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季节话防台
发布时间:2021年07月22日 来源:《气象知识》 分享:

台风是在大气中生成的一种强烈涡旋。涡旋是什么呢?你盛半杯水,快速地旋转杯子,杯子里的水也就旋转起来了,水的这种运动所形成的状态就是涡旋;台风也是这样的涡旋,只不过它是大气中的,而且其尺度非常大,平均直径有500千米左右。气象上根据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的大小,又把它们分为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超强台风共6个等级。

台风出现的季节

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风生成时间集中在夏季(6—8月)和秋季(9—11月)。据统计,过去的70年中,平均夏季生成个数(11.6)比秋季(11.4)略多,这两季占全年生成总数的85.2%,尤其是盛夏和初秋是台风爆发的集中时段。夏季,台风生成最多的年份是1994年,为19个;生成最少的年份是1998年,为4个。夏季台风在我国的登陆个数(平均4.36)明显多于秋季(平均2.46),历史记录登陆时仍为超强台风级的极端台风绝大部分发生在夏季,而且一般认为能够带来最大灾害的往往也是登陆台风。如2014年台风“威马逊”在西北太平洋生成后,一边西行,一边增强,最后于7月中旬末在我国海南文昌、广东徐闻、广西防城港3次登陆,登陆时的强度分别为70米/秒、62米/秒、50米/秒;海南东北部、广东雷州半岛和广西沿海地区普遍出现10~13级大风,阵风达14~17级,海南岛东部海面浮标站和文昌七洲列岛最大阵风风速分别高达74.1米/秒和72.4米/秒,海南海口、广东雷州半岛和广西沿海等局地风力12级以上,瞬时大风持续6~9小时;海南、广西沿海、云南南部等地累计降水量有200~500毫米,海南海口、昌江、白沙等地局地达500~712毫米,其中18日海南海口、琼山、澄迈、昌江、白沙等地日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多地小时雨强达100~139毫米;海南南渡江,广西郁江及支流左江、桂南沿海诸河等发生超警以上洪水,其中广西郁江两度全线超警,郁江支流左江发生 10 年一遇的较大洪水,海南南渡江上游发生超历史记录洪水。由此造成琼、粤、桂、滇四省区受灾人口1194万,直接经济损失443亿元之多。

台风的危害性

台风生成于热带洋面或海面,距离海岸可能很远。但是生成以后,台风可以移动、登陆,还可以深入内陆,给它经过的区域带来巨大的影响。当然,台风带来的丰沛降水能起到消除干旱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台风也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灾害性天气系统。

台风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大风、暴雨和风暴潮3个方面。

台风大风是指近地面层风力达8级(平均风速17.2米/秒)或以上的风。按照《台风年鉴》记录,海上最大台风强度有110米/秒的个例,登陆时的最大强度可达70米/秒或以上。姑且不论这些极端台风,即使远没有这么强的台风,其巨大的风力也都可能毁坏地面设施和建筑物,影响航海、海上施工和捕捞等作业,危害不言而喻。

台风暴雨是指台风中心附近强烈的对流和台风外围环流与背景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极大强度的降水,由此引起的洪涝、城市积水、交通受阻、民房和工矿企业仓库被淹等,严重威胁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暴雨带来的次生灾害,如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更加危险。

台风风暴潮与大风有密切的关系。当台风登陆前后或距离海岸较近时,迎岸大风和台风的低压作用使得近海海域水位急剧升高,导致海水漫溢并冲垮堤坝,海岸地带被淹没,当与天文潮叠加,灾害会更为深重。

海上防台和岸上防台

当台风来临前,海上船舶的首要任务是听从指挥,按照防台指挥中心的调度到最近的港口避风;如因某些原因而躲避不及时要与有关部门及时联系,争取得到救援。如果船舶出发前约有专门的导航公司,他们可以提供最专业的、最经济的避风线路和措施方法。另外,出发前最好配备信标机、无线电通信机、卫星电话等现代通信设备,以备不时之需。台风风灾给海上固定作业平台(主要是石油平台)的安全带来很大的挑战,防台风是海上作业平台安全工作的重点之一,要根据不同强度等级的台风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在没有太多加固的条件下,应急处置行动中必须以人员生命安全为第一要务,关键的措施是有序且有效地组织人员撤离,赴岸上避台。

岸上居民在台风到来前,要注意收听台风信息,弄清自己所处地带是不是台风即将袭击的危险区域。要加固或撤除户外的高空建筑设施,防止高空落物或建筑倒塌。要关好门窗,提前做好日常生活物品的储备工作。要听从抗台指挥机构的命令,及时了解安全撤离路线,统一抵达避风场所。当台风来临后,在没有安全保障的情况下,千万不要外出,不要在抗风能力不足的建筑物附近躲风避雨,如身处危房或积水中;要及时联系相关部门,服从指挥,安全转移。

中央气象台和地方气象台是台风预报预警发布的官方机构,要注意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及时查询气象台网站了解台风信息,根据相关信息采取对应的措施,将灾害降至最低水平,有效地减少生命、财产损失和保证自身安全。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友情链接: 农村百事通 |大自然 |天文爱好者 |中国气象科普网
《气象知识》编审委员会|编辑部大事记|版权说明
联系我们|编读往来
制作维护: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京ICP备090744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