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大学之后,能够自己支配的时间变得多了起来,于是旅行便成为我的一大爱好。即便是这样,在吉林省山区出生成长的我,到省会长春的次数却屈指可数,不过很幸运的是,我领略过长春每个季节的景色,每次来到长春都能看到这个城市的不同面貌、不同色彩,若是只能用一个词语形容长春,那一定是“四季分明”。
长春的气候介于东部山地湿润区与西部平原半干旱区之间的过渡带,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温自东向西递增,降水则自东向西递减。年平均气温4.6℃,自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最高气温高达40℃,最低气温低至–36.5℃;年降水量600~700毫米;全年无霜期140~150天,冰冻期十分漫长,足足有5个月—呈现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干湿适中的气候特征。
回到家乡工作后,到长春出差、游玩的机会自然而然变多了,我渐渐发现这座城市有着许多迷人之处,长春是多姿多彩的,是千变万化的,无论什么时间来到这里,都能看到专属于它的独特魅力。
彩色的春 生机勃勃
长春,这座有着“北方春城”美誉的城市,春天的景色绝不辜负这一美称。长春作为中国四大园林城市之中唯一一座北方城市,必然有它的惊艳之处。
长春犹如一颗镶嵌在中国东北松辽平原腹地的宝石,在其200多年的城市历史发展中,凭借着蓬勃朝气跻身于国内大城市之列。在历史上,长春就曾以“森林城”闻名,而现在,它也绝对配得上这一称号。“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长春拥有大型公园、广场30多个,绿化覆盖率更是居于亚洲大城市前列。
公园是一个城市休闲氛围最浓厚的地方,闲暇时间我十分喜欢到公园放松心情。百花在春天争相盛开,郁金香、玫瑰、芍药……满目生机让人心旷神怡。傍晚的公园总是很热闹,唱歌的、跳舞的……走在公园中不自觉地就会被人们脸上洋溢的幸福所感染,不知不觉自己也融入其中,这也成为我喜欢长春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公园里各种休闲活动之中,最让我觉得新奇的就是放风筝。与我的家乡山城不同,长春的公园里、广场上,总是能看到许多手持风筝线奔跑的人,各式各样的风筝高高挂在空中,“欲与天公试比高”。其实,长春人喜欢放风筝与长春的气候特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平日与家人朋友聊起长春气候,说到最多的词便是“风大”,这一特点与长春的地形、气候条件密不可分。长春位于中国东北平原腹地,平原约占土地总面积的50%,海拔在250~350米,地势平坦开阔,没有高山的阻挡,风自然就会“嚣张”一些,风筝便可以轻松乘风而起,让放风筝的人得到十足的成就感。

长春的大气环流也决定了长春春天的大风是不可避免的。春季地表温度逐渐增高,蒙古高压系统势力减弱,这时低压系统则“趁机而入”,形成东北低压,低压的前部常常出现十分强大的西南气流,后部则有猛烈的西北气流,因此,受低压系统的影响,长春的春季风大且多。同时,低压系统后部会引起冷空气南下,长春西部和北部又是地势平坦的松辽平原,使得长春的春天不仅风大而且还十分寒冷,常常出现寒潮天气,一夜之间气温可能下降十几摄氏度。
长春地处东北地区,冰冻期漫长,春天也就来得晚一些,当南方地区已经枝繁叶茂时,长春的柳枝才刚刚吐露新芽。许多人认为,“立春”节气的来临代表着春天的开始,其实从气候学的角度来说,立春只是春天的前奏。判断一个地区是否入春是有比较严格的标准的,根据气象行业标准,春季是指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且小于22℃,因此长春通常在“谷雨”节气以后才正式进入春天,但时间较短。用春寒料峭形容长春的4月再合适不过,到了5月,天气逐渐转暖,但春天也在不知不觉中溜走了。
绿色的夏 浓荫蔽日
因为工作的关系,有一年我要在长春生活一段时间,5月初我只身一人再次来到了这座城市,与以往短暂的停留不同,这次我准备和长春进行一次深刻的“交谈”,听这座城市“讲讲”属于它的故事,这也让我恰好抓住了长春春天的“尾巴”和它的一整个夏天。
长春通常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入夏,这座森林覆盖率达到78%的城市,此时已是满目翠绿,走在城市中仿佛置身森林,在绿树的庇荫之下,便不觉得炎热。于是长春便成为吸引大批游客的避暑胜地。
长春的6月,是天气变化无常的6月。我的工位正对着窗外,恰好能够清楚感受到天气的变化:早晨还是阳光明媚、晴空万里,一眨眼的工夫就已经阴云密布、大雨瓢泼。强对流天气频发是长春这个时节的一大特征。
东北冷涡是造成夏季长春经常发生强对流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这对长春的天气气候有着重大影响。东北冷涡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现,但夏季出现的概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由于夏季有利于冷涡活跃和冷空气南下,当干冷空气叠加在暖湿气流之上,造成不稳定层,一旦有北方冷空气南下,激发对流发生后,强对流天气也就产生了。
长春的夏季盛行东南风,既有从小笠原群岛吹来的微风,也有渤海补充的湿气,自南而来的夏季风极锋锋线位置也移到这里,再加上经常有温带气旋“路过”长春,夏天总是多雨。这一季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雨热同季的气候特点就在此时凸现出来。
7月是长春一年中最热的月份,即便如此,平均气温也只有22℃左右,“夏天无酷热”是长春夏季最大的气候特点。夏日来临,走在街头,浓荫蔽日;走进“长春之肺”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还有南湖公园、长春公园,可以闻到植物散发出来的阵阵清香,当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犹如漫游在仙境之中,如此安逸、没有燥热感的夏天,怎能不让人心情舒畅、心生欢喜。
金色的秋 天朗气清
我偏爱东北的秋天,因为它总是让人神清气爽,而东北秋天的特点在长春也凸显得淋漓尽致—天朗气清。我常常觉得长春的天空比家乡的更高一些,天气晴朗的时候,感觉抬头似乎可以一眼望到天尽头。
郁达夫曾写道:“这北国的秋若是能留住,我愿意把三分之二的寿命折去,换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足以见得他对故乡北京秋天的喜爱,可若是再向北走一走,看看长春的秋,或许他会更加喜爱。
长春的春、夏来得比南方晚,但秋天的脚步却快一些,立秋刚过,炎热便立刻散去,空气陡然变凉。当秋天来临,贝加尔湖附近低压系统发展的机会便不及春季显著了,而高压系统在此停留的机会和时间增多起来,所以在秋天,可以出现持续数日晴朗而温暖的天气,天空澄澈、温度宜人,人们更觉心情舒畅。秋天,昼夜温差也逐渐加大,虽不至于“早穿皮袄午穿纱”,但早上出门披上一件薄外套还是很有必要的,早晨能感受到空气中带了丝丝凉意,但到了中午凉意消散,又觉得暖洋洋的,舒服极了。
秋天让长春渐渐从绿色变成了金黄色,而这种变化通常来得迅猛,一夜之间层林尽染。与夏季的疾风骤雨不同,秋天的雨总是轻轻的,风也温柔许多,一场秋雨过后,树叶被风吹落,满地的金黄让整个城市多了些成熟与韵味;雨后的空气更加清新,走在大街小巷,更能感受到这个城市秋天的独特味道。
可惜的是,这样气候宜人的秋天十分短暂。长春的秋天一般从每年的9月中下旬开始,到10月末结束,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满城的树木就从翠绿变成金黄,再到落叶归根。不过,正是因为它的短暂,才让我对秋天的离去感到更加不舍,对秋天的偏爱也便多了几分。
白色的冬 银装素裹
在我的记忆里,第一次到长春是高一的时候。当时正值冬天,穿着厚重羽绒服的我一下车便感受到了长春冬天的威力。冷风几乎一刻不停地刮在脸上,尽管我的家乡距离长春仅有200多千米,可还是招架不住它的寒风凛冽,这也成为我对长春冬天的第一印象,而这次与长春的匆匆一面让我对其冬天的“恐惧”持续了很长时间。可经过多次接触,我对长春的冬天有了极大改观,渐渐发现了长春冬天的另一面。
长春所处的纬度比较高,当整个北半球是冬季的时候,太阳直射点正位于南半球,而此时长春所在的东北地区太阳高度角较小,因此冬天昼短夜长。而太阳辐射经过的大气路程也变得更长,所以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少,加之东北地区紧邻亚洲北部寒冷的冬季风发源地,冬季常常受源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区的冷气团控制且时间较长,因此,这里盛行西北季风的冬天便寒冷、干燥又漫长。

冬季天气也常有变化,这主要取决于高空西风带中的低槽过境,当低槽移近长春,常有比较强盛的偏南风入境,造成多云、多雪的阴湿天气;当低槽移出长春,风向突然转为西北风,导致气温骤降,有时还会出现暴雪天气;当高压系统逐渐占据长春时,天气便开始转为晴朗、风力微弱,这样一次更替大约会持续三四天,也就形成了长春冬天“三寒四温”的气候特点。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雪,毫无疑问地成为“北国春城”冬季的主角。一场冬雪过后,这座北方春城仿佛穿上了一件洁白的婚纱,银装素裹、玉树琼枝、美不胜收,湖面结成了一面银镜,若是躺在结了冰的湖面,偶尔还能听到冰裂的声音,为长春的冬增添了一份浪漫。
长春四季皆景,是我心之所向。我曾去过很多城市,看过很多风景,大多以游客的身份走马观花,唯有长春对我来说是一个特别的城市。虽然未曾在这里长期生活,但随着到访次数的增多,对这座城市也从一开始的陌生变成了熟悉和喜爱。当我置身于长春的百花中、森林间,能清晰地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活力和人们的幸福感。如今,我已经不再将自己看作游客,而是经常在长春生活的一份子。
气候正用不同的颜色“装扮”着这座北方春城,我则像是一个玩着拼图的孩童,正探索着长春的更多色彩,拼贴着长春的千姿百态,好让它永远而完整地印刻在我的脑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