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夏季的降水,整体看是国家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尤其对农业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汛期不汛,水库、农业都告急”,水是农业的命脉,生命更是离不开水。但是,给地球万物带来雨水的大气对流层并不总是温文尔雅、乐善好施的,它在每年的夏季经常会“大发脾气”,将大量雨水倾泻下来,形成暴雨、大暴雨,造成江河横溢、田地被淹、房屋受毁、交通瘫痪、人畜伤亡,给人类以重创。据统计,我国有60%以上的地方夏季(6—8月)的累计雨量超过全年总雨量的一半。正因为我国降雨有这样的特点,气象部门常把夏季称为“主汛期”,意味着这是一年中最易发生江河汛情的时期,是防汛的最关键期。
暴雨是夏季的“常客”,这个“常客”的光顾,虽然能够缓解一些地方的酷暑炎热和干旱缺水,但也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气象部门以日(24小时)降水量≥50.0毫米作为暴雨的量级,该日即为暴雨日。当然还有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的量级划分,为简化描述,在此我们将暴雨以上量级的雨统称为暴雨。
我国夏季哪里易降暴雨
我国是多暴雨的国家之一,几乎各地都出现过暴雨。我国属于季风气候,从晚春到盛夏,北方冷空气且战且退,冷暖空气频繁交汇,由此形成一场场暴雨。
我国夏季暴雨主要出现在南方地区。从1981—2010年平均状况(常年值)看,南方地区夏季暴雨日数普遍有2~3天,其中,华南沿海地区、海南、广西中部、安徽南部、江西北部、福建北部、浙江西部以及四川、湖南的一些地方是夏季暴雨的多发区,暴雨日数有3~5天。夏季最易出现暴雨的地区位于广西、广东的沿海,如广西东兴9.4天、钦州7.7天,广东海丰7.7天、斗门7.0天、陆丰6.7天。四川雅安和安徽黄山分别是我国西部和东部的暴雨中心,夏季暴雨日数均达到5.8天。在北方地区,华北南部、黄淮、东北南部夏季暴雨相对多发,暴雨日数有1~3天,其余地区不足1天。而我国西北的兰州、银川以西地区则很少有暴雨光临。
我国夏季暴雨日数多的地方在5天以上,少的地方甚至都不到1天,好像暴雨并非常常光顾。但这只是通常的情况,也就是气候上统计的常年值,即1981—2010年这30年数据的平均值(这也是日数的常年值会出现小数的原因)。实际上,每一年暴雨出现多或少,差异还是比较大的。如广西东兴,夏季暴雨日数常年值为9.4天,但最多的年份出现了21天(1995年夏季),最少的1983年夏季,仅有3天;湖北武汉,夏季暴雨日数常年为3.3天,但1991年夏季多达10天,而一些年份的夏季甚至1天暴雨都不出现,如1956年、1971年和1985年。
我国夏季哪里暴雨出现早
从暴雨日数空间分布图上看,我国夏季暴雨日数北少南多,但从时间集中度(夏季暴雨日数占全年暴雨日数的比例)来看,北方地区暴雨夏季集中度更高,大部分地区夏季暴雨日数占年比例达90%以上,而南方地区在40%~70%。这两个统计数据,也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南、北方暴雨的时间特征。
雨季是暴雨发生的主要时期。我国北方大的降雨多集中在盛夏的7—8月,如华北雨季、东北雨季,期间常会出现影响大、致灾严重的暴雨事件,如北京2012年出现了几乎覆盖全市范围的“7•21”百年一遇特大暴雨过程。
南方地区雨季出现早、时间长。如受夏季风影响最早的华南地区,早在4月前后,海洋暖湿气流和北方冷空气就交汇于华南上空,激发出暴雨天气,称为华南前汛期,华南前汛期一般可持续至6月。而随着季风的南退,华南地区7—9月还会出现一段后汛期,这一阶段的暴雨主要由台风带来,是造成我国沿海地区洪涝灾害和风暴潮灾害的重要因素。北方地区致灾性暴雨更易出现在夏季;南方暴雨可出现在多个季节,而不仅仅集中在夏季。在北方还是干燥少雨的春季,南方一些地区就已进入一年中的暴雨多发期,“暴雨”“极端降水”“洪涝”“城市内涝”“滑坡”“泥石流”等频频成为热词。
当然,以上仅是基于夏季暴雨日数常年值的简单分析,目的是使我们初步了解暴雨发生的常态,以进行常态化的暴雨灾害防御准备。实际上,无论是暴雨发生的地域,还是暴雨发生的时间,每年都有其特殊性,而“非常态”的暴雨往往会造成更大的灾害。
暴雨的危害及预防
暴雨的危害主要有洪涝灾害和渍涝灾害两种。
我国历史上的洪涝灾害几乎都是由暴雨引起的,像1954年7月长江流域大洪涝,1963年8月海河特大洪水,1975年8月河南大涝灾,1998年我国全流域特大洪涝灾害等,由此带来的损失令人触目惊心。
暴雨引起的渍涝灾害是指由于暴雨急而大,排水不畅引起的涝灾。此时土壤孔隙被水充满,造成陆生植物根系缺氧,根系的生理活动受到抑制,加强了土壤嫌气过程,进而产生有毒物质,使作物受害减产。
暴雨灾害的防御不仅仅是国家、政府部门的事,我们每个人也都不能置身事外,提高暴雨灾害防范意识,做好自身灾害防御至关重要。
那么,公众应如何防范和应对暴雨灾害呢?首先要及时关注气象部门发出的暴雨洪涝灾害预报信息和预警信号,暴雨预警信号分别为蓝、黄、橙、红四级,红色为最高等级。暴雨来临时,尽量减少外出,最好待在室内。在家中要注意煤气、电路是否正常,暴雨大并且家中进水严重时,应关掉煤气和电器;如果有雷暴,应拔掉电源、电话线及电视天线等可能将雷击引入的金属导线;在雷雨天气不要使用太阳能热水器。雷雨天气如果在室外,应立即寻找安全建筑躲避,不要在大树底下避雨,不要拿着金属物品,以防雷击;行人避免在积水中行走,以防触电,并注意避开排水口、窨井;远离不牢固的围墙、老旧建筑物或临时建筑物等,避免被砸;处于山区、河流附近的人员应马上撤离至安全地区,遇到山洪时,尽快向上或较高地方转移,千万不要轻易涉水过河;车辆避免在过深的积水中行驶,以防熄火或被淹没。
暴雨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物理过程,它的预报难度也比较大。目前,国内外对暴雨的探测工具在不断改进,如用气象卫星探测得到有关暴雨的云图,用雷达观测得到暴雨的雷达回波图像,用大型电子计算机作为整理、分析研究和预报暴雨活动情况的工具等。随着科技进步,暴雨的预报方法也在不断改善,这些都使得我们的暴雨预报水平不断提高。在人类的努力下,相信不久的将来,暴雨,这个夏季的“常客”带给我们的“害”会越来越少,“利”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