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断山 “断”出干热河谷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15日 来源:《气象知识》 分享:

清代末年,一位名叫黄懋材的官员,受四川总督丁宝桢的指派,从成都出发向西去西藏拉萨,然后转道去印度考察。面对纵贯南北、横断东西的一道道大山大河形成的高山深谷,他叹息着行路艰难,发出了“这些山真是横断山”的感慨。据说,只因这一句感叹,“横断山”就此得名。此后,人们就把四川盆地以西到西藏东边的一系列南北走向、平行排列的大山统称为横断山或横断山区。

在我国,“横”字在地理上指东西方向,“纵”字指南北方向。黄懋材所说的横断山的横断其实是“断横”,指的就是南北走向的一系列平行的大山大河,把四川成都到西藏东西走向交流的道路断开了,使得东西走向交通处处被阻断,严重阻碍了东面汉族与西面藏族的文化交流。

横断山区的地貌特征与成因

横断山区最典型的地貌特征就是一系列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平行相间排列,地形起伏极大,海拔落差最高达到6000米。总体来说,从东到西,横断山区共有平行的7条山脉,分别是岷山、邛崃山、大雪山—贡嘎山、沙鲁里山、芒康山、他念他翁山和伯舒拉岭—高黎贡山,其间共有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等6条大江大河分布。

地理学家从地貌的角度考虑,确定了横断山区的西界是西藏东部伯舒拉岭—云南高黎贡山一线,东界是四川岷山山脉,北界大约在四川甘孜州石渠—四川若尔盖一线,南界大约在云南德宏州—四川攀枝花市一带。

横断山区密集的高山峡谷群是怎样形成的?据地质学研究,距今5000万~2000万年前,印度板块向东北方向俯冲,与亚欧板块发生碰撞,促使青藏高原快速隆起,青藏高原东部陆块被挤成南北向延展的一系列褶皱大山,大地构造运动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的横断山区形成了一系列南北向深大的地质构造断裂线。随着青藏高原的进一步抬升,流水沿着横断山区南北向的构造断裂线快速下切,久而久之,切出了一系列平行排列、被大山隔开的峡谷群。流水切割出来的峡谷呈现出V形,经流水切割和冰川侵蚀出来的峡谷呈现出U形。如果说大地之力塑造了横断山区南北向的地块隆起和一系列褶皱山脉,那么流水之力就在这褶皱状隆起的大山间勾勒出了一道道深切的峡谷,使横断山区形成了世界上峡谷类型最齐全、深度与长度极为罕见的峡谷密集区。

横断山区的东部边界线,大致与来自太平洋的东南暖湿气流在我国东半部形成的东部季风区的西部边界线南段相重合,这说明东南暖湿气流已基本无力扩展至横断山区。因此,东南暖湿气流对横断山区的天气气候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很小。对横断山区的天气气候和自然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因素,是来自印度洋孟加拉湾的西南暖湿气流。横断山区奇特分布的山脉与西南暖湿气流相互作用,在横断山区的一些河谷地段产生了焚风效应,从而形成了具有热带性质的“气候孤岛”—干热河谷。

横断山“断”出干热河谷

横断山区的山脉呈南北走向,但山脉并非呈笔直状态,而是弯曲伸展的。因此,不同山脉段的走向与吹来的西南暖湿气流的交角是不一样的。事实证明,横断山区有一些山脉段与西南暖湿气流的交角很大,甚至成直角,往往会在山脉段背风面的河谷产生焚风效应。其产生的过程是:西南暖湿气流在移动中遇到山脉受阻,被迫沿着迎风坡上升,气压降低,空气膨胀,气温随之降低,气流每上升100米,气温就下降0.6℃;当气流上升至山腰或山顶时,空气中水汽遇冷凝结形成降水;气流翻越山脊后沿背风坡下沉,空气变得越来越紧密,出现增温现象,气流每下沉100米,气温就升高1℃,空气湿度也随之减小;气流沉降至河谷底部时,气温会有大幅度升高,空气湿度会显著减小,空气变得很干燥。这样一来,在一些山脉段的背风面下部的河谷就会产生一种热而干燥的焚风现象,形成干热河谷。

目前关于干热河谷是怎样形成的,专家有多种解释,其中焚风效应是干热河谷形成原因的这种解释,较易为人们所接受。

我国的干热河谷主要分布在横断山区的金沙江、雅砻江、怒江、澜沧江、岷江和安宁河等干流及其支流河谷的部分地段,这些干热河谷地段的垂直高度范围从谷底到200~1000米,其总长度约为4105千米。各条江河的干热河谷地段分别是:金沙江有巴塘—香格里拉、蒗彝—丽江—宾川—攀枝花—东川—巧家—雷波、永善—绥江,雅砻江有雅江—木里、冕宁—盐边,怒江有八宿—贡山、泸水—施甸,澜沧江有兰坪—永平,岷江支流大渡河有金川—丹巴、泸定附近,岷江上游有汶川—茂县、黑水—茂县,安宁河有西昌—德昌—米易—盐边。横断山区干热河谷地段的上述分布情况表明:金沙江的干热河谷地段较多,连续分布较长;西昌以南的安宁河谷、攀枝花市辖的金沙江河谷和雅砻江下游河谷,是横断山区较为集中连片的干热河谷区。

北半球的热带北界在北纬24°左右,大约在云南瑞丽—临沧—镇沅一线。但由于西南暖湿气流在翻越横断山区一些山脉段后所产生的焚风效应,使本来位于亚热带的一些干热河谷地段形成具有热带性质的气候,将热带的势力范围扩大至北纬28°左右,大约到了云南的香格里拉市、德钦县附近,实际上将热带的纬度北界向北推移了4°左右。

横断山区的干热河谷极为干热,水分蒸发强烈,植被类型是旱生低伏稀疏的灌丛。谷底大多为荒漠,高大的仙人掌在黄褐色的裸地上生长,这里长期以来无人居住;山腰上和山顶附近水热条件较适宜林草生长,山腰上有一些森林分布,山顶附近随着海拔的升高依次分布着森林、灌丛和草地,这里建有一些村落,山腰上还种有一些农作物。

横断山区还有一些山脉段与吹来的西南暖湿气流的交角很小,或者山脉段上有海拔低矮的垭口,西南暖湿气流可以直接进入河谷自南向北扩展,形成无焚风效应的温湿河谷。这类河谷水热条件较好,其下部分布着森林,河谷两边山地随着海拔的升高,水热条件逐渐变差,通常依次分布着灌丛、草原和荒漠草地。

由上述可知,横断山区的干热河谷由谷底到山顶的植被垂直地带性分布,与无焚风效应河谷的情况大体相反,有的地理学者将干热河谷这种植被分布现象称为“倒置的垂直地带性”。

干热河谷:亚热带中的热带水果产地

四川西南角和云南西北的东部,包括金沙江的宾川—攀枝花—巧家的干热河谷,以及雅砻江下游及其支流安宁河下游的干热河谷是横断山区最具有代表性的干热河谷区。这里是横断山区降水量最少的地区,年降水量为500~800毫米,降水量虽然与我国西北区东部和华北区相当,属半湿润气候区,但是其水分蒸发强烈,年水分蒸发量是年降水量的1倍多,空气很干燥,土壤墒情特别差。

再来说横断山区干热河谷的“热”。四川西南角和云南西北东部的干热河谷,1月平均气温6~12℃,7月平均气温22~26℃,日平均气温≥10℃的积温6500~8000℃·d。 将攀枝花市(辖盐边、米易两县和东区、西区、仁和区)干热河谷的热量条件与地处热带北部边缘的云南西双版纳州的景洪热量条件进行比较,攀枝花市的年平均气温一般在21℃左右,日平均气温≥10℃的积温达到6500~7700℃·d;景洪这两种温度值分别为21.9℃·d和7978.1℃·d,两者相当。由此可见,横断山区干热河谷的气候确实具有热带的性质。

横断山区的干热河谷空气干燥,土地干旱,对树木和农作物的生长极为不利,只能生长仙人掌和少量低矮的荒草,地表呈现出荒漠景观。但是这里热量条件好,气温日较差大,还具有充足的光照,只要适当发展灌溉,很适宜发展热带和亚热带水果生产。下面以四川攀枝花市干热河谷发展热带水果生产为例来加以说明。

说起攀枝花市,人们早已知道它是我国钢铁之城,钒钛钢铁生产基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攀枝花市从海南、云南等地引进一批优良热带水果品种进行试验种植,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今这里给人们的形象正在从一个钢铁之城转变为热带水果生产王国。

芒果是人们在攀枝花市干热河谷区优先发展的热带水果产业。现今,四川攀枝花和海南三亚、广西百色已成为我国芒果的三大产区。由于攀枝花干热河谷区芒果花期无梅雨,果期热量充足、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果实淀粉的积累和糖分的转化很充分,所以长出的果子个大、甜度高,甜度指数(每100克水果中含糖量的百分比)为17%,最高可达19%,而其他地区的芒果甜度一般为12%~15%。攀枝花还是我国纬度最北、海拔最高的芒果产区,因为受这种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这里成为我国典型的晚熟芒果产区,芒果一般在8月下旬至9月下旬开摘,晚的可以延迟到10月收获,因此所生产的晚熟芒果获得了时间错位优势,与其他产区不会形成市场竞争关系,在秋冬市场上一枝独秀。如今,攀枝花芒果种植面积达到51万多亩(1亩≈0.067公顷),占其热带水果种植面积的70%,总产值超过10亿元。

攀枝花的又一张热带水果名片,是从越南、印尼引种的牛油果。这种热带水果含油量高,在美洲人们把它当作粮食使用,因为它集果、粮、油于一身,被视为果中珍品,其经济价值比芒果还高。近年来,攀枝花的牛油果种植面积达到5万多亩,个头小的果树每株产量20~30千克,大的达到200千克以上。

在攀枝花干热河谷,不仅芒果、牛油果产业发展得好,其他热带、亚热带的水果种植产业也发展得很出色。如今这里因为水果种植已成为横断山区的一个聚宝盆。攀枝花的水果一年四季都有出产,其中热带水果就有10多个品种,独特的气候类型使得这里水果生产异彩纷呈,如米易的枇杷肉质白嫩,仁和区的石榴个大皮薄、粒厚味润,盐边县的桑葚酸甜油润,西区的椪柑色味俱优,米易县、仁和区、盐边县的荔枝和火龙果营养丰富,盐边县的纽荷尔脐橙细嫩而脆甜,盐边县、仁和区等地的桂圆甜润可口,米易县、仁和区的山竹清甜甘香……

文/陈昌毓 图/达月珍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友情链接: 农村百事通 |大自然 |天文爱好者 |中国气象科普网
《气象知识》编审委员会|编辑部大事记|版权说明
联系我们|编读往来
制作维护: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京ICP备09074409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147号