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国降水分布及差异
发布时间:2022年07月12日 来源:气象知识 分享:

我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使得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呈现海陆差异为主要驱动的东亚季风气候、内陆高原山地差异驱动的中高纬大陆性气候并存的特点,主要包括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高山高原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等五大气候带。季风气候的最大特点是年际变率(描述某气象要素在不同年份之间变化的量)大、降水集中、四季分明。

2021年我国降水最大的异常事件为河南极端暴雨、中东部北方秋汛和华西“暴力”秋雨。

2021年全国降水气候特征

2021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72毫米,较常年值偏多6.8%,较历史上长江流域大洪水的1954年(第一多)和1998年(第二多)分别偏少48毫米和41毫米。2021年共有23个省(区、市)降水量较常年偏多,其中天津偏多83%,河北偏多71%,北京偏多70%,山西和陕西偏多52%,河南偏多51%,均为1961年以来最多;山东偏多53%,为历史次多。另有南方7个省(区)降水量较常年偏少,其中广东偏少24%,广西和福建偏少13%,云南偏少12%。从降水的季节进程与逐月特征分析发现,阶段性变化十分明显,2月、5月和7—11月降水量偏多,其中10月偏多45%;而1月、3—4月及6月、12月降水量偏少,其中1月偏少57%。

“年降水量TOP 12与大气外强迫一览表”清晰地展现了1951年以来年降水量TOP 12的概况与背景。降水偏多年份与大气外强迫密切相关,也就是说,赤道中东太平洋厄尔尼诺事件或拉尼娜事件是我国年降水量偏多的主要大气外强迫因素,尤其是超强厄尔尼诺容易诱发长江流域汛期多雨,而拉尼娜事件触发汛期后期至秋季北方降水偏多。1997—1998年、2015—2016年和1982—1983年分别为1900年以来历史上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在主汛期对长江流域特大暴雨和流域性洪水均有直接的影响。在TOP 12中仅1990年最为特殊,没有赤道中东太平洋信号,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与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相关。

2021年降水空间分布的主要特点是我国中东部“北多南少”。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大部地区、云南南部等地降水量普遍有1200~2000毫米,局地超过2000毫米;东北、华北大部、西北地区东南部、黄淮、江淮、江汉大部及内蒙古东部、青海南部、西藏东部、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大部等地有400~1200毫米;内蒙古中部、宁夏、甘肃中南部、青海中部、西藏中部、新疆北部和西部等地有100~400毫米;西藏西北部、新疆南部、青海西北部、甘肃西部、内蒙古西部等地不足100毫米。安徽黄山(2878.3毫米)和浙江宁海(2736.2毫米)年降水量分别为全国最多和次多;新疆托克逊(5.5毫米)和吐鲁番(8.7毫米)为全国最少和次少。

通过对年降水量距平百分率的分析发现,东北西部、华北大部、黄淮、江淮北部、江汉西北部及内蒙古东部、陕西中南部、四川东北部、重庆北部、浙江东部、青海西南部、新疆西南部、西藏西部和中部局部等地偏多2成至1倍,河南北部、新疆西南部偏多1~2倍;甘肃西北部、内蒙古西部、云南西部和北部、广西东南部、广东大部、福建南部等地偏少2~5成;全国其余大部地区降水量接近常年。

2021年我国年降水最大的异常是中东部北方地区显著偏多,主要时段出现在主汛期后期和秋季前期,尤以京津冀晋偏多最为明显。

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距平监测结果显示,自2018年6月开始由冷水转为暖水,又于2020年5月由暖水转为冷水,期间历经2次厄尔尼诺事件和2次拉尼娜事件。从事件循环的完整性上,国内外又有学者认为是一次复合型暖事件向一次复合型冷事件的转换。2021年由于受两次拉尼娜事件的影响,主要雨带位置偏北。河套以东的河南等地暴雨特大暴雨影响广、强度大、灾情重,华北雨季、北方秋雨秋汛、华西秋雨、黄河中游洪水等现象突出。由于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与强度持续异常的影响,江南、华南和西南等地阶段性干旱时有发生。

7月河南破纪录特大暴雨

2021年7月17—20日,河南出现历史罕见的持续性强降水天气,多地发生破纪录极端强降水事件,全省各地市均出现暴雨,北中部出现大暴雨、特大暴雨。全省平均降水量161.3毫米,地市平均降水量最大在郑州,为465.6毫米;最大降水站点出现在新密市白寨,为937.5毫米。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具有累计雨量大、降水极端性强、短时强降水时段集中、持续时间长等特点。从“河南严重暴雨过程对比评估表”中可见,1小时最大降水量(郑州,201.9毫米)超过“75·8”暴雨(河南林州,198.5毫米),创造了中国大陆小时降水量纪录,日降水量破纪录县市数(10个)超过“75·8”暴雨(5个)和1996年持续10天的暴雨过程(6个)。

与“75·8”等河南历史上几次严重暴雨灾害事件相比,此次暴雨事件表现出1小时、3小时、6小时、24小时雨强超强,强降水持续时间长,发生站点多,综合致灾危险性大等特征。由于遭遇罕见特大暴雨过程,河南部分河流发生超警及超历史洪水,多地出现山洪和城市内涝,铁路、公路及民航交通受到重创,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重大影响。

华西秋雨与华北秋汛凸显

2021年拉尼娜事件助力华西秋雨与北方秋汛。随着8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冷水再度活跃,双拉尼娜年使得华西秋雨和我国华北秋汛发威。我国华西秋雨监测区域(包括南区269站和北区104站),主要涉及的行政区域包括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陕西、宁夏和甘肃等8省(区、市)。

2021年华西地区于8月23日进入秋雨季,较常年偏早8天;结束时间为11月8日,较常年(11月1日)偏晚7天。秋雨期长度为77天,较常年偏长15天。从空间分布上看,降水日数普遍在20天以上,其中四川东部和陕西西南部等地达40~50天,局地50天以上;与常年同期相比,华西地区大部降水日数偏多2~10天,其中四川东部、陕西南部等地偏多10天以上。华西秋雨监测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其中甘肃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北部、四川东部、重庆等地偏多5成至2倍,局地偏多2倍以上。整个华西秋雨区平均降水量379.9毫米,较常年偏多87.3%,为1961年以来最多。

2021年北方地区平均降水量669毫米,仅次于1964年的685毫米,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多。值得注意的是1964年也是受拉尼娜事件的影响。华北雨季开始早,强度强,降水极端性显著。秋季中前期(9—10月),北方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1.4倍,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华北地区降水量偏多2.1倍,西北地区偏多1.2倍,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10月3—6日,山西省共出现84站次暴雨,暴雨站次超秋季历史最多;黄河相继发生3次编号洪水;10月3—6日,山西省共出现84站次暴雨,暴雨站次超秋季历史最多。而南方大部偏少2~5成。

受华北雨季与北方秋雨降水异常偏多影响,京津冀地区水资源量明显偏多。2021年10月密云水库蓄水量为35.1亿米3,较1990—2020年平均偏多96.9%,为1990年以来最多;2021年密云水库的最大水体面积为153.9千米2,为2000年来最大,比常年偏大50%。

2021年我国降水的特点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北进退、东西摆动的特征,是东亚夏季风极端性活跃的体现与热带中东太平洋拉尼娜事件的气候响应。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友情链接: 农村百事通 |大自然 |天文爱好者 |中国气象科普网
《气象知识》编审委员会|编辑部大事记|版权说明
联系我们|编读往来
制作维护: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京ICP备090744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