编审委员会|编辑部大事记|版权说明
联系我们|编读往来
制作维护: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京ICP备090744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