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辽东半岛最南端的大连,三面环海,背靠千山山脉,由于具有大陆性和海洋性的双重气候特征,使其沿海附近成为海雾的多发区。在春、夏季节,在大连沿海经常能目睹海雾奇观:洁白的大雾不断从海面涌上岸边,将广场和楼宇轻轻掩住,时隐时现,如同披上了神秘面纱的仙境一般,远处沿着海岸线山峰隆起、层层叠叠,泼墨写意,犹如一幅场面宏阔的水墨山水画。
迷人的大连海滨(摄影:程航)
受海面水温的季节变化影响,大连海雾有明显的季节变化,雾的日数和浓度逐月不同,以5—7 月出现最多,浓度最大,秋季最少。从日变化特征看,春、夏季海雾的生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海雾生成和持续多在傍晚到早晨,其消散多在上午到中午。大连海雾还具有较强的空间分布特点,春、夏季海雾多出现在渤海海峡及黄海北部海域。雾是贴近地面的大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细水滴(或冰晶)的可见集合体。雾和云的区别仅在于是否接触地面。按世界气象组织规定,能见度小于1 千米的称为雾,能见度在1 ~ 10 千米的为轻雾。雾根据形成机理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气温降低导致的平流雾、辐射雾等,另一类是水汽增加引发的蒸发雾、锋面雾等。其中平流雾可细分为平流冷却雾和平流蒸发雾。春、夏季大连地区及其沿海各海区的雾主要以平流冷却雾为主,其形成原因主要为暖湿空气移到温度较低的洋面时,暖湿空气下层冷却,暖湿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并凝结成雾滴。
海边观海雾(摄影:程航)
研究表明,大连春、夏季海雾的形成与海洋表面温度、气—水温差(气温和水温之差)、湿度、大气稳定度、风等要素有着密切关系。冷海面是平流冷却型海雾产生的基本条件。统计表明,大连近海大雾春、夏季主要出现在平均水温低于20℃的海区里,当海温高于23℃时,大雾日数明显减少。春、夏季,在我国渤海、黄海沿岸有冷流自北向南流过,同时一支黑潮暖流(位于北太平洋亚热带总环流系统中的西部边界流,是世界海洋上第二大暖流,其水色深蓝,远看似黑色,因此得名)的支流从台湾以东洋面北上进入黄海,盛夏还可流入渤海,从而在黄海南侧形成暖流区,在黄海北部则为冷水域,多大雾发生。海雾生成的另一个条件是气—水温差。气温、水温分别与气流和海流相关,当暖空气从冷海面上流过,气—水温差为正值时,空气冷却达到饱和,易凝结成雾。但气—水温差只有在一定范围内才有利于雾的生成,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雾的生成。春、夏季,黄海北部气—水温差在1 ~ 4℃时,大雾的生成机会最多;当气—水温差超过6℃时,生成海雾的可能性较小。
大雾弥漫中的大连市区(摄影:张爽)
空气湿度也是海雾形成的关键因子。只有当暖湿气团本身的水汽压大于海水表面的饱和水汽压时,气团中的饱和水汽才能凝结成雾滴。稳定大气层结是海雾产生和维持的重要因素。当暖湿空气到达冷的海面时,易形成下冷上暖的稳定大气层结,在温度曲线上表现为低层存在逆温或等温状态。虽然逆温对近海面层的大雾生成不一定有直接作用,但由于空气层结稳定,低层水汽凝结物不易扩散到高空,有利于大雾的持续存在;一旦逆温状态消失,低层大气稳定度减小,空气扰动加强,海雾便随着消散或转为低云。特定的风向和适度的风力是海雾生成和持续的重要因子。夏半年大连沿海盛行东南风,高温、高湿气流从黄海暖流区吹向相对冷的洋面时,最易形成海雾。当东南或偏东风强度适宜时,则向沿岸登陆,从而形成海雾。适度的风(4 ~ 5 级)有利于海雾的维持,风太小,不利于雾的发展;风太大(≥ 6 级),海面的动量交换增强,混合层增厚,水汽不能聚积在近水面,海雾容易消散或升高为低云。海雾虽美,但也隐藏危机重重。海雾是大连地区及沿海海域的危险性天气之一,它会降低能见度,对交通运输、海洋捕捞和海洋开发工程以及军事活动等造成不良影响,严重时会使航行的船只迷失航路,造成搁浅、碰撞等重大事故,在冬季,沿岸地带的海雾还会在路面形成薄霜,造成车辆打滑、追尾甚至翻车。2003 年7 月20—24 日的亚欧经济部长会议期间,大雾天气导致大连空港7 月21 日132 次进出港航班延误,使得前来参加亚欧经济部长会议的各国高官和工商界人士被迫推迟航班或绕道赴会。2006 年5 月22 日大连海域大雾天气造成“中海通”轮和“航宇6”轮两艘外地货船在大连海域发生碰撞,导致其中一艘货船沉没。2013 年12 月3 日,丹大高速公路庄河大郑镇与花园口交界路段大连往庄河方向因大雾引发5 起交通事故,30 台车辆分别发生碰撞,造成人员伤亡。据不完全统计,大连地区及周边海域每年由于大雾原因导致的交通事故就有几十起,大雾天气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近年来,大连气象部门也在不断加强大雾预警防御能力建设,通过在大连沿岸、海岛和高速公路等一些重点区域设立自动气象站和能见度观测仪器开展大雾天气的监测报警,同时进行大雾灾害天气机理研究,不断提高大连地区及沿海海域大雾天气预报、预警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